尖山鐵礦礦渣山山體滑坡,掩埋村莊大半,最終死亡人數未能確定,事故原因至今未查明
婁煩縣地處呂梁山區,位于汾河中上游,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以“環境優先”為基本方針,婁煩縣政府提出“建設山西生態第一縣”的口號,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婁煩要建成“太原的后花園”。
8月1日凌晨,一場重大山體滑坡事故襲擊了這個“后花園”。在婁煩縣西部的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太鋼集團)尖山鐵礦礦區內,一座被礦渣覆蓋的山體發生滑坡。據新華社報道,大約80多萬方的土石和礦渣,滑向距離礦渣山不到200米的婁煩縣馬家莊寺溝村,造成多戶房屋被埋。
截至《財經》記者發稿,“8·01”事故總指揮部尚未公布事故原因以及被埋的具體人數。但據《財經》記者在當地采訪的不完全統計,此次山體滑坡至少造成39人被埋。截至8月14日,挖出尸體11具。其中,九具尸體已被認領,另有兩具仍未確定身份。
被埋者外來戶居多
8月6日上午,《財經》記者趕到事發地婁煩縣馬家莊鄉寺溝村。
空氣中彌漫著悲傷。村民郝存貴蹲在地上,一聲不發。他的弟弟郝愛存一家五口,被埋在滾滾土石之下。
在寺溝村,記者看到房門上、車上、牛角上,村民的腰間,都系著一根紅色的布巾。當地人說,這根紅布巾能驅邪避禍,祈禱平安。
據記者現場觀察,事故發生地點寺溝村,地理環境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溝”。其東西兩面皆山,兩山之間的山溝即為寺溝。距寺溝村北部不到200米,便是太鋼集團尖山鐵礦礦渣堆放地,當地人稱為礦渣山。
所謂礦渣,是采礦過程中被剝離的土石,其中包括品質較低的鐵礦石。尖山鐵礦自1992年正式投產以來,采礦產生的礦渣一直都往四周山溝中排放。長年累月,礦渣沿著山體積存,便形成礦渣山。
8月1日凌晨,正是其中一座礦渣山依附的山體發生滑坡,帶動礦渣和土石像河水一樣沿山溝向前流動,吞沒了大半個寺溝村。

“我們一家五口是逃出來的。”40多歲的寺溝村村民吳貴仙告訴《財經》記者。吳的兒子在一旁補充說,他和妻子在外地打工,出事當日回家探親。7月31日晚,一家人都已入睡,只有母親吳貴仙醒著。
據吳貴仙回憶,事發的凌晨,她仍在干活,突然聽見礦渣山方向傳來轟隆隆的響聲。她警覺地往外看,發現“山塌了,礦渣都滾下來”,趕緊叫醒一家人往外跑,救了一家人的命。
事發當晚,16歲的初二學生司小梅在家看電視。也是恐怖的響聲驚動了她,叫醒了一家逃生。
更多的村民則在睡夢中喪生。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事故至少造成14名寺溝村村民被埋。不過,截至目前已被認領的九具尸體中,卻沒有一具是寺溝村村民。
寺溝村外來人口眾多,有些來自婁煩周邊的交城縣,也有的來自甘肅省。他們在寺溝村租住,以撿礦渣謀生,實際上成為寺溝村的主要居民。
所謂“撿礦”,即去礦渣山下撿一些品質相對較好的礦石出售。據一位被埋外地人員的家屬介紹,靠撿礦渣他們一天能掙100多元。
根據婁煩縣政府網站發布的信息,2007年11月15日,婁煩縣公安局曾進駐馬家莊鄉寺溝村對外來人口統一摸底登記,共登記外來人口276人,其中甘肅省人150名,交城縣人56名。
礦渣與滑坡關聯尚無結論
據新華社報道,事故發生后,國土資源部等中央部門的專家抵達現場,調查事故原因。
災難發生后,當地傳言是太鋼集團堆放的礦渣給山體造成壓力太大,引發了滑坡。對此,“8·01”事故善后處理小組成員、太鋼集團礦業分公司黨委書記蘇福斗告訴《財經》記者,發生滑坡的山梁是近兩年來才開始大量堆放礦渣的。他表示,礦渣堆放和滑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需等待專家組的調查結論。
根據原國家環保局2002年頒行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下稱《標準》),礦渣屬于對于環境影響較小的一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下稱“一類固廢”)。根據《標準》,“一類固廢”的堆放地應選距居民集中區500米以外,在滿足承載力要求的地基上堆放,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響。此外,還應采取防止粉塵污染的措施,并構筑堤、壩、擋土墻等設施。
《標準》特別規定,為避免滑坡,應在貯存、處置場周邊應設置導流渠,以防止雨水流入,影響地基的穩定。
然而,尖山鐵礦的礦渣山四周并無采取上述措施。一位曾經從事倒礦渣工作的尖山鐵礦職工告訴《財經》記者,她向來是把礦渣直接從山頂倒下去,從未聽說過排放礦渣需要什么標準。
縣環保部門的監管亦存在真空。據婁煩縣環保局開發科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對于礦渣這類固體廢物只是籠統的定點掩埋、黃土覆蓋、保持植被等,“實際上基本不管。”他說。
不過,礦渣大量堆積對周圍居民的隱患,并非無人意識到。尖山鐵礦此前亦曾動員寺溝村居民搬遷。
據寺溝村現任村長郝際中介紹,尖山鐵礦建于1992年,當年,尖山鐵礦即給了村里65萬元。村里用這筆錢,在東邊的山坡上建設了新的村子。只是由于新村房間不夠,加之不如溝中溫暖,取水也不便,更多的村民仍住在老村中。而那些搬到新村中的村民,則把老村中的房子租給外來撿礦渣的人員。
2007年底,當地又開始大規模動遷。縣政府派人到尖山鐵礦四周的寺溝村、不算溝、武家梁、都交曲和羅家岔等五個村子丈量、評價土地,記錄房屋和林木種類,并動員村民搬遷至離尖山鐵礦較遠的陳家莊。
2008年春節過后,在縣城的婁煩賓館,縣土地局、鄉政府成員和尖山鐵礦代表召集上述五村村長和支書召開一次動遷會議。會議上,尖山鐵礦出具了一份補償意見。然而,由于補償標準不能令村民滿意,且新村址沒有足夠的耕地滿足村民需要,會議未能達成一致的意見。
知情人士透露,寺溝村民不愿意離開,有更為實際的原因。由于比鄰尖山鐵礦,許多村民“靠山吃山”,靠尖山鐵礦謀生甚至發家。據郝際中介紹,在尖山鐵礦開發前,寺溝村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僅依靠貧瘠的土地維持生活。
伴隨著尖山鐵礦的開發,村民開始致富。許多村民開著卡車和挖掘機等大型機械設備在礦渣山上“撿礦”,然后拉到干選場賣掉。有的村民干脆自己開起了干選廠,雇司機開著挖掘機和卡車去礦渣山采挖礦渣。近年來,鐵礦石價格近幾年一路走高,倒賣礦渣越來越賺錢,很多村民娶上了媳婦,還在縣城買了房和車。
礦渣山本就松散不堪,毫無節制的私挖濫采更加劇了滑坡的危險。據《山西晚報》報道,2006年5月2日夜間,至少有兩輛大型挖掘機、兩輛大型載重卡車越過路卡違規進入礦區作業,引發山體滑坡,機械設備全被砸毀,并造成數人傷亡。
先期賠償已在進行
據新華社報道,事故發生后,山西省和太原市以及太鋼集團領導緊急趕往現場。為救援被埋人員,太鋼集團派出十多臺大型挖掘設備,在滑坡發生區域內全天候作業。與此同時,太鋼集團和婁煩縣政府聯合組成六個事故處理小組,包括現場救援、穩定控制、醫療衛生、善后、新聞發布、后勤保障等。
據《財經》記者了解,目前擔任“8·01”事故總指揮的是太原市副市長王建生,太鋼集團總經理胡玉亭則任副總指揮。
為安置幸存的村民及死者的家屬,太鋼集團在離事故現場約五公里的蔡家莊,包了龍鳳、玉榮和雅逸三個酒店,并負責所有家屬和村民的食宿費用。
盡管多數被埋者仍未挖出,太鋼集團迅速提出了賠償方案。《財經》記者獲得了一份賠償協議書,題為“關于‘8·01’事故中對死者一次性處理經濟補償的協議”,簽訂于8月6日,即事故發生后第五天。協議書甲方為太鋼集團礦業分公司尖山鐵礦,乙方為死者家屬。
協議商定,“8·01”事故善后處理組本著一視同仁、就高不就低的原則,與家屬達成一次性處理協議,給予經濟補償20萬元,喪葬及其他費用3萬元,共計23萬元。其中,簽字后即付喪葬費及一半補償費共13萬元,剩余一半補償費10萬元待乙方安葬尸體后,憑鄉村證明或火化證付清。
寺溝村被埋的14名村民中,目前已有13名死者的家屬在協議書上簽字,并拿到先期的13萬元。目前領到尸體的外地戶家屬亦已簽訂協議并領到了賠償金。
截至《財經》發稿,“8·01”事故的處理仍在進行中。一些被埋人員的家屬還在與當地政府就賠償等問題進行交涉,很多被埋人員的尸體也在等待挖出。“只要能挖出人,錢沒什么要頭。”一位來自方山縣、父母在滑坡中被埋的青年對《財經》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