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投資系列之三十
從一個下跌的市場中獲利的機會很小
股市有兩種類型: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發達市場一般是流動性高、監管良好和波動性小的成熟市場。新興市場始創于上世紀80年代,那時,成熟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發現,他們可以分散地投資新興市場,以獲得更高的收益,同時也面臨波動性大、流動性低的高風險。
每一個新興市場都有自己的特點。首先,大多數新興市場的投資者都是非常本地化的,他們的決策深受當地的政治經濟形勢、市場情緒、新聞和傳言的影響。在這些市場上,最大的公司要么是大型國有企業,要么是家族牢牢控制的上市公司。過去,新興市場上自由流通的股份很少,所以,少量的交易就能造成股價大幅波動。與此同時,由于職業化的機構投資者群體相對缺乏,典型的新興市場也往往容易被散戶投資者主導。
當然,小規模的市值總額意味著外國投資者容易推高股價。因此,早期的新興市場就像當年美國狂野的西部,股價大起大落。在這類市場上,動量交易和泡沫效應相當明顯,以至于價值投資也只是理論上成立,實際上未必能賺到錢。只有當股價回歸現實,比如股價大跌,投資者才會重新撿起價值投資的邏輯。其中的教訓很值得汲取。
臺灣股市就是一個明顯的散戶投資者驅動的例子。隨著臺灣的工業化,當地的中產階級開始對股票投資產生濃厚興趣。為了遏制投機,防止股價大幅波動,臺灣的證券交易所仍然維持著7%漲跌幅的限制,意味著散戶投資者一天的最大損失不會超過7%。其他大部分市場都還沒有這樣的限制。盡管這樣,臺灣股市和日本股市在20世紀80年代保持了一致的持續增長,并且前者在1989年達到了12495點的頂峰。但是,如同日本股市一樣,臺灣股市后來又猛跌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遭受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值得注意的是,臺灣股市現在的股指,依然沒能超過其1989年的高點。
一般來說,新興市場有更高的收益率和更大的波動性。在經歷2003年3月SARS期間的短暫停滯之后,全球股市開始持續上漲,在這一過程中,新興市場是最先受益的。平均而言,“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股市市值大概是它們股市最低值的3倍到4倍,其中,巴西表現最好。
然而,從價值評估的角度來看,新興市場的市盈率明顯高于發達市場,這已經引發了一些國際投資者的擔憂。與此同時,石油和食品價格的急劇上漲,加上次貸危機的爆發,已經誘發了對成熟市場衰退的擔心,這最終會損害到新興市場。
總體而言,目前全球市場上有兩種相反的趨勢。一種趨勢是資金從發達市場流向新興市場,因為新興市場增長更快;而且一些人相信新興市場國家的幣值被低估,所以,投資新興市場還能從匯率變動中獲利。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新興市場股價在從最高點回落的同時,仍然有國際資金不斷流入。另一種趨勢是資金從新興市場抽走,這不僅因為可以套現獲利,也是由于預期新興市場會受成熟市場影響,暫時不看好新興市場。可以說,全球市場仍處在動蕩的狀態,穩定的趨勢還沒有出現。
對于投資者來說,因為通貨膨脹和全球股市的調整,似乎沒有安全的港灣可以有效地保值資產。下面的數字可以很好地說明問題。從今年年初到6月23日,美國股市跌了11%,日本股市跌了9.7%,歐洲股市跌了20.9%。新興市場的股市跌了11.2%,其中,上海A股跌了44.8%。從整體來看,全球MSCI指數跌了10.1%。另外,在加息的壓力下,全球債券指數也跌了10.2%。
所有增長的市場都是商品市場,用美元衡量,增長31.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60.2%,黃金13.6%,石油102.1%。有趣的是,如果用歐元衡量,商品價格僅僅增長13.6%,說明貨幣升值的確有助于減緩通貨膨脹。
全球資本市場的現狀讓人困惑,因為用價值評估的原則,并不容易區分哪些是最有價值的股票。次貸危機之前,金融股都有很高的市盈率和足夠吸引人的股息,然而,發達市場的金融股是次貸危機中損失最慘重的,因為金融股都有很高的財務杠桿。
在這種情況下,短期而言,誰損失最少,誰能堅持到最后,誰就是贏家。當整個市場都在衰退,一個投資者要想扭轉市場的趨勢而從中獲利的可能性不大。惟一可以安慰的就是損失比市場小。這也就是我一直強調的:如果你在試圖保護自己免受通貨膨脹的損失,你也應該當心不要遭受更大的損失——剛跳出油鍋,又跌入火坑。
但是,這也是很好的時機來考慮下一輪的上升周期何時開始。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探討這個問題。■
作者為《財經》雜志特約經濟學家,香港證監會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