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走、不停步”將成為奧運之后電價調整的新思路
8月北京奧運會如火如荼之際,新一輪的電價調整正在悄悄醞釀。
《財經》記者獲悉,在國家發改委兩次下達電煤“限價令”后,國家電監會、發改委都派出調研組,趕赴各省調研電煤的價格及供需情況。幾部委也在討論奧運會后電煤危機應對方案,正在研究的方案包括實施財稅補貼政策、再次上調電價、加大運輸協調力度、加強中間流通環節的監管等。其中,電價調整的方案是“第一候選方案”。
8月初,國務院一位副總理視察大唐電力集團期間,曾召集五大電力集團和兩大電網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召開了電力生產情況座談會。
“會上討論過電價調整方案。當時傾向于選擇上網電價上調2分左右,終端電價不動的方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的一位專家透露,“不過,即使方案通過,電價調整也在奧運會后了。”
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6.3%,漲幅連續三個月出現回落。“這說明7月的電價調整對CPI的影響不大,有可能推動政府再次上調電價的決心。”上述專家說。
今年上半年以來,煤價高企之下,火電行業陷入了全行業虧損。8月10日,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央企業中的電力企業全部虧損。“虧損的原因是煤電價格扭曲,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價格體制改革。”
年中,國家已三次出手干預煤電價格。6月19日,國家發改委發出電價上調通知,同時為了防止煤電輪番漲價,發改委對電煤的出礦價(車板價)作出了限制。7月24日,發改委再次頒布“限價令”,將限價的范圍擴大至秦皇島等主要港口和集散地的動力煤。8月5日,國務院發布《全民節能行動通知》(下稱《通知》),提出地方政府可以擴大差別電價實施范圍。
不過,上述措施并未能緩解“市場煤”和“計劃電”之間的矛盾,“電荒”呈逐步蔓延之勢。國家電監會價財部一位官員訴《財經》記者:“現在不論是電力還是煤炭,都是在保奧運。我們預計奧運會過后,‘電荒’的形勢會更嚴峻,而冬季用電高峰也很快會來臨。必須出臺新的政策了。在電價改革還沒有到位的情況下,也只能采取煤電聯動這個方法。”
正在研究的電煤危機應對方案中,多次小幅上調電價是最為可能的選擇之一。中電聯最近在一次向國務院的匯報中,就提出了這樣的政策建議。
“我們建議政府采取‘小步走、不停步’的方式,繼續疏導電煤價格矛盾,盡快扭轉電力企業全行業虧損的局面。”一位負責人向《財經》記者透露。
煤價“羅生門”
8月10日清晨,薄霧之中的秦皇島港正在一片繁忙之中。
秦皇島是中國煤炭運輸專線大秦鐵路的終點,這里每年輸出煤炭占全國沿海港口下水煤炭總量的近50%。中國煤炭主產地“三西”地區的煤炭,相當大一部分沿大秦鐵路運至秦皇島港口,再裝船運至南方。秦皇島的電煤到港價格,也成為中國電煤價格的標桿。
今年3月以來,全國市場煤炭價格快速上漲。4月底到6月末,秦皇島地區主流動力煤品種的交易價格整體上漲幅度達300元/噸以上,發熱量5500大卡/千克的煤炭價格達到920元/噸以上。
6月19日,國家發改委在調高電價的同時,出臺了煤炭價格放開后第一個臨時干預政策——要求全國煤炭生產企業供發電用煤,包括重點合同電煤和非重點合同電煤,出礦價均以6月19日實際結算價格為最高限價。6月下旬,發改委限價后,秦皇島的煤價再次創出新高,最高報價超過1000元/噸,價格已較年初翻倍。
7月24日,發改委發出二次限價令,主要針對中間流通環節,對主要港口和集散地動力煤實行最高限價,明確要求秦皇島港、天津港、唐山港等港口動力煤平倉價格不得超過6月19日價格水平,即發熱量5500大卡/千克動力煤限價水平分別為每噸860元、840元和850元。
第二次限價令發出后,秦皇島海運煤炭市場的官方網站停止發布每日的煤炭價格行情監測。在相應的位置上,取而代之的是發改委的限價通知。
8月4日,秦皇島港成為國家發改委規定的三個電煤價格直報監測點之一,開始每日上報電煤的價格情況。在直報過程中,國家發改委的負責人反復強調,煤炭生產企業的電煤合同要“不折不扣”地兌現直供電廠合同。未按合同執行的,不但要相應削減次年合同運力計劃,還要按價格違法所得收繳相應差價款。
“限價以來,已經有幾個部委和研究機構的調研組來調研,主要就是了解價格的情況。”秦皇島港一位工作人員向《財經》記者透露,“可是,實際情況是,限價以后,我們想問真實的價格也問不出來了。企業報的是一個價,超出的部分不入賬,我們也沒辦法。”
“限價以后,去各大港口調研的人,都問不出動力煤真正的價格了。”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經濟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陳望祥告訴《財經》記者。
國家發改委也承認,自6月19日對全國電煤實施臨時價格干預以來,出現了合同兌現率下降、部分非重點合同電煤價格上漲的情況。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專家李朝林告訴《財經》記者,據中國煤炭市場網市場調查現,不少煤炭企業實際執行的煤炭價格根本就不上報。在秦皇島等發改委確定的電煤價格監測點,供求雙方都不愿說出真實的交易價格。“這個價格是有價無市,煤炭貿易企業要是執行限價會出現大范圍虧損,電力企業按照這個價格又難以買到電煤。因此,有些地方,交易雙方的真實交易價格和上報價格是兩個價。交易不開票,或者只開一部分的票,這導致煤炭交易價格進入隱秘狀態。”李朝林說。
國家電監會一位官員也在調查中發現,除了“陰陽合同”的交易方式,以低價拿到的動力煤有不少摻入了大量煤矸石,質量下降情況比較嚴重。
“對于電煤的限價情況,我們有兩種看法,一種觀點是完全沒有效果;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對于國有重點煤礦的電煤,還是起到一些作用的。”電監會一位參與電煤項目調研的官員告訴《財經》記者。
“電力危機”再現
根據中電聯統計,2008年全社會用電增長預計將保持在11%左右的水平上,全年電煤消耗量在16億噸左右,比上年大約增長11.5%。下半年,中國將存在1500萬千瓦左右的電力供應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發電廠發電量完成29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僅為8.3%。
“這是2005年以來單月增速首次低于10%。”虎杰咨詢首席分析師張寅對《財經》記者說,“此外,中國還第一次出現了經濟增速回落,但‘電荒’仍持續蔓延的局面。這說明有更深層次的矛盾。”
在電煤供不應求的局面下,對電煤“限價”加深了危機的程度。中電聯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在限價之后,許多煤礦提出各種理由減少和延緩合同電煤供應,導致電廠電煤庫存銳減。一些電廠存煤僅能維持兩三天的生產用量,已經嚴重影響到正常的電力供應。
7月3日,山西省經貿委發布了電力供應“紅色”預警,因電煤供應嚴重短缺,電力缺口已突破460萬千瓦。對山西煤炭供應依存度高達50%左右的長三角地區,幾乎都籠罩在缺煤的陰影之下。
七八月間,山西省經貿委多次召集省物價局、省煤管局、太原鐵路局以及山西省內的各大電廠召開“迎峰度夏奧運保電”的會議,討論解決山西省內幾家電廠燃煤庫存低的問題。
“省政府的協調力度非常大,經過幾次搶運,暫時化解了山西省內電廠電煤的庫存危機。不過煤礦特別是小煤礦的意見非常大。”山西省一家大型發電企業的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下稱中電投)華北分公司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山西省內很多電廠的供煤,基本是靠地方政府協調。“奧運會以后怎么辦,我們非常擔心。”這位人士說。
“煤電聯動”何時休
2004年年底,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建立煤電價格聯動機制的意見》。方案規定,以不少于六個月為一個煤電價格聯動周期,若周期內平均煤價比前一周期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相應調整電價,以化解因電煤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
然而,自方案出臺后,煤電之間的矛盾反而愈演愈烈。國家電監會一位專家認為,按照這種煤電方式聯動,最終形成的是市場不愿看到的價格螺旋式上升局面。
“縱觀歷次煤電聯動,已經形成了電價、煤價交替上漲的惡性循環。而最大的危害在于,由于‘市場煤、計劃電’這種結構不對等,反而使得煤價也脫離了供需關系的作用,每次漲電價都會引發一輪煤價上漲。在‘計劃電’的體制下,只要成本上漲,政府就會繼續上調電價,電煤的漲價等于是實報實銷了。”這位專家指出,“政府現在發現,煤電聯動機制已經把自己給捆死了。”
對于計劃的電力企業,特別是國有發電企業來說,無法因為成本高而停機不發,所以煤價多高也得承受。“如果電力也是市場經濟,煤價過高,電價可以順出去。電價高了,電力消費減少,也會相應減少煤炭的購買。”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經濟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陳望祥指出。
隨著電煤供需形勢的變化,這一矛盾越來越明顯。今年7月底,國家電監會在最新一次調研中發現,7月1日電價上調以后,發電企業虧損局面仍然無法得到扭轉,因為電價上調后,電煤的價格出現了更為劇烈的上漲。
8月10日,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公開表示,國務院已經成立了專門小組,正在研究油價和電價的改革。
“電力企業有不少企業搞煤電聯營,我也鼓勵。現在他們的子公司中大概10%左右的企業不虧損,不虧損的主要原因就是煤電聯營。”李榮融稱。
他表示,鼓勵煤電聯營、煤電一體化、電力投資辦煤,這對穩定和平衡電煤市場化帶來的煤價波動、減少電力企業經營風險和困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們也認為,化解煤電矛盾的根本辦法,是對電價進行市場化改革以及實施煤電一體化,但遠水畢竟解不了近渴,”國家電監會一位官員透露,“下半年可能出臺多種措施解決電荒的問題。不過在所有的措施中,提高電價仍是擺在首位的。”
中電聯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在電價調整難以到位的情況下,為維持電力企業的簡單再生產和安全生產,建議可以在下半年這個特定條件下盡快研究出臺財政補貼政策,如對電力企業適當減免增值稅或實施增值稅先征后返政策,同時適當增加對發電企業流動資金貸款。
不過,虎杰咨詢首席分析師張寅則認為,電力行業與石油行業不同,中央國有企業僅占全部企業的40%。這意味著國家的財政補貼或者稅收減免政策很難進行。“該給誰補貼,該補多少,是很難操作的事情。”
“我們寄望于奧運會之后,國家再次調整電價。”華能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