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減稅以扶持中小企業
中國國家統計局“2008年把脈中國經濟高層研討會”
2008年8月5日
最新研究發現,剔除價格因素后,中國上半年的出口、投資、消費實際增速均回落了10個百分點左右,表明經濟下滑非常快,可能已嚴重影響到就業,而這部分失業不會在城鎮登記失業率上反映。同時,中小企業倒閉的多,可能引起社會穩定方面的問題。
以往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照顧不夠,而他們恰恰是主要的就業來源。現在,政府需要對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進行排序。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需求、特別是外需急劇下降,而成本上升和緊縮信貸的影響僅為次要。解決中小企業困難的途徑,在于減稅和減少財政支出。
放松貨幣政策并不是解決中小企業困境的根本途徑,因為即便放松,也不一定能使中小企業得到貸款。政府還應出臺相應的措施,以保證對中小企業貸款。而對于大項目應當進行排序,有些并非立即需要投資的,可以暫緩,給其他項目“騰出”額度。
另外,增值稅轉型應在全國展開。一些地區的試點表明,增值稅轉型對財政收入減少的影響不大,對投資拉動的作用卻非常明顯。同時,應加快推廣對工資以外個人所得稅施行累進稅制,加大個人所得稅在稅收收入總額中的比例,同時減少企業的稅收負擔。
(詳見《財經網》“經濟學家呼吁減稅”http://www.caijing.com.cn/2008-08-06/110002786.html)
國際
美國經濟外部失衡不可持續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教授 盧峰
“中美經濟外部失衡鏡像關系的觀察思考”
CCER簡報2008年8月4日
次貸危機與外部失衡有重要關系。深入理解次貸危機可以發現這樣的因果鏈條:外部失衡,流動性過剩,房價虛高,過量消費,放貸過度,次貸危機。次貸危機說明,過度依賴外部儲蓄和消費驅動增長模式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會對美國以及全球經濟帶來損害和危機。
從危機發生貨幣環境看,過度利用外部儲蓄促成銀根寬松和流動性過剩的貨幣供求環境,在美國金融體制內在結構性問題背景下,對次貸危機具有重要解釋作用。從危機發生深層根源看,外部不平衡和次貸都與美國金融能力相對優勢有關,是同一條“好事變壞事”樹藤上的兩顆果實。從次貸危機爆發影響看,美國在調整外部失衡時不僅面臨通脹和衰退雙重壓力,還面臨金融體系動蕩問題,使美國經濟前景面臨更多復雜性和更大不確定性。
宏觀
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結束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 蔡昉
“中國就業制度改革的回顧與思考”
《理論前沿》2008年第11期
作為改革特別是勞動力市場發育以及經濟發展的結果,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發展階段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以勞動力無限供給性質的逐漸改變為表征,它的到來,并不意味著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完成,而是標志著一個制度變遷新階段的來臨,并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勞動力市場制度模式的選擇等提出新的任務。
中國就業制度改革或勞動力市場的發育,整體上保持著穩健、漸進的推進節奏,在一些特定時期也發生了相對激進改革的事件。從一個改革整體和相對長的時間,結合就業增長和結構變化的真實情況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在改革中并不處于滯后地位。
中國勞動力市場轉型和發育,清晰地顯示出三個重要特征。首先,增量調整與存量調整兩種改革方式并用;其次,數量調整和價格(工資)調整兩種改革方式并用;最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改革方式并用。
金融
三大因素使得人民升值放緩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張明
“人民幣升值速度為何放緩?”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論文
2008年8月4日
出口和貿易順差實際增速下降減緩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受次貸危機影響導致的外需下降、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降、勞動力和資金成本上升、能源和初級產品價格飆升等五種因素的綜合作用,2008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和貿易順差的實際增速顯著下降。

資本管制力度的加強遏制了短期國際資本的流入。自2008年7月以來,中國政府明顯加強了對國際收支的監測和管理,特別是嚴加防范通過貿易、FDI和非居民人民幣存款等渠道的“熱錢”流入。
從2007年8月起,中央銀行在上調人民幣法定存款準備金時,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以美元繳納新增的法定存款準備金。這種政策造成更多的外匯資金停留在商業銀行系統內,降低了中央銀行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同時也減輕了中央銀行的對沖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