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太喜歡一個詞:“理直氣壯”,因為總聯想到一個斗志昂揚、氣貫長虹的“牛哄哄”形象。碰到這樣的人往往要退避三舍,心里怯怯地問句:溫和一些,“理”就不直了嗎?——其實,我更為真實的想法是:越是氣壯如牛的表達,可能越意味著表達者對“道理”的理解是簡單的,甚至是粗暴的。
“免費師范生”是一段時期以來重要的民生話題。前些日子兩會上也有關注。有代表提出建議縮短十年的服務期限,教育部人士回應說:十年都還太短,要是覺得十年都做不到,那你就不要讀這個免費的師范生,可以讀別的。
道理似乎一清二白:教師是崇高的事業,免費師范生本身就是為了提高教育,特別是基層教育。還有言下之意:現在讀大學這么貴,既然國家給你免費,服務十年也是“理”所應當。
說者自然是理直氣壯,但我懷疑道理是否有如此簡單。事情的關鍵似乎是:有人要鉆“免費”的空子,那些對教師職業本身沒有興趣的學生,卻以國家政策做跳板讀大學。單純從“道理”上講,教育部的回答無可指責: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既然別人掏錢你免單,就要做相應付出。但仔細想想:事情便沒有這么黑白分明。
將職業與自己的興趣志向結合起來,是人生極難得的幸福,可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難以企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自己興趣往往有一個探索過程,難以一蹴而就或從一而終,特別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流動的時代。
比如做教師。有誰能肯定報考師范的學生,所有人都是出于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不錯,是有人想要搭便車,可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在工作中愛上并獻身于這個職業?教育部的道理很硬,但硬梆梆的就像是一場買賣,我免你學費,你“賣”我十年。背著這樣一個契約,那些未來的老師們會有什么心境?我想不出。
其實,仔細想想,還是有變通法子的。比如,“十年”能否變成一個“時間銀行”,讓受惠者可以分兩次或三次償還,這當然就復雜了,但作為公共政策的提供者,把它考慮得復雜些似也是本分。更何況,這是提供“教育”這種特殊產品,與人的精神生活打交道,想得周全復雜些,也沒有什么壞處。說到復雜,似乎“十年”本身就夠復雜。怎么就是“十年”?四年和十年的關系,是怎么算出來的?
“師范生免費”,無疑功在千秋,但這個硬道理也需要拐拐彎兒,畢竟,要真正做到功在千秋,離不開那些“師范生”。僅僅“免費”,還不夠。(畢傳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