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一群來自北京某中學的男女學生,插隊落戶到東北某地農村,成了“新一代農民”。
那還是天寒地凍的時節,生產隊里一頭母驢產子后死去了。小驢弱小,但還活著,也還算健康。生產隊沒有入力、財力來喂養這頭前途未卜的小生命,為此隊干部們商議后,召開了社員會。會上宣布:只要誰家肯出5塊錢,小驢就可歸個人所有。在今天,這不過是杯冰淇淋錢,而在那個年代的農村,5塊錢絕不是個能隨便拿得出的小數目。最后還是北京知青出錢抱走了小驢,他們只希望能把它養大,再還給生產隊。
小驢的家安在女生宿舍。驢和人同睡一鋪熱炕,身上還蓋著知青的一床棉被。驢小,不會吃東西,知青們就熬米湯,一點點地喂。天暖了,小驢也大了,五短身材,毛茸茸一個大頭,還有一雙帶雙眼皮的大眼睛。小驢和知青們相依為命,很快長大了。在把它交還給生產隊的那天,驢犯了倔,拉不動,打不走。最后隊里派了6個壯勞力,連拖帶扛把它架到隊里的驢圈。驢開始絕食抗議,不碰草料,連最好的黑豆豆餅都不看一眼。3天后,隊里屈服了,解開了拴它的繩子。驢解脫后回到知青院里的頭一件事,就是直奔豬圈,和知青的豬共進劣等豬食。后來經過知青同志們的努力教育,驢才規矩地每天聽從生產隊的勞動安排,成了干活好手。不過它收工后的歸宿,還是知青的窗戶下。
那年頭愛開會,生產隊的、公社的、縣里的、地區的……會議名目繁多不能不參加。只要沒安排活兒,驢也常跟人同去開會。一次,一個知青去公社開會,走時卻編成一支小隊:知青打頭,知青的狗緊隨其后,溜溜達達壓陣的是驢。會議很長,人在會議室開會,狗臥門邊,驢踢踢踏踏地在院子里踱步。會開久了,驢不耐煩,會議室門上缺塊玻璃,驢頭正好能不時伸進看看散會沒有,攪得幾十人的會笑作一團。
若干年后,隨著招工、病退、上大學,北京知青一個接一個都走了。起先驢還跟著知青留下的豬、狗生活,后來豬、狗也消失了。驢每天勞作回來,依舊孑然一身,回到空無一人的知青的窗下不肯離開,成為那個村里“上山下鄉”的最后遺留!
(張青云摘自《書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