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觀察家》雜志指出,就“上癮”行為而言,抽煙、喝酒、吸毒、賭博、購物等等,都已out了,生活方式變化和壓力指數上升所催生的新潮品種,已擴展到上網、吃藥、整容,甚至發短信上癮。
總之,事態看起來十分嚴重。有報道說,去年5月,各國專家聚集新加坡,針對上述新癮癥的癥狀及出現原因召開了首屆亞太戒癮研討會。
如果把“上癮”簡要描述為“嚴重地依賴或者迷戀一種事物,往往是心理不健全或者不健康的表現”,那么,不排除開會也是一種癮,在某種意義上,它跟上述“新癮”系列里的“發短信上癮”十分相似。
《觀察家》以25歲的倫敦女招待塔瑪拉·克瑞里為例,說她不愛通電話,只愛發短信,平均每天要發短信175條,否則無法自遣。寫短信也不用看屏幕,兩分鐘即刷滿三屏。練就了“一指禪”的塔瑪拉堅定地認為:“發短信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
公元2005年5月8日,“五一”長假剛過,母親節追尾而至。母親節基本不關我的事,本以為可以清靜一天,不料中午睡醒后一開手機,向我祝賀母親節快樂的短信便如潮水般涌來,其中頻率最高的是以下這條:
“今天是母親節,我用心靈之紙折成最美麗的康乃馨,獻給你的媽媽,祝她幸福、平安!更感謝她養育你,使你成為我生命中的朋友!”
說實話,閱讀上述短信的時候,我的拇指發抖,鼻子發酸,幾乎感動到想哭,因為我深深地體會到發信人的一片苦心:首先,今天和一年中的其余364天一樣,他們實在是忍不住想用自己的手機向另一些手機發出一個問候短信;其次,他們是那么真誠、那么難以自控地想問候我一聲,然而在母親節這個苦于找不到給我發短信的任何理由的特殊日子里,仍然能挖空心思,煞費苦心地發出了那么一條。有條件要發,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發!
所以,借此機會,我要由衷地感謝所有給我發來短信的有心人,盡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未曾見過她老人家一面。
依依不舍地逐條刪除這些短信時,我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下個月父親節那天,我會搶先發出這樣的短信:“今天是父親節,我用心靈之紙折成最美麗的康乃馨,獻給你的父親,祝他幸福、平安!更感謝他養育你,使你成為我生命中的朋友!”
舉一反三:“今天是教師節,我用心靈之紙折成最美麗的康乃馨,獻給你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歷任老師,祝他們幸福、平安!更感謝他們教育你,使你成為我生命中的朋友!”
“今天是端午節,我用心靈之紙包成最美味的粽子,獻給你的屈原,祝他幸福、平安!更感謝他從來沒有養育你,從而使你成為我生命中的朋友!”
最為令人興奮的是,一試身手最近的一個機會就在5月17號:“今天是‘5·17’國際電信日,我用心靈之紙折成最美麗的套套,獻給你的手機,祝它幸福、平安!更感謝你養育它,使它成為我手機的朋友!”
發短信,難道不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