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甚至無錫的江南大學和鎮江的江蘇大學,在上世紀4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屬于國立中央大學的組成部分。當時的中央大學共有文、理、法、工、農、醫、教育7個學院,40余個系,是國內規模最大(3500多名學生)、系科最為完備的綜合性大學。
自1932年起,羅家倫出掌中央大學,迄于1941年,任校長達10年之久。1937年抗戰開始后,羅校長高瞻遠矚,認為抗戰必為長期戰爭,且我國重心必須自東部沿江沿海地帶,轉移至以四川為中心的西部山區,進行長期抗戰。到當年10月底,中央大學已由南京全部搬到重慶,連農學院畜牧場的豬、牛、羊也經過長途跋涉,耗時一年,由南京趕到重慶。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曾說:“抗戰時候,兩個大學都弄得精光:南開大學被日本飛機炸得個精光,中央大學是搬得個精光,連畜牧場的豬、牛都由南京趕到重慶?!?/p>
1941年秋,羅家倫受命擔任黔滇考察團團長,實為疏通云南地方當局,為遠征軍經云南出國作戰作預籌(云南當時在很大程度上呈半獨立狀態)。羅家倫辭去中大校長后,行政院長蔣介石提名顧孟余繼任。顧孟余原是北京大學的名教授,擔任僅次于校長蔡元培的教務主任。
在重慶,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所在的青木關,和中央大學所在的沙坪壩相距不過百里之遙,可是教育部對中大的撥款每月總要遲到十天半月。抗戰時期,靠工薪生活的大學教職員,家有儲蓄的不多,大家都靠每月的工薪來維持生活。中央大學沒有“小金庫”。每月教育部撥款不能及時到校,顧孟余只好憑他的“老面子”向銀行舉行信用貸款。最使顧孟余不能忍受的是,教育部長陳立夫此時規定,各大學校長必須至中央訓練團受訓。顧孟余一看教育部有此通令到校,立即火冒三丈,在辦公室大聲宣稱:“我當過鐵道部長,當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在國民黨里,還有誰可以訓我!”言罷,顧孟余拿起手杖,自己搭乘公共汽車返回家中。
二
顧孟余在中大不辭而別后,中大就像開了鍋一樣鬧開了。陳立夫原想把曾任復旦大學校長、有中統背景的吳南軒調任中大校長,結果遭到中大師生的一致反對。陳立夫又放出空氣,說他將以教育部長兼任中央大學校長。這一下陳立夫捅了馬蜂窩了,中大的學生鬧得更兇,在校內刷出大字報,說陳立夫是個黨棍,讓黨棍當大學校長,是對大學的污辱。眼看中大為了校長問題就要發生學潮。
這時,陳立夫也束手無策了,就向行政院長蔣介石求援。蔣一聽說中大學生要鬧事,立即以命令的口吻說:“抗戰時期,不許學生鬧事。”隨即提出,像軍校一樣,所有各大學一律由蔣介石出任校長,另派教育長到各校實際主持校務。陳立夫一聽蔣氏這話,心中不免覺得好笑,就婉轉地說:“全部大學都實行教育長辦法,恐怕有困難。大學不像軍校,大學派教育長的事還沒有過?!标惲⒎驗榱颂映鲋写笮iL問題遭到的圍困,就向蔣氏建言說:“全國大學都行教育長辦法有困難,是不是先拿中央大學來試試?”蔣介石也頗有自知之明地說:“我只在保定和日本讀過軍校,沒有踩過大學的門,一下當中央大學校長,是不是妥當?”陳立夫趕忙補充說:“委員長是全國最高軍事統帥,又是行政院長,當大學校長足可勝任?!笔Y介石就這樣接受了中央大學校長的任命,于1943年5月正式出任中央大學校長。
以最高軍事統帥出任大學校長的,一個是蔣介石出任中央大學校長,另一個是二戰時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但艾氏是在解除軍職后才出任哥大校長的。
蔣介石到中大后,首先調派湖南省教育廳長朱經農任中央大學教育長,長期駐校,主持校務。聘地理系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任教務長,聘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授郭廷以為訓導長。蔣到任后,中央大學惟一的變化,是在虛設的校門口增設了兩個憲兵站崗。最初蔣氏著戎裝,每周六下午到校繞松林坡校區視察。一次,蔣氏問隨行大員:“不是說中央大學的人很多嗎?怎么我看不到幾個人?”隨行的大員說:“這里是文化區,平??床坏杰娙?,委員長穿一身軍裝,大家怕碰到委員長要敬禮,所以都躲起來了?!笔Y氏嗯嗯兩聲,以后即改穿中山裝到校。
三
這年秋天,孔祥熙的二小姐從香港撤退時,霸占飛機艙位裝洋狗、馬桶一事被揭發后,西南聯大和中大同時醞釀新的學潮,中大有人貼出“擁護蔣主席,反對蔣校長”的大字報。學潮的醞釀還是從伙食開始的。學生貼出大字報,說物價飛漲,貸金過低,以致伙食太壞。教育長和訓導長把學生的要求報告給蔣氏,并且詳言學生鬧事以伙食為借口,實際目的是要掀起“倒孔”學潮。蔣氏一聽,說“哪天我到中大學生食堂吃一次飯,看學生還鬧不鬧了”。
一天中午,軍訓教官在食堂前把門,規定不到11時半不得入食堂用餐,并且規定學生入食堂后,沒有發出“開動”口令前,不得舉箸吃飯。大家到11時半進入食堂后,只得圍桌而立。這時只見一群人由禮堂前徑直向食堂而來,為首的正是校長蔣介石。等蔣校長進入食堂正門時,總教官突發口令:“立正,敬禮!”蔣由人員引導,快步走到一飯桌前(桌上的菜,和其他桌上一樣),拿起飯碗,自己到大飯桶中裝飯。中大學生食堂實行分菜制度,把桌上的菜分別均勻分到八個碗里,各人吃自己的那份菜。蔣也分得同樣的份菜,三扒兩扒,竟很快吃完了一碗“八寶飯”(米中有砂子、煤屑、稗子、稻谷、老鼠屎,學生稱之為“八寶飯”),接著又親自到大飯桶盛第二碗,并說“米質太差,菜里的肉太少,要設法改進”,也把自己的青菜、蘿卜份菜吃了一大半。沒想到此公此時食欲大發,竟到飯桶去盛第三碗,把菜碗的菜一下全倒入飯碗,全都吃光了。蔣整整在中大學生食堂吃了三碗“八寶飯”和一碗青菜蘿卜。這年蔣已五十有七,在當時算是老人了,竟然連吃三碗“八寶飯”(我們學生當時一般也只吃三碗飯足矣),這大概和他青年時受的軍事訓練有關。
1943年10月10日,蔣介石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后,仍未辭去中央大學校長,不過再也沒到學校來視察過。蔣任職中大校長時,曾鬧出蔣中正呈文蔣中正的笑話。中大要向教育部呈文,當然要由校長蔣中正具名,于是呈文就成了“中央大學校長蔣中正呈教育部長陳(立夫)”,再由教育部呈行政院,而行政院長就是蔣中正。于是中央大學的呈文,就成了“中央大學校長蔣中正呈教育部長陳(立夫),轉呈行政院長蔣(中正)”。
1944年8月,蔣介石正式辭去中央大學的掛名校長,教育部政務次長顧毓琇繼任中央大學校長,中大教育長朱經農調任教育部政務次長。此后不久,陳立夫由教育部長調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朱家驊由組織部長調任教育部長。
(韓世平摘自《世紀》,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