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22年前到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化學獎一樣,威廉#8226;利普斯康博士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一道出現的數學家曼德布洛特也是西裝革履,這位分形理論的提出者還把皮鞋擦得锃亮。
不過,他們來到哈佛大學這個最為莊嚴的開會地點,并不是為了發表科學論文,而是要喝下600毫升的瓶裝可口可樂。
這是2008年10月2日舉辦的第18屆“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現場。當主持人宣布今年的化學獎得主是兩組科學研究(一組發現可口可樂具有殺精作用,另一組的結論恰恰相反)時,這兩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在臺下用“喝可樂”向獲獎者表達慶賀。
這是“搞笑諾貝爾獎”的一貫風格。和真正的諾貝爾獎有所不同,這個獎項旨在鼓勵那些“無法也不應該被盜取”的研究。用創辦人和組織者馬克#8226;亞伯拉罕斯的話說,就是要“乍看之下令人發笑,細細品味發人深省”。
每個人都偷偷摸摸地做些與
日常行為迥然不同的事情
這天晚上的桑德斯劇場,1200個座位擠滿了人。據說價值40美元的門票早在8月份就被搶購一空。這是哈佛大學最為古老的禮堂之一,擁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7點35分,隨著燈光逐漸變暗,一個身穿黑色禮服,扎條金色領帶的高個子男人率先出場。只見他拿出一把足有50厘米長的劍,毫不猶豫地插入自己的喉嚨。
這位名叫丹#8226;邁爾的美國人是去年“搞笑諾貝爾獎”的醫學獎獲得者。他的研究指出吞劍這種表演并不輕松,還會導致喉嚨損傷和食道穿孔。
在觀眾們發出的陣陣尖叫聲中,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位系主任迅速拔劍而出,緊接著高呼道:“歡迎來到‘搞笑諾貝爾’!”
這幕熱鬧的場面讓亞伯拉罕斯感嘆不已。他回憶起1991年首次舉辦“搞笑諾貝爾獎”的場景。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容納350人的博物館,“每個人都偷偷摸摸地做些與日常行為迥然不同的事情”。與會者甚至有些緊張,“感覺似乎遲早某位權威人物將匆匆忙忙地跑進來,要求立刻停止這場鬧劇,趕快回家睡覺。”
當時,一家名叫《不可復現結果》的雜志創辦了這個獎項。上世紀中葉,兩位科學家亞歷柯斯#8226;科恩和哈里#8226;利普斯在以色列創辦了這本科學幽默雜志。據說,編輯們常常收到讀者來信,希望能夠幫助他們獲得諾貝爾獎。
“我總給他們解釋說,我在這些事情上沒什么影響力,但他們都會非常詳盡地向我解釋他們都做了什么。”亞伯拉罕斯最初很是無奈。
但這也觸發了他的思考,“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有所成就,或者至少做出過某些事情,然而,他們從未被授予過任何可以讓人值得驕傲的獎項。”
這也是“搞笑諾貝爾獎”創立的初衷,旨在授予那些做過“異常愚笨卻又能啟發思想”的事情的人。在亞歷柯斯#8226;科恩的建議下,獎項以“Ignoble Prize”(不光彩獎)來命名,并根據諾貝爾獎來設置獎項。10個獎項中既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等諾貝爾傳統獎項,也增加了工程、醫學等內容。每年,這個“姊妹獎”還會搶先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之前的一到兩周內舉行。
打開18年來“搞笑諾貝爾獎”的獲獎名單,會發現許多看上去匪夷所思的研究:來自挪威的生物學家評估了淡色啤酒、大蒜和酸味奶油對于水蛭胃口產生的效果;一位意大利心理學家撰寫了一份有關“放屁可應對難以言表的恐懼”的報告;今年的生物學獎頒發給了法國圖盧茲國立獸醫學校的一群科學家,他們研究發現狗身上的跳蚤比貓身上的跳蚤跳得更高——平均相差20厘米。
但在亞伯拉罕斯看來,這些研究雖然看上去毫不起眼甚至荒誕不經,但都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認為現在不少研究已經脫離了科學的本質,僅僅是為了職務升遷或者發表論文。
科學家并不是一群超級書呆子
相比之下,曼德布洛特的想法要簡單得多。這位已經84歲的老人認為“搞笑諾貝爾獎”改變了公眾對于科學的固有成見。
“人們總想像科學家的生活緊張而且無趣,但事實是他們不少人很會享受人生,甚至玩樂起來像個瘋狂的孩子。”他翹著二郎腿說。
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杜德雷#8226;海什巴赫也撰文說,“搞笑諾貝爾獎”的一大貢獻是“刺激更多的人對科學產生興趣,并知道我們不是一群超級書呆子”。
這或許是那些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參與“搞笑諾貝爾獎”的原因。他們不僅加入“搞笑諾貝爾獎”管理委員會參與評選,還會在頒獎典禮上用各種方式逗樂。
要知道,他們都是免費接受邀請的。由于“搞笑諾貝爾獎”不設任何獎金,活動舉辦也由志愿者支持,連獲獎者都是自掏腰包前來領獎。今年的10個獲獎團隊中,就有7個團隊來到了桑德斯。
哈佛大學教授羅伊#8226;格勞伯的任務是打掃衛生。按照慣例,頒獎晚會上觀眾們要向獎臺扔紙飛機。十多年來,羅伊總會頭戴草帽,身背掃把在典禮的最后出場。他惟一一次缺席是在2005年。那一年,他因“對光學相干的量子理論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種搞怪的氣氛也感染了向來正襟危坐的日本科學家。這個晚上的8點25分,來自日本北海道大學的中垣俊之和另外兩名日本人就在領獎臺上唱起了歌。
他們共同榮獲了本屆“搞笑諾貝爾獎”的認知科學獎,原因是發現阿米巴黏菌能夠穿過迷宮,解決很簡單的謎題。“有時候它們比我們人類還聰明呢!”中垣俊之說。
他們的發言并沒有持續太久。因為身邊有一個8歲的小姑娘,負責監督限時60秒的演講時間。一旦被發現超出了時間,這個小姑娘就會走上前不停地重復:“請停下,我討厭。請停下,我討厭。請停下,我討厭……”
“搞笑諾貝爾獎”其實也很嚴肅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認同這個諾貝爾獎的幽默版本。亞伯拉罕斯透露,時至今日,仍然有科學家和大學的行政人員,每年發起運動來抵制“搞笑諾貝爾獎”。
1995年,英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羅伯特#8226;梅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就警告“搞笑諾貝爾獎”有把“真正的”科學項目搞成鬧劇的危險。這位科學家還建議“認真嚴肅的科學家做好自己的工作”。
對此,亞伯拉罕斯反駁說:“梅先生誤把不舒適當作災害,誤把一本正經當作嚴肅認真,這樣就誤解了‘搞笑諾貝爾獎’的宗旨、過程和樂趣……更何況,真正‘認真嚴肅的’科學家們的工作,也能經得起電視喜劇節目和街頭小報給其造成的暫時尷尬。”
事實上,一些獲獎者本人也不理解自己為何中獎。2008年的生物學獎得主瑪麗#8226;克里斯蒂娜就說:“雖然我們的研究對一些人來說很有趣,但這只是跳蚤生物學的一部分而已。這些知識能夠更好地幫助獸醫和寵物主人。”
在亞伯拉罕斯看來,雖然起初這個獎項確實存在惡搞的成分,主要諷刺一些不可信甚至偽科學的研究。但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對于“實用性或具有科研意義”的科學成果的認同已經成為發展趨勢。
對此,《波士頓環球報》評價說:“經過18年的發展,‘搞笑諾貝爾獎’的野心越來越大了。”這個獎項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諷刺,而是著眼于幽默和實用。
2008年的營養獎就頒發給了英國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教授查理#8226;斯彭斯。他和一位意大利學者提出一個理論:食物除了講究色香味,還要有“聲”。他們發現,嚼薯片時發出的聲音越響,人們越感覺食物可口。據美聯社說,這項研究成果已經在英國倫敦知名的“肥鴨餐廳”運用。那里的客人點菜前會得到音樂播放器,如果品嘗牡蠣就能聽到海浪的聲音,如果是培根煎蛋就會有嘶嘶作響的聲音。
這個看起來不太正經的獎項,也開始逐漸獲得認可。亞伯拉罕斯每年都會收到數百封來自學校老師的信件,告訴他自己的學生通過“搞笑諾貝爾獎”重新燃起了對科學的興趣。
(楊孔翔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