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食和暴飲暴食
這是新新第二次住進湘雅二醫院。“幾乎就是皮包骨頭,身上骨骼高高突出。”劉女士說,和女兒一起睡覺,“我都感覺有點怕”。劉女士的女兒新新身高160厘米,體重卻不到30公斤。看著虛弱得有些恐怖的女兒,劉女士不敢當著她的面流淚,而是離開病房,獨自坐在走廊的凳子上長吁短嘆。
新新高二的時候在學校寄宿。有一次回家,村里人碰見她,說了一句“你在那邊(指學校)還胖了”,從此她就開始節食。劉女士發現女兒食欲不振,經常嘔吐,就帶著孩子四處求醫,醫生或者說是胃病,或者說是婦科病,最后到了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才確診為厭食癥。
同樣想保持身材,卻又擋不住美食的誘惑,那怎么辦?小云曾經為了減肥節食幾個月。但在高考前的一次聚會時,面對滿桌子的美食,她終于控制不住大吃了一頓,吃了比平常多出五倍的食物。這讓她心有不甘,擔心白己的減肥計劃就此泡湯,于是就想辦法將食物吐了出來。這讓小云暗自高興,一方面既可以吃美食,一方面又不會長胖。從這以后她開始了暴食嘔吐。一開始需要導吐,現在根本不需要這些程序,吃過飯之后,只要一想,就可以將食物吐出。而且遇到什么讓她生氣的事或是遇到什么高興的事,她都有想暴食嘔吐的沖動。這就是神經性貪食癥。反復嘔吐會使胃酸減少,出現代謝性堿中毒;而到了后期,病人因會食道、胃腸道、心臟等并發癥而有生命危險。
漸趨流行的富貴病
像厭食癥和貪食癥這樣的進食紊亂癥被認為是富貴病。我國每年平均10萬人中,大約有13人因進食障礙而發病。
2008年3月,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了2004年到2007年期間的954例厭食癥患者的課題研究結果。調查顯示,38%的厭食癥患者是13到17歲的女孩,且以城市女孩居多。厭食癥已是繼肥胖癥和哮喘之后的第三大少女常見病。從性別角度觀察,這些疾病在兩性中的不平衡是很明顯的:4.7%的女性患有飲食紊亂癥,而男性中僅有0.9%。這些數據正在逐年增長,并且疾病對男人的影響也逐年上升。
當一個人的體重已經下降到令人擔憂的程度時,他或她仍然覺得自己胖,始終保持嚴格的節食習慣——甚至有的人在體重下降超過50%的情況下仍然為減肥著魔,那么他或她就可以被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癥的患者了。患者經常會有諸如抑郁、失眠和月經不規律等繼發性癥狀。而第二種進食紊亂癥——貪食癥的主要特征是患者一次又一次地為自己不可抑制的暴飲暴食而感到羞愧不已,于是或強迫自己嘔吐,或服用瀉藥,或做劇烈體力活動,想用這些方法來解決掉攝入的過量卡路里。貪食癥患者的體重在公認的正常體重之內來回波動,這就使對該疾病的檢測更為困難。
第一種不正常癥狀的發作期要比第二種的來得遲。這樣一來,對許多醫生來說,貪食癥可能是長期神經性厭食癥的后遺癥之一。因此,對一些表面上的厭食癥癥狀的改善保持警惕是很重要的:隨著患者體重的增加,規律月經的恢復,看上去患者正在康復,但是一種新的惡習又產生了:暴飲暴食,而后嘔吐。
怎么會走到這種極端呢?當然,社會負有很大的責任。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美國學校健康協會執行主任蘇珊#8226;伍萊醫生便說過:“文化標準對于體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這會讓進食紊亂癥發病率逐漸上升,特別是對于女人來說會不間斷地發生。”很不幸地,她的預言實現了。對于軀體的崇拜、認為肥胖的人自控能力有問題、把自尊建立在美好身材之上、模特們變得越來越瘦……所有的這一切都助長了神經性厭食癥和貪食癥發病率的增加。而在不以瘦為美的文化里進食紊亂的現象就不存在。跨文化學心理醫生簡寧#8226;科岡提醒說,加納人以肥為美,在這個國家厭食癥和貪食癥患者很少。
有專家認為,導致中國人得厭食癥的因素除了直接對自身的體重不滿外,還有對容貌的過分關注、與容貌相關的社會壓力和社會性比較。如果家庭成員、媒體和同伴們不斷地向人傳達出信息,讓他覺得自己太胖了,那么他就會用節食的方式來緩解這種社會壓力。而把自己同朋友、模特和名人做比較(社會性比較)也會讓其作出節食的決定。
焦慮人格和進食障礙
焦慮感與進食紊亂的關系為大眾所知,常常可以聽到有人說“我因為焦慮所以胖了”,或者“當我緊張時,我就感覺不到餓了”。科學研究也證明了二者之間的確存在著聯系。研究發現,厭食癥患者對社會具有恐懼感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10倍,厭食癥和貪食癥患者在面對令人焦慮的事情時的反應與焦慮癥患者是一樣的。另外,在有進食紊亂成員的家庭中很容易產生焦慮感。
因此,抗焦慮藥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最常用的治療進食紊亂癥的藥物。有專家認為,進食紊亂癥是體現在體重問題上的焦慮癥。于是,在研究人格和貪食癥或厭食癥之間的關系時,心理上的不安和進食沖動是關注的重點。內心焦慮不安解釋了為什么在有些家庭環境下,某個家庭成員更容易得進食紊亂癥。雖然這種風險的根源存在于家庭環境中,但是焦慮型人格的人在旁人評價面前沒有安全感,他們顯然更容易患病。
基于這個原因,患者的自尊心和類似“如果我不減肥沒人會喜歡我”這樣非理性的想法,也在病情的獲得及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要矯正這些錯誤認識,就得學會給自己“無條件的自尊”。正如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8226;米德定義的那樣,她認為在西方世界大人給予孩子“有條件的愛”,并且在一個競爭性氛圍里,只有當孩子表現得比別人都好的時候才給予孩子愛的鼓勵。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競爭性自尊”,這是建立在永不停息地與別人,甚至與自己的爭斗上的。接受“有條件的愛”的孩子們到了青春期時,會給自己定下一個接一個的目標,只有當目標達成才感到快樂。他們相信,只有當自己到達自己定下的目標時,他們才能夠喜歡自己。對于米德來說,這種家庭環境提供了另一種獲得自愛的可能方式:無條件的自尊。如果孩子們在無條件的愛中長大,他們長大成人以后沒有挑戰和競爭也會學會自愛,并且隨遇而安,享受著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他們不需要跟別人比,也不跟自己過不去。
最重要的是平衡那兩種想法。過分的無條件自尊會把我們變成不會學習和生活的有缺陷的人,但是過分的競爭性自尊能把我們給毀了——當我們不能完成目標而失去自愛的時候。所以,從厭食癥中恢復的人會記得他/她病情由壞轉好的分水嶺;當他/她不再重視別人的期望,開始自己愛自己時,他/她就已經在康復之中了。
針對進食紊亂的治療是困難而且緩慢的,但是有著積極意義:治愈意味著看世界的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正如康復的患者所回憶的那樣:不再長久地因自己不完美的身體而受折磨,開始享受生命。
(麥田摘自《新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