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小康社會的樣本城市,不只需要經濟的繁榮,對于與民生相關的一切元素的關注才是它們的亮點。
它們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平安幸福的真實可觸。

昆山市:新昆山人城市運動
擁有江蘇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全國惟一自費創辦的國家級開發區、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等。
以不到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萬分之五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千分之四的GDP。
2004年5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昆山,走進昆山市周市鎮市北村,并到農戶家里了解當地農民的生活情況,當時感慨地說:“都像昆山,小康社會就實現了。”
“不但要關心GDP,更要關心老百姓多得人民幣”,“富民優先”就要“在城市化和工業化推進的過程中,積極反哺農民”。昆山市官員的理念化成了一項項富民政策。
在昆山,人人都知曉“三有工程”:個個有技能、人人有工作、家家有物業。“三有工程”從2000年開始實施,并不斷深化。大力推進“產業富民、創業富民、就業富民、物業富民、投資富民、保障富民、財政轉移支付富民、幫扶富民”等八項富民舉措,構建持續增收機制。與富民優先同步,昆山不斷完善“五道保障”: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拆遷補償、征地補償,使民生保障體系越來越健全。
根據昆山市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2007年新增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人數各17萬人,35.1萬名失地農民和失水漁民建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7.5萬名失地農民和靈活就業人員進城保,2.3萬名企業退休職工納入社會化管理。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參保35.6萬人,參保率99.7%,醫保基金到位率100%。
昆山是一個移民城市。如何讓“新昆山人”融入昆山?昆山想得很周到,2004年專門成立了“新昆山人服務中心”,為“新昆山人”在就業指導、子女入學、權益保護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一條龍”免費咨詢服務,并設立“新昆山人”投訴處理中心,保障外來人口的合法權益。初來乍到的“新昆山人”,都會領到一本《昆山新市民幸福指南》,涵蓋就業就醫、求學安居、交通旅游、法律法規等內容。這一系列政府舉措及其引發的震動一度被媒體譽為“新昆山人城市運動”。
2007年,昆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50億元,其中勞動者報酬達380億元,也就是說,昆山GDP這塊大蛋糕有三分之一切給了當地老百姓。
江陰市:“紅卡”在手生活不愁
2007年,在境內外上市企業達22家,數量居全國縣級單位首位,被譽為華夏A股第一縣;實際利用外資60億美元,境外投資額達1億多美元。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什么?小康達標之后做什么?江陰市提出了建設“幸福江陰”的新理念。——以民生為本,力求個個都有好工作;以民富為綱,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為先,力求處處都有好環境;以民安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強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體。“五好”成為江陰的標志符號。
2006年,江陰啟動第一輪農民健康體檢和城鎮退休職工免費體檢,江陰市民人手一份健康檔案。
多渠道地增加江陰73萬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江陰招招見效:農民有財生錢、有房生錢、有股生錢、有地生錢、有錢生錢。一組數據,足以讓人信服:江陰農民人均收入達10641元,連續8年名列全省第一;8.39萬名持股農民3年來人均分紅累計2662元;61%的農民獲得了土地流轉收益,收益超過2.5億元;農民去年人均從農業旅游經濟中獲得收入114元。
“紅卡”在手,生活不愁。許多農民這樣說。所謂“紅卡”,就是“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卡”。在江陰,還有一個新詞——“歷保”(即歷次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它與農保、城保、醫保、低保等一起構成覆蓋城鄉的保障網。為所有失地農民兜底,此舉在全國尚屬首家。
同時,江陰還實施了“五年萬人”創業培訓工程;由市財政建立專項基金881萬元,以政府采購形式,開展以送書、送戲、送電影、送展下鄉為內容的“幸福進萬家”活動。
江陰要塞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江陰市城區東北部,是全國最小也是唯一的城市國家森林公園。作為“幸福江陰”的一項重點工程,如今,這里已成為江陰市民休閑、健身、度假的最佳去處。
據最近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97.83%的江陰市民為生活在這座幸福的城市而感到自豪。
常熟市: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常熟市民營經濟注冊資本在江蘇省縣市中率先突破500億元大關;全市私車保有量達到8萬余輛,常熟城鄉30萬個家庭,相當于每4個家庭,就有一輛私家車;各鄉鎮基本實現15分鐘上高速公路。
在常熟,每4個家庭中就有一個老板;全市共有4883個民營服裝企業,由此形成的產業鏈吸納了25萬人就業。以海虞鎮為例,一年生產1億1千萬件服裝,1億5千萬件毛衫毛褲,“家家生產,戶戶經營,人人動手,個個賺錢”,很形象地形容了常熟的民富。
在讓人們錢包鼓起來的同時,常熟還撐起了“保障”傘,尤其是對農民和社會弱勢群體的“保障”。
如今在常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通過實施被征地農民“土地換社保”,預征養老保險費,建立農村養老保險等辦法,常熟的農村養老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目前,常熟有17.34萬農民享受到了社會養老補貼,參保覆蓋率達87.7%。
常熟市還發動全市60萬農民參加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從起初的17萬人增加到現在的25萬多人,參保率超過了97%,已經有21.8萬人得到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償。
常熟執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近兩年拒批環保不達標的項目200多家,其中超過1億美元的項目就有兩個。換來的,是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3天,是“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等一大批體現百姓生活環境、生活質量的獎項。
杭州余杭區:筆墨江南清麗余杭
近三年來累計新批外商投資企業超過250家,每年實際利用外資增幅超過35%。
2007年,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83家,完成工業銷售收入92億元,擁有各類織機超過2萬余臺,從業人員超過3.5萬人,其中裝飾布產值約占全國三分之一。
2007年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01天。
幾年前,全球通信集成系統供應商芬蘭斯凱菲爾公司駐華代表來到杭州余杭,綠意盎然、山青竹翠的景象讓他甚至想起了瑞士。
城區街頭星羅棋布的綠化小品、大大小小的綠地景觀,藍天、碧水……置身杭州市余杭區,仿如走進一個綠色的世界。
其實在幾年前,余杭也因為生態環境問題而大傷腦筋。2001年,余杭區提出創建“生態余杭”的口號,痛下決心,強制淘汰污染、落后的產業。至今,余杭區已累計關停企業161家,其中礦山企業76家、水泥企業23家。
生態環境大大改善后的余杭,不僅為百姓換回了良好的環境,更為余杭吸引了一流的企業和人才。從2003年到2007年,余杭在全國百強排名中,從第21位上升到第15位。
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敏感項目,余杭都采用召開聽證會、發放調查表等形式,邀請公眾參與。2007年,區環保局共集體審議敏感項目66個,召開敏感項目聽證會1次,否決項目29個。
治理之余,規章制度成為余杭保護生態的長效機制。2004年,余杭完成了生態區建設規劃。為保護西部寶貴的山區資源,余杭對西部山區取消經濟指標考核,重點放在生態建設上。今年起,區財政除了繼續給予扶持外,還實行“生態項目申報制”,西部山區鄉鎮根據需要申報生態項目,自我建設發展,一經通過,即由財政全額撥款支持。
2008年,余杭區提出優先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產業,提高了環保準入門檻,對于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功能區劃的項目一律不引進,對于不符合清潔生產要求和不節約能源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于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要求的項目堅決不批。
“筆墨江南、清麗余杭”。今年,余杭區將投資53億元打造西溪濕地三期工程。10月1日,中國首個濕地博物館、中國良渚文化博物院、美麗洲公園也建成向公眾開放。

榮成市: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長江以北“第一個工農業總產值過百億縣”;全國第一漁業大市,漁業主要經濟指標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縣級第一;中國國內第一家漁業電子交易信息中心;千里岸線上分布著340多個漁農結合村。
從地圖上看,山東就像一只雄鷹,榮成市正位于雄鷹的喙尖上。漁業的發展成就了榮成,近年來,榮成又抓住日韓產業轉移和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的機遇,實現了由資源型漁業大市向制造型工業強市的轉型。
經濟實力的增強為榮成帶來了新的氣象。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2007年分別達到15660元和 8301元,總人口不到68萬的榮成,家庭轎車擁有量已達 1.6 萬輛,互聯網用戶8萬多。
在新農村建設中,榮成市不搞一刀切,因鎮治宜、因村治宜,結合實際創新開展工作。近年來,榮成市提出了“以強勢村莊和企業為龍頭,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的思路,并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支持,因地制宜,穩妥推進”的指導思想,進行了新農村建設大膽嘗試。
榮成市鼓勵和引導有經濟實力的漁業公司和工商企業反哺農業,把農田變成原料車間,把農民轉化為產業“藍領”,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富裕農民。如今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已成為榮成市農民純收入的主要來源。
榮成市每個鎮都設有“勞動保障事務所”,承擔當地勞動力資源的調查、配置、維權等職能。各鎮的勞動保障事務所與市勞務大廳實現微機聯網,勞動力供需信息在城鄉間實現了共享。在榮成,來自農村的失業職工,同城里的職工一樣,可享受免費就業培訓。
實施農村大病醫療統籌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榮成百姓感受到了好處。每位農民每年只繳納10元錢,就可以參加大病統籌,目前全市參保率已達80%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全面推開,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東莞市:從勞力增值到智力增值
2007年,東莞GDP達3151億元,占廣東全省的1/10;世界上每十雙運動鞋就有一雙產自東莞;東莞有博物館21家、各類大小圖書館450多家,文化廣場447個。
20多年的快跑之后,今天的東莞正謀求一次撐桿跳——從勞力增值到智力增值,從外資經濟到民本經濟,從資源大量耗費到綠色GDP,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從2001年起,東莞人喊出了響亮的口號,以每年投資百億元的氣魄,創出自己的城市品牌——
“建城、修路、整山、治水”,一年百億、五年打造新城的浩大工程,讓東莞告別“城市里的農村,還是農村里的城市”的定位尷尬。
“農民公寓”讓農民過上文明的市民生活,“廣場文化”讓女人告別麻將臺改跳健身操,“創業東莞”讓“二世祖”走進工廠,“平安社區”求解管理難題……一場平靜而深刻的“身份”改變運動在加速進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農民向市民、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農村管理體制向城市管理體制的轉型,在東莞已經破了題,上了路。
最低工資保障、共享文化大餐、外來工“夫妻房”的設立……在擁有超過600萬外來工的東莞,“候鳥”們開始筑造自己的巢。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標志性建筑、文藝盛宴、地方風情,東莞在建設“國際制造業名城”、“生態綠城”之余,也正在不遺余力推動“文化新城”的建設。“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文化廣場之城”這三大文化品牌已初顯規模。
壽光市:富在農業富在農民
蔬菜常年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總產38億公斤。每個標準蔬菜大棚年純收入可達2-3萬元,彩椒等稀有品種年純收入可達近20萬元。

2007年,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交易量16億公斤,交易額30億元,旺季時有近1.5萬人在市場交易。
成片的大棚,棚里四季常青的蔬菜,以及批發市場上擺放整齊的等待出售的黃瓜、蕓豆和西紅柿……
位于山東半島中部的壽光市,是全國最大的蔬菜基地,著名的“中國的蔬菜之鄉”,也是冬暖式大棚發源地,被譽為中國“一號菜籃子”。
從大棚蔬菜到無公害蔬菜基地再到“綠色蔬菜基地”、“有機蔬菜基地”,壽光市圍繞著“農”字做文章。在“富村工程”中,涌現出了“中國韭菜第一鄉”、“中國大棚洋香瓜第一鎮”等專業鎮、村587個。通過對經濟薄弱村給予資金、智力、結對的幫扶,使67個弱村跨入了強村行列,78.5%的行政村集體收入突破5萬元,40%的村集體收入突破10萬元。
農業發達的壽光也曾有過自己的尷尬:外銷農產品中,經過加工的“增值品”曾經少得可憐。而如今壽光已經擁有了400多家涉農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率達到了65%。因為這些涉農工業既能強市、又能富民,既是工業、又是農業,被壽光農民形象地稱之為“1.5產業”。
壽光富在農業,也就是富在農民。在壽光,農民種一個蔬菜大棚,一年凈掙六七萬元是很正常的事。壽光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3。
在繼續確保農民生活寬裕的前提下,壽光開始為農民未來的生活謀劃。
在山東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90%以上的農戶生活用上了清潔能源。壽光市鎮村的行政服務中心、為民服務大廳、公共服務中心三級一體為民服務網絡,讓老百姓體驗到“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的方便。進一步提高新農合的報銷比例,該市農民參合率達到了96.2%。建廉租住房制度,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籌建敬老院,使得五保集中供養達到80%以上。
晉江市:向中等城市邁進
在全球的城鎮市場中,每100件夾克就有21件來自晉江;晉江運動、旅游鞋產量占全國旅游、運動鞋總產量的40%,占世界總產量的20%;外墻磚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5%,琉璃瓦基本壟斷全國市場。
2002年春天,“加快城市化,提升工業化,向中等城市邁進”成為晉江的新口號,重新規劃城市,以每年百億元的投入,開始鍛造自己的城市品牌。
“建城、修路、整山、治水”,帶來了城市形象的極大提升。同時不斷完善、深化城鎮化。
1998年晉江在福建省率先實行城鄉一體的低保,2006年在福建省率先實行城鄉一體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不讓任何一名在晉江的農民工因企業惡意欠薪而蒙受損失、不讓任何一名在晉江的農民工子女上不了學、不讓任何一名在晉江的農民工維不了權”,晉江市政府對社會作出的“三不”承諾,使70多萬“新晉江人”在第二故鄉感受著幸福。
在僑鄉晉江,還有一道亮麗的風景——慈善。作為全國首家縣級民間慈善機構,晉江市慈善總會自2002年成立以來,已開展了“解困、助學、助行、助聽、復明、慈善安居、熒屏文化、扶助被征地低保人員養老保險、扶助低保人員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程、關愛母親工程”等慈善活動。晉江還形成了市、鎮、村三級慈善平臺。
據晉江市民政局的工作報告:市財政撥款2.8萬元,為百戶五保老人建新居,每人30平方米;給務工人員救助;鎮級設有救助站,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幫助,這也是如今全國縣級市建有救助站為數不多的地方。
義烏市:現代交易大市場
如果在義烏市場每個商位前逗留3分鐘,按每天8小時計算,需要一年時間才能逛完;2007年,義烏市場以高達460.1億元的成交額,連續第17次蟬聯全國批發市場榜首;“小商品指數”定期向全球發布。

義烏是一座建在市場上的城市。義烏小商品市場五易其址、八次搬遷、十一次擴建,從最初的“馬路市場”、“棚架市場”變身為大型現代化交易商場。“義烏發展經驗”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典范”。
小商品貿易以及以商貿為中心的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村和外地人口向義烏城區聚集,推動了義烏的城市建設。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農村發展卻一度相對滯后。
一排排設計現代的別墅;神態安祥的老人在公園里晨練;一輛輛轎車向不遠處的市場、工業新區駛去,那是村民擺攤、上班去了……這是義烏的新農村。
2003年,義烏率先制訂并實施全國第一個城鄉一體化行動綱要,在浙江省率先編制完成城鄉一體化社區布局規劃,推動農村向社區、農民向市民、農業向企業的轉變。
按照“市域一體”的要求,義烏在規劃基礎設施時,不再分設城鄉兩個概念,交通、排水、電力、通訊、環保、供氣等,都將全市作為一個整體來統一安排,而且還預留了與周邊縣市相銜接的發展空間。在社區布局規劃時,義烏將把全市800個村莊整合改造為300個左右社區。這意味著,若干年后,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將在義烏徹底消失。
在農村戶籍、社保、醫療、就業等各項改革方面,義烏正向縱深推進。2007年底,全市已有54.04萬人參加了城鄉大病醫療保險,占城鄉居民總數的87%。16.01萬被征地農村居民參加養老保險,2.71萬人開始按月領取養老保障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線,農村五保、城鎮“三無”集中供養率達100%。
鄂爾多斯市:傳遞綠色接力棒
作為一個資源富集區,鄂爾多斯曾有“羊(羊絨)、煤(煤炭)、土(高嶺土)、氣(天然氣)”四大資源之說。
沙塵暴由過去每年出現二三十次,下降到八次以下,全市優良天氣超過了325天。
以能源重化工基地著稱的鄂爾多斯市在長達半個多世紀與荒漠作斗爭的艱苦探索中,綠色的接力棒從未中斷過,卻始終難以擺脫破壞、治理、再破壞、再治理的困擾。
2000年成為鄂爾多斯轉變的關鍵——在連續三年大旱的背景之下,鄂爾多斯市提出建設“綠色大市、畜
牧業強市”的目標,確立了“立草為業、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的農牧業發展思路,在全市全面推進禁牧休牧輪牧、舍飼半舍飼養殖、轉移農牧民“三大政策”,實施生產布局、人口布局、生產方式、種養結構、資金投入、產業化等“六大調整”。鄂爾多斯市開始了跨越式發展。2007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達到1150億元,人均GDP突破了1萬美元,居全國333個地級市第4位。財政收入達到200.8億元,人均財政收入在全國地級市中列第9位。
2007年,鄂爾多斯市全面啟動了現代農牧業示范基地建設,到目前,集中財政及各種項目資金50多億元,投入到農區的耕地、牧區的草牧場整合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區內,已引進農牧業加工龍頭企業20多家,培育種糧大戶1300戶,5萬多農牧民在自愿、有償、合法的前提下,通過引企入村、大戶承包等多種方式流轉土地達到30多萬畝。2007年項目區農民純收入達到非項目區的一倍。
最難得的是,經濟發展的同時,鄂爾多斯市生態環境也有了極大的好轉。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25%左右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20%,生態環境實現了由不斷惡化向整體遏制、大為改善的歷史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