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在大跌之后步入低谷徘徊期,中國政府連續推出救市政策,媒體稱之為“中國式救市組合拳”,而救市政策在短中長期究竟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
匯金購買銀行股 以資金托穩市場
2008年9月18日晚,政府一下子宣布了三大直接針對股市的救市政策。這三大利好包括:第一,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由雙邊征收改為單邊征收;第二,匯金公司宣布將在二級市場自主購入三只大盤銀行股;第三,國資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份。
10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8年10月1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從2008年10月9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相應調整。此外,還有調整存款利息稅等相應的政策。
那么救市政策的實施對未來股票市場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在救市政策中,匯金公司買入銀行股票和央企增持或回購這兩條對股票市場影響相對較大。其中尤其以匯金公司買入銀行股為甚。因為這完全是直接針對股票市場,屬于直接進場,用錢把市場托住。對于股票價格指數的下降有直接的阻礙作用。

對于證券交易印花稅由雙邊征收改為單邊征收來說,其作用與今年4月份的下調印花稅的政策類似,是政府管理部門要表明一個態度,也就是說政府不希望出現股票市場繼續“熊下去”。
至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存款利息稅、降息等政策,雖然這些政策對于股票市場有一定的影響,但出臺的目的更多的是從整體的宏觀經濟形勢考慮的,不應該把它們當成是完全針對股票市場的救市政策。這樣的政策對股票市場影響不大,至少在短期是這樣。從歷史上的結果看,粗略統計,從2004年10月到2008年9月一共進行了12次準備金率的調整(有上調有下調),其中對股票市場影響最大的一次是2007年7月上調0.27%,其對應的股票市場是上升3.8%。這與理論預期完全相反。
因此,三大政策是直接針對股票市場進行干預,影響程度大而且明顯。降息等政策是間接地、漸進地、滯后地影響股票市場。而其影響程度雖然不可以完全忽略,但程度相對較小。
當然,這些政策屬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將帶來實質性的利好。
1800點或是此次熊市底部
這次三大政策到底將對滬深股票市場產生多大的影響效果?可以回顧下歷史數據。在1994年7月底8月初,滬深市場出現過另一次三大政策,那是在上證指數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從1558點下降到325點的過程中出現的政府救市行為。這次三大政策的結果是,上證指數一個月內上升到1050點,但是很快回落到500點,并在低位徘徊,直到一年半之后的1996年初才開始新的一輪上升。從實際結果看,三大政策終止了滬深市場的熊市,起到了救市的作用,達到了管理部門希望的結果。
或許大家更為關注的是:救市政策到底是否能夠有效地救市。在這個回答問題之前,有必要說明對于“有效”的界定。這是因為在論述是否有效的時候,不同的分析人員有不同的“標準”,容易引起誤解。
判斷救市政策是否有效應該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個方面是對股票市場的實際影響,也就是所引起的股票市場的向上波動的大小。顯然,股價指數上升的越高,救市的效果越明顯。第二個方面是管理者在出臺這些救市政策的時候所希望達到的戰略目標的高低。如果希望的目標越低,則救市的效果越明顯。這兩個方面考慮的角度不同,前者屬于市場的客觀判斷標準,而后者屬于管理者的主觀判斷標準。
從對股價指數的波動來看,無外乎四種可能的結果:第一,股價指數出現新低。比如上證指數跌破1800點,達到1500點或更低;第二,股價指數沒有出現新低,但在低位徘徊。比如上證指數在1800和2500點之間波動;第三,股價指數擺脫底部出現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比如上證指數在2500點和3500點(或更高)之間波動;第四,股價指數接近前期高點,或出現新的高點。比如上證指數在4500點之上。
從出臺政策的戰略目標來看,管理者的目標肯定不會很高。救市政策出臺后,使股票市場在相對較長的時間之內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范圍波動,終止繼續下滑,是最低的目標。股價指數如果能大幅度地上升,固然很好,但是希望股股價指數大幅度上升,顯然不是政府出臺救市政策的目標。
那么救市政策對滬深市場的后市將有什么樣的影響呢?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一般體現在對股價指數上。前面將股價指數未來可能的情況分為四個可能,并用上證指數作為例子給出了具體的點位。
此次救市措施對股票價格指數未來的影響,應該是第二種情況,也就是說,股價指數沒有出現新低,但在低位徘徊(比如上證指數在1800和2500點之間波動)。這個觀點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2008年9月18日出現的低點(上證指數是1800點)就是這次熊市的底部。第二,救市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滬深股票市場目前尚不具備反轉的條件。股票價格指數在較低的位置徘徊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出現新一輪上升牛市還為時過早。

1800點應該已是A股的底部,考慮到海外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或有小范圍向下震蕩。從6100下降到1800點,下降幅度超過是70%。回顧滬深是市場的歷史,只有從1993年初到1994年8月的下降幅度,能夠與本次熊市相比。從國際上股票市場的歷史看,出現這樣大的下降幅度熊市也不多(大概只有1990年代日本的日經指數和1930年代的美國出現過)。即使在1987年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票市場中也沒有出現過這么大的下降幅度。
救市,該出手時就出手
證券市場的管理者不應該參與助推牛市,也不應該參與打壓熊市。只有在股票市場極端高漲(比如2007年4500點之后)或者極端低迷(2008年的1800點)的時候,管理者才會出面干預股票市場。因此,管理者的目標一般來說是使得股票市場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波動。當然,對于這個“合理的范圍之內”,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含義。
此次,管理者出臺救市政策的目標是比較低的,就是最低的目標。只要出現了“底部”,就應該認為救市政策是有效的或成功的。比如說,只要上證指數站在1800點之上,沒有出現新的低點,或者雖然出現了新的低點,但在1800點之下持續的時間很短且幅度很小,就可以認為管理者的救市政策是成功的或者有效的。
就當前的救市政策而言,應該能夠達到救市的最低目標。目前,有一些認為救市政策無用的觀點,有可能是對救市政策的預期過高的原因,即預期的戰略目標太高。
雖然說“熊市不言底”,但每個投資者無時不在揣測市場的底部。其實,在目前這場瀑布式的下跌之后,受到打擊最大的是投資者的信心。雖然目前悲觀情緒還在蔓延并成為市場的主流,但是,政府救市態度的明朗,對于挽回投資者失去的信心,應該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