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雖然我們從事的是很傳統的行業叫農業,雖然5000年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就知道喂牛吃草然后產牛奶,但是時刻要記得我們從事的是一個良心事業”。
洗澡、按摩、修腳、聽音樂、外加隨時隨地的體檢,享受這種貴賓待遇的不是富翁,而是華夏蓄牧的5000頭奶牛。均衡的營養,快樂的心情,強健的體魄讓這些奶牛們聰明又調皮。其中有10幾名跳高健將,高興了就從近一米的欄桿上一躍而過。還有一頭紅棕色的小個子奶牛心眼極多,和同伴混熟后就去人家肚子上喝最新鮮的牛奶。
“牛的感情很豐富,也很敏感”華夏蓄牧的執行長邵祈告訴記者,你對他它好,它會感覺到,心情愉快的情況下,產奶量就多,質量也好,如果心情不好,就會影響牛奶的質量。因此華夏蓄牧沒有繩子、鞭子,沒有打罵,只有口令和手勢。“無論牛做了什么事情,我們要求我們的每一位員工都要尊敬我們的牛”。比照料人還精細,參觀的人都這樣評價。
千萬不要以為這樣花費金錢和精力去照顧奶牛是一種浪費,要知道,這些聰明健康的奶牛帶給華夏蓄牧的利潤高達30%。這樣的高利潤會讓很多行業羨慕。
很多人說,在國外做得成的事情在中國做不成,“我們就是要證明給人家看,在中國我們一樣可以做得成功,一樣可以賺很多錢。而且是世界級的。”邵祈說。
標準在你的心里
一年可以增長一倍,這就是養奶牛的魅力。幾何倍數的增長是最驚人的。而在中國即使養到100萬頭市場也不飽和,當然對于一家牧場來說,20萬頭已經是最大規模,美國最大的牧場也不過如此。而且美國人均消費牛奶是30公斤,而中國只有7-15公斤左右。乘以13億人口,這是怎樣一個巨大的需求。因此,這個生意是可以做的。邵祈介紹當初選擇這個行業的原因時說。
關鍵是能不能把他做好。食品行業容不得一點錯誤。“我們負責的是最終到消費者肚子里的事情,沒有99%的事情,有就是一百,少于一百在我來講就是零”,邵祈舉例說:“如果有一萬盒牛奶,我告訴你其中有一盒是壞的,恐怕你一盒都不敢喝了”。在邵祈的心目中,對消費者就必須有這樣一個負責的態度,只有百分百,沒有任何僥幸或者意外讓他發生,“好和不好的差別就在錯與對。我們一定要把事情做對,企業才能健康生長”。
基于這樣的理念,華夏蓄牧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像傳教士一樣將良心這個看起來好象很虛的理念灌輸給每一位員工:“今天雖然我們從事的是很傳統的行業叫農業,雖然5000年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就知道喂牛吃草然后產牛奶,但是時刻要記得我們從事的是一個良心事業”。杜善平苦口婆心地向每一位新進的員工都要這樣宣講。
良心在自己的身上。為了讓每一位同事都知道并且體會這一點。邵祈將牛奶是否可以賣的權利交給每一位員工。檢驗的標準有三個:第一,這個牛奶你自己喝不喝?第二,會不會給你的父母喝?第三,放不放心給你的小孩子喝?三個都過就可以出廠,中間有任何一個問題不過就可以倒掉。“這個原因倒掉我絕對認可”。邵祈說:“也不要來問我,這是你自己的良心,標準在你的心里”。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權力。在中國的習慣中,很多事情是雙重標準,比如不準兒子抽煙,老爸卻可以抽,因為老爸工作壓力大,還要賺錢養家等等一大堆理由讓很多事情沒有了標準。
而邵祈則在要求員工對人對己同一標準的同時,保證所有的人都能喝到如同自己親自操作一樣的良心牛奶。這些原奶中有5%左右的比例用在華夏自己的終端產品“萬得妙”上。“我的所有北京的朋友領導都在喝我們牛奶,假如有任何問題我要去道歉”,盡管如此,因為有了統一標準,有了出自每一位員工良心的牛奶,邵祈可以放心地將質量控制的權力交給每一位員工。事實上,華夏的員工每天早上都會直接飲用從奶缸里直接打出的牛奶喝。中午喝萬得妙。給自己做的奶,當然讓人放心。
“所以老板一定要說對和不對”,邵祈總結經驗時說,假如今天我的態度模糊,我的職員會堅持嗎?老板每天變下面就不知道應該怎么樣了。因此,邵祈通常會對員工說:不要來問我“可不可以”,你來問的同時其實你就已經知道答案了,如果可以你來問我干什么?
標準化管理決不忽視一頭牛

“當初我們第一次交原奶給加工廠家的時候,連續幾家都在說,你們不要加東西來增加你們的乳脂和乳蛋白”。邵祈想起當時的情景都覺得好笑。因為每一次去檢測,華夏蓄牧牛奶的指標都好過他們的檢測表,因此,加工廠以為這群人一定有什么密方可以讓牛奶質量變得這么好。后來通過從擠出牛奶到奶缸里,直至上了奶車整個環節的全程掌控,并在各個環節都取樣測試后,加工廠才服氣,才改善了彼此之間的信任。這是一個理解的過程。
加工廠各級高管來到華夏,看過他們的養牛過程,才理解為什么華夏能夠產生這樣的質量的牛奶,也愿意付更高的奶價,現在價格比原來幾乎翻一番。據了解,蒙牛、三元都是華夏的客戶,他們都將華夏的牛奶用在最高端產品上,比如蒙牛的特侖蘇,三元乳烙中間的那一層黃色的精華部分。
養牛絕對是一門科學,學計算機出身的邵祈介紹說,IT行業的創業者連碩士都很少見。但是“在養殖奶牛這一行,我遇到的基本都是博士”。據了解,華夏蓄牧的管理人員除了邵祈自己是碩士之外,其他全是博士。
因為養殖奶牛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比如必不可少的配種,要根據目前每一頭母牛的基因特征,去選取公牛的精液,要通過品種的改良,不斷的去提升它的品質。當然華夏最初的奶牛都是從澳大利亞或者新西蘭購買的優良品種。“國內的我們牛完全不清楚狀況,太危險了,從來不買”。
而全世界僅有的三位通過美國認證的華裔大動物哺乳類博士有兩位就在華夏牧場,“他們專門幫我們設計不同的配方,因為飼料配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杜善平介紹。
不同的生理階段有不同的飼料配方,比如犢牛有犢牛的配方,青年牛有青年牛的配方,產奶量不同的奶牛配方也不同,總之完全取決于牛的生理狀態。
此外,所有養牛期間用到的機械、藥劑,主要設備及用品均來自國外進口。包括運送奶的車也是自己定制的。因為最初華夏發現,牛奶上車前細菌數只有一萬,到了地方就成幾十萬。別人的車無法保證干凈,因此只能自己去訂制專用車。
而最讓華夏有信心的是自己的數據化管理。每一頭牛都有兩個無線設備,脖子上的那個主要在擠奶時發揮作用,比如它站在哪一個奶站口,每次擠出的量多了還是少,這些全都被全程監控。一旦發生異常,立刻就有醫生去檢查它的身體狀況,找出問題的癥結去解決它。因此,華夏牧場奶牛的乳腺炎發病率只有0.3%。當然查出后立即會被帶去專門的地方進行治療,而且治療期間的牛奶全都倒掉。
這種標準化管理不會忽視任何一頭牛,華夏蓄牧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問成本要效益
“目前中國奶業最大的問題是沒人去關注效率,都在想辦法投機取巧。”邵祈認為其實如果真正好好去做,也可以賺到很多錢。尤其中國地少人多,更應該在效率上下功夫。
管理本來就是要看成本的。華夏在成本控制上可謂小氣,算到一分一毫。
華夏奶牛的菜譜隨著季節而不斷變化,除了豐富奶牛的營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降低成本。比如九、十月份是玉米豐收的時候,每年的這兩個月華夏就會收購大量的玉米。今年是3萬噸。到了十月和十一月正好是華北和新疆地區甜菜的收獲季節。做了甜菜汁之后剩下的甜菜脯是奶牛喜愛的食物。到了夏天酒糟的價錢很便宜,菜譜上就會出現酒糟這一味配菜。這種隨著季節而不斷調整配方的能力,讓華夏的奶牛總能吃到物美價廉的美味。
“喂牛飼料時我們也是算到每一分每一厘,因為所有東西乘以五千或者是五萬都是不得了的錢。普通中國人的管理哲學并沒有去看這個。而是讓牛隨便吃”。邵祈說。
華夏的進口飼料攪拌車上面有一個電子稱重裝置,這個裝置會保證兩位博士寫出的配方被嚴格執行。而且電子計量裝置跟華夏的中央電腦連接。主要是計算料放的對不對,“如果放錯了,牛吃了不對,牛奶產量就不對了”。邵祈介紹。
這個聰明的電子操控裝置還有能力去監視每個區放了多少料。最后,奶牛餐后的飼料要掃在一起以便知道剩下多少,而小牛吃的精飼料更貴,掉在地下的都是錢。更是一點也不會浪費,全都要掃起來。
這還不算完,每天每頭牛的產量都有詳細的記錄和對比,每天華夏的管理人員還會收到短信,牧場今天多少頭牛多少產量,平均值是多少都有詳細匯報。假如平均奶量低的話就有問題,就要翻箱倒柜去找是什么問題。最近一次的問題是攪拌機中間有兩排刀子不鋒利,所以一邊攪拌的比較粗,一邊攪拌的比較細。吃到粗的產量就比較差,所以有些牛的產量就從30公斤產量掉到27公斤,“差了3公斤。我就少10%的收入,一天差不多少掉了三萬塊錢。我是賠了還是賺了,都在這些細節里了。”邵祈強調。
另外通過性控的辦法,華夏可以得到93%的母牛率。如果生的是公牛,這一年就浪費了,很影響成幾何倍數增長的奶牛數量。
杜善平透露,目前華夏正在進一步發揮規模優勢,引入中央廚房的概念,以及西班牙的飼料處理中心經驗,進一步節約成本。因此,“賺錢了并不是我們有多大能力,多了不起的見識。而是在中國,除了我們以外,沒人在算這筆賬”。邵祈表示。

共同規范市場
最初我們只有180頭奶牛,如今已經繁殖到2000多頭,(另外2000多頭是剛剛從澳大利亞進口的。)華夏蓄牧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就達到這樣的規模,自己也很驕傲,而且只有900頭產奶,就足夠養活整個農場。(因為是發展階段,因此后備的牛比較多,不然這個比例應該是1:0.5。)
華夏從第一天開始訂下的目標就是做全華北最大的奶源供應基地。這固然與華北的市場足夠大,消費能力足夠強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從全世界的經驗看就應該是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養殖基地以及加工廠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不太可能供應全國。
“因為巴氏殺菌的保質期太短。最長不過7-10天。無法及時運到全國。尤其中國冷鏈運輸不發達的情況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建軍介紹說:超高溫滅菌的方式國外發達國家都不會采用。因為牛奶的其他營養都可以通過其他食物攝取,只有免疫球蛋白是牛奶里獨有的,提高免疫力強身健體就是因為有免疫球蛋白。但超高溫滅菌會殺死90%的免疫球蛋白。
對于這次乳業911事件,邵祈承認對整個產業是很大的沖擊,就連華夏也不能幸免,原奶的價格下降10%。“但我們也慶幸,種種不規范都暴露出來就不會出更大的問題。而且因為我們的優質牛奶也是跟別人的奶混在一起被做成末端產品,如果沒有這樣的事件發生,我們永遠是九牛一毛。沒有辦法去教導所有消費者正確的知識”。
這次沖擊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應該將之作為中國奶制改革的契機,應該對整個產業做一次重新思考。過去那種千家萬戶式被層層剝削的養殖方式,牛奶從牛肚子里到人肚子里中間可能間隔兩個月的現象再也不能發生了。邵祈的意見和很多專家不謀而合。
當然,邵祈同時建議,將國內外有經驗有能力并且愿意幫助中國建立起健康的奶牛產業鏈的人集合起來,組成一個智囊團,做一個方案,就可以在全國復制。“當然也歡迎復制我們”。邵祈解釋自己不怕競爭的原因是,只有大家都做正確的事情,正確做事的人才會有市場,整個消費群體才會認同好奶確實不一樣。不過,華夏對終端不感興趣。
從最初的200萬美金投資到今天的2500萬美金,大約五年后,華夏就將只賺取利潤不再有大的投入。因為只是北京天津,加在一起將近3000萬人,從消費能力到對高端產品的認知能力都很強,華北這個大市場的奶源供應商就夠華夏蓄牧賺不完的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