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想在北京的簋街上新開餐館已經不可能了,只能盤別人的店面;中國吸引了全世界的投資者,中國投資市場已基本飽和,而更高級別的投資——也就是融資并購,才剛剛開始”。
融資并購,就是用別人的錢、收購別人的企業。現在,全世界的并購資本特別是PE直奔中國,我國是在搞“資本市場全流通”、外資是在搞“私募股權大并購”!例如:2006年歐洲最大的家電企業SEB集團并購“蘇泊爾”、美國凱雷基金以2.25億美元并購了我國行業龍頭“徐工機械”;只有融資并購,這是中國企業當下應采用的復合增長之道!
用好別人的錢,首先需要企業“壯筋骨”。怎么才算“筋骨壯”?法律結構是企業的“筋”、贏利模式是企業的“骨”,融資并購需要多用外腦、維權到位,企業應當首先選擇融資財務顧問和融資法律顧問,這種雙顧問模式的集體智慧,不僅可以降低犯錯誤的成本、減少失敗的概率,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企業的投資估值,這樣才會用好“別人的錢”!
策劃收購別人的企業,需要企業“講戰略”。策劃是最難的,如果僅憑一時雄心和行業統計數據來制定發展戰略,即使收購成功也多半會有意想不到的痛苦磨合期。好比結婚,人們要結婚可能幾個月就領證兒,但是二三十年才可能真正地適應對方。很多企業家現在都通曉了VC、PE、IPO的投資流程,甚至與多家PE投資人親身談著“多角戀愛”,但仍苦于別人結婚是無法學、無法比、無法COPY的事情;而自己心中還存有諸如股份分散、歷史補稅、定價過低、結匯收緊等等難言之隱。能夠做到一洗了之的方法,還是多用外腦——律師,會計師,投行!
融資并購,不能忽悠、要依法“說話”!能運用“財務語言”、“法律語言”提供《投資招標書》的有經驗的中國企業家還不多!這“半步之遙”潛在地影響著投資定價、決定著主動與被動的局面掌控。在融資并購前就精心梳理出“增量價值觀”的企業,往往能更有說服力地使投資者看到并相信投資后的“復合增長前景”和“利益互生機制”,這是提高投資估值的有效手段。跨越這半步之遙,就能主客易位,使高成長的中國企業處于融資并購的相對主動地位!換言之,善于運用“財務法律語言”,是中國企業應對融資并購時代的一個好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