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絕對有能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新一代的創業者不應該追英趕美。”
2008年9月18日至24日,由22名大陸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會員組成的考察團,到中國臺灣進行了商務訪問,拜會了包括馬英九、張忠謀人等在內的多位臺灣政府官員、商界巨頭。幾乎在同一時間,臺灣資訊工業策進會(下稱“資策會”)組織了當地11家創業公司來大陸,與同行進行交流,并參加DEMO CHINA 2008活動,其中的多媒體應用交友平臺網彼資訊(Webi)和全民世界紀錄網站奇門網絡(Record cup)上臺進行了展示。
臺灣目前的人口約為2,300多萬,互聯網用戶則在1,000萬左右,這與人口基數達13億的大陸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相對狹小的潛在市場,造成了目前除了雅虎奇摩以外,其他網站都日趨式微的局面。走出去,成為時下眾多臺灣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戰略選擇,大陸市場則顯然是重點目標。
層出不窮的創意
“我的媽媽不會用電腦,她想看一張我從北京拍的照片,她不需要打開電腦,等待開機、啟動VISTA、再打開IE7,然后在某一個網頁上看到我的照片。我可以通過一個很簡單的設備,從北京的電信網絡傳到互聯網的某一個網頁上,再傳遞到我們家里面,穿過家里的防火墻,到我媽媽的房間,直接存到她的相框里面。”臺灣優加數位聯合創始人王景義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并稱之為device 2.0服務。
想象一下:“家里所有的設備,包括電視機、電冰箱、微波爐、音箱等等,都連接到互聯網,收音機就可以去聽i—radio,電冰箱可以下載很多食譜,通過電視能看到YouTube或者土豆網上的視頻。”王景義還強調了節約能源的效果,就在上述的場景中,看一張照片的功耗,可以從45W降到0.45W。
device 2.0的概念幫助優加數位的幾位創始人贏得了美國DEMO活動的DEMOGOD大獎。目前,該公司投入了大批人力在加拿大多倫多、臺灣和北京三地共同開展技術攻關。正像王景義所預言,誰說device 2.0不會是對美國Web 2.0模式的一個徹底顛覆呢?
臺灣“地圖日記”網站也曾在今年美國DEMO春季展上獲得大獎,創始人郭書齊介紹說:“我們想做一個地圖,非常有真實感的地圖,網友可以在上面寫一些東西,就像日記一樣。你可以看到周圍的人每天都在做什么,誰距離你有多遠。”網站一經推出,便贏得外界的關注,“將互聯網和手機結合起來,代表未來可以有多元化的營收模式”。
目前,“地圖日記”在臺灣的注冊用戶達到15萬人,經常在上面寫日記的則占10%,每個月有150萬人會訪問地圖日記。郭書齊表示,此次來大陸,除了尋求相關的融資機會外,更想通過合適的方式取得在大陸的運營資格。
剛在DEMO CHINA 2008活動上獲得“創新之星”大獎的網彼資訊創始人林音透露,他們的網站雖然還未正式上線,但眼下已在杭州組建了一支開發團隊,CTO竇永平更多時間都花在這邊,為進軍大陸市場做準備。網彼資訊提供的是效果極為炫目的多媒體社區平臺服務。
尚未畢業的臺灣交大資工博士生陳宏偉,聯合在校的師弟師妹們創辦了艾微科技,專做語義學分析和資料探勘,“從輸入一篇文章的文字中找到這篇文章的背后含義,之后做增值運用,比如文章的分類,關鍵字的截取,讓網民在這個網站上停留的時間更久。”目前他們和臺灣的一些門戶網站、電子商務網站建立了合作關系,公司已達到了盈虧平衡,也正在尋找進入大陸市場的合適機會。
跨過海峽費思量
51.com副總裁黃紹麟也來自臺灣,曾于1998年4月創立了數位之墻,自稱“以觀察科技趨勢為終身職”。對于這次集體到訪大陸的臺灣互聯網創業公司,他也有過很多接觸,并在自己的博客空間里以“寫給我親愛的臺灣互聯網同行們”為題,寫下了5篇超過萬字的長文,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可謂面面俱到。結合自身的經驗,他認為臺灣互聯網企業進軍大陸,將在資本、人才、團隊、文化、管理和政策等諸多因素上面臨挑戰。
黃紹麟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雖然臺灣的海洋文化決定了“走出去”的天性,但是大陸和美國一樣是內陸型的市場環境,和臺灣有明顯的區別。要想真正在大陸市場扎根,就要及時調整好方向和策略,要囤積足夠的發展資本,敢于高薪聘用和使用當地優質人才,打造本土化的優秀團隊,真正理解當地和不同區域的文化差異。
一位長期觀察兩岸互聯網行業發展的資深媒體人士認為,臺灣互聯網企業進軍大陸也有三點優勢:相同的文化背景、臺商在大陸的資源、大陸對臺商的政策。因為兩岸具有相同的文化傳統,更有利于雙方的溝通;由于臺商在大陸耕耘多年,積累起了很多資源,也享有一些優惠政策,這些都會有助于他們拓展大陸市場。
他表示,困難也同樣存在,如臺灣本地的試驗田太小、有時候可能對大陸的產業政策理解不透等。據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副組長羅至善介紹,臺灣的互聯網服務較為寬松,基本不會受到制約。而由于互聯網的媒體屬性,大陸市場仍會對相關的內容進行必要的審查和管制。黃紹麟也特別提醒臺灣的互聯網創業者,要理解大陸的產業政策和相關法規,以“配合”的姿態為主,注意內容的適當管理,不要觸及一些“紅線”。
盡管大多數人對進軍潛力巨大的大陸市場躍躍欲試,但這次來訪的臺灣互聯網創業者們也抱著頗為復雜的心態,認為要對大陸的不同區域市場環境和文化差異進行調研,不宜貿然進入。從他們的談話中,可以感覺出對大陸競爭者的了解程度之深。百度、阿里巴巴、開心網等熱門的互聯網企業屢次被提及。而臺灣老一代的創業者、年代集團董事長邱復生目前也在向互聯網轉型,基本每個月都會到大陸一次,對相關互聯網企業研究得非常清楚。
享受創業的快樂
從1960年代開始,臺灣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產業,在短時間內完成工業轉型,與韓國、新加坡和香港一起創造了所謂的“東亞模式”。到1980年,臺灣的外貿出口總值已增長117倍,在“亞洲四小龍”中名列前茅。雖然受臺海局勢和臺灣政壇內耗影響,使得臺灣經濟增長率降低,但依舊是當今世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統計顯示,2007年臺灣的人均GDP是大陸的8倍。
經濟的發達程度,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及心態。在與此次來訪的臺灣創業者接觸中,記者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的快樂,將創業當作一種享受,而沒有“非要如何如何”的浮躁心理。誠如臺灣愛評網創始人何吉弘所言,“抱著實踐夢想的想法,以輕松的心情迎接所有挑戰;以認真、嚴謹的態度,面對所有問題。”
何吉弘是一個食客,兩年前去過一家曾被媒體評為“五顆星”的燒烤餐廳,沒想到“難吃到爆”,一氣之下,找了朋友攜手創立美食網站,至今累計了4萬多家商戶的資料,目前已是全臺美食資料庫最豐富的網站,因此成為Google map的內容提供伙伴。
地圖日記的創始人郭書齊在創業之前,曾賣過牛奶片,他所接觸的行業都是傳統行業,但他最終決定把日記寫在地圖上作為自己創業的第一站,因為他發現了互聯網世界的“樂趣”。奇門網絡(Record cup)則是一個專門收集世界記錄的網站,在創始人李明橋看來,這是他的愛好,也是他的工作。
目前尚未畢業的陳宏偉談起創業初衷時,有些靦腆地表示,是想減輕媽媽做廚工的負擔。半年后,每月收入即超過媽媽的薪水,從大三起就不再花家里的錢,還能補貼家用,學業成績也變得更好了。除了聯合學校的師弟妹們創立了艾微科技外,他還擔任一家醫學公司的CEO。
優加數位創始人王景義對大陸非常熟悉。1992年,他就到北京市委黨校學習,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他說自己和華旗等本土企業的老總很熟。王景義認為,電腦產業的發展已經很成熟了,手機也是如此,在下一個時代,人們面對的是無所不在的網絡服務,“在人類情感歸一的情況下,希望可以找到新的世界”。他還相信,“中國絕對有能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新一代的創業者不應該追英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