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在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國度里學習,工作和生活。他們在被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吸引的同時,也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洪小熙便是其中的一員。
電話里的洪小熙格外客氣,我們約定在山大新校的校門口見面。到了約定的時間,我從校門口進進出出的學生中一眼就認出了這個從韓國來濟南任教的外教老師。知性而優雅,這是洪小熙給我的第一印象。
今年是洪小熙在濟南生活的第6年。說到來中國的原因,這個28歲的韓國姑娘像小女生一樣笑起來。“其實是因為一個很單純的原因。”小時候,家鄉韓國很流行港臺電影,小學六年級的洪小熙經常和表哥一起租港臺電影的錄像帶回家一起看,看著和自己完全不相同的生活,聽著電影里的陌生人說著自己聽不懂的語言,洪小熙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是從那時候起,漢語在她小小的心里生根發芽。
1997年12月,參加完韓國的高考,這個性格溫和的韓國姑娘告訴父親自己想學中文,身為教師的父親沒有反對女兒的決定,“給你十年的時間,漢語很難。”父親這樣告訴她。小時候對漢語著迷的記憶浮現在洪小熙的腦海里,她跟父親說了自己一個更大膽的決定——去中國學習漢語。因為在洪小熙的概念里,既然是學漢語,就一定要到說漢語的國家去學。而在當時的韓國,“漢風”已經非常流行。
很快,姑媽來中國看望在青島做生意的姑父,小熙便跟隨姑媽一起,考察來中國學習漢語的事情。事情進展得很順利,在辦好了各項手續之后,洪小熙便開始了在中國海洋大學學習漢語的生活。在青島的四年里,回韓國的次數屈指可數。“因為怕不在中國就忘記了漢語。”學習的努力加上有著說漢語的語言環境,她的漢語水平突飛猛進。本科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很自如地用漢語與人交流。

這時候,父親關于漢語需要學習十年的話仿佛提醒了洪小熙。這一次,她選擇了考山東大學地方方言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她依舊放不下漢語。就這樣,2002年洪小熙來到了山東大學,開始了在濟南的生活。研究生生活剛開始,洪小熙被安排到了山東大學的老校區。說到那個時候對濟南的印象,洪小熙回憶了很久之后說,那時候不怎么出去,每天就是在學校和宿舍之間,當時覺得濟南很“暗”。而在媽媽陪著居住了半年之后,她漸漸喜歡上了濟南。
漢語仍舊是她在濟南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對于外國人來說,漢語的確是一門很難的語言,尤其是要將它學深學透。碩士畢業之后,洪小熙毅然決定繼續在山大研究漢語,她考上了山東大學漢語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繼續學習的同時,洪小熙對濟南也越來越熟悉。從剛開始的不適應到現在的喜歡,洪小熙說到了自己的感受。“濟南是一個安靜和穩定的城市。”對于濟南人,她說了兩件讓她震撼的事情。“去買菜的時候,我發現市場里的菜販在看雜志和報紙,所有人都關心新聞,這在韓國是看不到的。”洪小熙和來她家做衛生的阿姨也成為了很好的朋友,經常互相傾訴,而阿姨的樸實也給了她非常深刻的印象。
不久前,洪小熙剛剛完成了從學生身份到老師身份的轉變。博士畢業之后,她留校任教,成為山東大學韓語系的外教。這與她理想中的工作剛好是相反的——她曾經夢想在韓國的大學里教授漢語,將漢語教授給更多的韓國學生。而如今,她卻在中國教授韓語。雖然仍舊對教授漢語念念不忘,但她對目前的工作特別喜歡。
談到以后的打算,洪小熙表示自己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規劃。但她已經適應并且喜歡上了濟南的生活,“道路越來越寬闊,生活很便利,人也好相處。”也許是因為離開太久,現在的她再回到韓國已經不太適應。從某種意義上,濟南已經成為她的第二故鄉。
而關于改革開放,她表示自己是從研究生老師那里了解的。她很認真的說,“我跟你們的觀念不一樣,請你們不要介意。我覺得改革開放應該更早一些,這樣中國的發展一定比現在更好。而且,中國人非常適合做生意。”
閑暇的時候,洪小熙會選擇健身和到山東省內的景區旅游。平時,她喜歡吃山大附近的餐館的菜,如果有濟南的朋友來做客,她也會做最正宗的韓國菜。在濟南的生活,洪小熙覺得舒適而穩定,事實上,洪小熙已經實現了父親說的漢語要學習十年的建議。而現在讓她最著迷的,依然是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