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園,柳云社區不算獨特。按社區工作人員的話來說,算是中等水平,但是馬路,公園,一排排的居民樓、整齊的法國梧桐樹,真正讓人遺忘了它曾經的樣子。它的名字經過了從張公墳到柳云村再到柳云社區的轉變,這里的人也見證和參與了中國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他們按照自己的規劃設計著自己的村莊,改變了城市,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柳云社區地處濟南城鄉結合部,東起小清河、西至成大社區、南臨北園大街、北靠小清河南路。這里有一個很獨特的公園,張養浩墓座落其中,這個公園因此得名張養浩公園。柳云社區,以前的張公墳村,約有700居民是張養浩的后裔,柳云這個頗具詩情畫意的名字也由張養浩的散曲中得來。
站在通往社區的路口,首先看到的是兩側的公園。一池綠水,垂柳環繞,有老人在池邊垂釣,有母子在小徑上散步,有票友在伴著琴音唱曲。馬路兩側的維修部、小商店,小作坊一派繁忙,馬路上車來人往。小清河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柳云社區也被規劃其中,很多地方都在拆遷整修,具有真實生活特有的亂糟糟的生機。
在柳云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給我們找來了從小生活在這里的李木蘭和張恩平,今年58歲的李木蘭是社區企業華興制桶廠的工會副主席,52歲的張恩平是華興的職工。聽了我們的來意,他們非常感慨地給我們講述了柳云的今昔面貌。
三十年前,這個位于濟南北郊的村子曾經是當地人心中的“死圍城”——東臨西濼河,南、北荷塘相抱,通往村子的只有一條穿過草叢的小道,由于地處洼地,一下雨就泥濘不堪,“走路都得扭著身子”,藕塘,蘆葦、洼地是這里的基本風貌。家家戶戶住在磚頭平房里,主要收入來源是種菜,這里也曾經是“濟南菜園子”的一部分。

上世紀80年代,北園鎮按濟南市總體建設規劃對鎮村建設進行了全面測繪和規劃,大規模展開舊村改造和鎮村建設?!耙赂?,先修路”,這句名謠仿佛道出了農村變革的真理。1987年,柳云村拿出30畝土地修了第一條公路。1989年,西濼河路建成通車。從此,柳云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3年,柳云村開始進行舊村改造,第一批村民搬進了樓房,到1998年舊村改造全部完成。黃河南岸的貧困區,按照統一規劃,建成了樓房成排、綠樹成蔭的新社區。
柳云的發展得益于村辦企業的創建與繁榮,這個自住人口只有一千多人的社區擁有近20個村辦企業,居民大多在村辦工廠上班。有30年發展歷史的華興制桶廠正好見證了柳云的發展。1978年,原北園公社的五個自然村共同組建了一家爐具廠,生產蜂窩爐等民用取暖爐具,這就是華興的前身。張恩平1983年進廠工作,那時的他還是20出頭的小伙子?,F在,他還很自豪地說,“當時我們生產的二次熱風爐在濟南市民用爐具評比中是第一名”。隨著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方式的轉變,爐具廠的命運也改變著,在濟南市實行集體供暖之后,爐具廠改建為制桶廠,生產工業用包裝桶、油漆涂料桶等,以適應生存。時光轉換,發展到今天,受小清河治理工程影響,華興制桶廠2300平方米建筑物被拆除,結束了它30年的歷史使命。2007年6月30日,位于濟南市北園大街北側,柳云社區居委會東側的山東三陽柳云家具配件市場落成,集物流、信息流,經營,倉儲為一體,目前是山東省最大的家具配件專業市場。這個市場是由柳云社區與濟南三陽家具公司共同協辦的,為柳云帶來了新的商機與財富。
柳云居民生活的巨變,收入的變化最能說明。張恩平說,改革開放之前,村民的家庭年收入只有600元左右,但是現在家庭月收入就能達到5000元,不知翻了多少倍。
現在的柳云人過著甚至比城市人都舒適的生活。張恩平的家在一排整齊的居民樓里,這是1994年建成入住的,面積都在100平以上,雙氣入戶。按照“一平換一平”的政策,柳云社區的每個家庭至少擁有兩三套以上的房子,憑這一點就能羨煞很多“城里人”。
柳云有一個社區老年人養老基金會,資金來源于社區企業,負責退休中老年人醫療保健、外出旅游等健康休閑方面的需求,讓老年人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社區內的老年活動室、健身房,棋牌室、圖書室、閱覽室,婦女學校等場所,讓居民的生活豐富起來。除了照顧到老年人的需求,在柳云的社區規劃中,還為孩子們預留了空地,建造輪滑場?!包S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是陶淵明理想的桃源吧。
三十年來,由荷塘葦洼變成樓群林立,柳云的風貌發生了180度的巨變。為了給后輩留下些曾經的影像,社區在張養浩公園里開辟了10畝左右的兩片濕地,東側荷塘,西側蘆葦蕩,池畔楊柳依依,正應了“柳云”這個名字。在喧鬧社區里,這一處所在稱得上是另類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