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上的新車型越來越多,許多汽車廠家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如何延長新車型的產品生命周期?但遺憾的是,很多新車型都是“海鮮命”—保鮮期太短,上市不久就被迫降價。我們經常看到,某款新車型在上市之前,公關傳播搞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吊足了媒體和公眾的胃口,上市之初,報紙、電視廣告鋪天蓋地,但一個月之后,廣告投放大幅減少,媒體上也很少看到有關這款新車型的新聞,而經銷商的訂單數量開始銳減,甚至出現庫存,個別經銷商不得不降價拋售。
不出三個月,就出現這種狀況,顯然不是廠家所期待的結果。究其原因,既有市場的客觀因素,也有廠家的主觀因素。從市場來看,現在新車型推出的速度太快,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款新車型上市,此前上市的新車型會迅速地被媒體和公眾所遺忘。面對這種無法改變的局面,許多汽車廠家除了投放硬廣告,卻想不出新的招數來應對,但硬廣告的費用預算是有限度的,而且重復的廣告投放也會讓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令廣告效果大打折扣。
綜上所述,新車型“海鮮命”的主要癥結在于上市之后傳播的聲音衰減得太快,導致終端的集客量和有效訂單數量銳減。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繼續保持強大的傳播攻勢,二是積極開展終端集客活動,提高成交率。這兩條措施看起來很簡單,但許多廠家缺乏基本的方法和措施,實施的效果不佳。在此,我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提出一些基本的操作思路,僅供參考。
新車型上市之后需要加大傳播聲音,但此時媒體和公眾的興趣早已轉移到其他新車型,如何才能制造新的熱點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呢?一般來說有幾個辦法:其一,圍繞銷量做文章,只要銷量確實不錯,就可以形成新聞點,比如第八代雅閣上市后,每個月都宣傳自己銷量奪冠,媒體就愿意報道,新天籟也始終圍繞“中高級市場銷量前三甲”來傳播。其二,緊貼一個主流競爭對手,這樣的好處是只要競爭對手有任何動作,自己都可以借光,比如第八代雅閣緊貼凱美瑞,制造“雅凱之爭”;新飛度緊貼雅力士,形成“雅飛之爭”,始終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省了不少廣告費。其三,舉辦區域性新車型巡展活動,邀請區域媒體參加,并讓記者采訪公司高層管理者,相當于巡回上市,在區域市場制造關注度,而當區域性媒體的新聞報道經互聯網轉載后,又可以形成一輪全國性的炒作熱潮。其四,就是將廣告包裝成新聞,購買廣告版面刊登,讓消費者誤以為是新聞,以提高傳播效果。
為了在上市后繼續保持高強度的傳播聲音,汽車廠家還有另一種操作思路可供選擇,就是新車型的不同型號分階段上市,這樣隔三岔五就有新車型上市的新聞和廣告,持續不斷地刺激媒體和消費者。比如,2008年1月6日第八代雅閣剛上市時,力推2.4升車型,3月18日力推2.0升和3.5升車型,7月、9月加推兩款NAVI版車型,這種節奏上的安排,延長了新車型的上市周期,可以保持品牌新鮮度。而有些廠家推出新車型時,基本上是一股腦地將所有不同排量、不同配置的車型全盤端上,就像機關槍掃射,射擊時倒挺過癮,但子彈一下子就打完了,接下來只有看別人打槍的份,這種做法實在是不高明。
如果把營銷比作一場戰爭,廣告與新聞傳播就是高空轟炸,但要取得最后的勝利,還必須開展巷戰,此時的主力軍就是經銷商了,終端集客顯得尤為重要。許多廠家過分重視廣告與新聞炒作,而忽視了經銷商層面的集客,銷量怎么能夠提上去呢?不過,經銷商普遍反映,展廳集客越來越困難,精心組織的集客活動,比如新車發布會、鑒賞會、試駕會,廣告投放了不少,邀約電話也打了個遍,但到展廳的客戶數量差強人意。消費者不愿意去展廳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現在的4S店基本上位于城郊結合部,去一趟不容易,許多消費者在去4S店之前,先上網做足功課,選準目標車型后才會直奔主題。
所以,為了有效集客,經銷商除了堅持開展新車發布會、試駕會等基本的集客活動外,同時也要積極走出去,尋找一切讓消費者與新車型“親密接觸”的機會。目前,經銷商普遍采用的手法就是新車型巡展,地點一般選擇在商業旺地、高檔社區、電影院等,這里客流量大,現場展示的效果好,相當于一種展廳外集客行動。
還有一種集客手段可以作為參考,就是通過廣告資源置換,與當地主流媒體合作,開展讀者試乘試駕活動。媒體的公信力強,對潛在消費者的動員能力也強,由媒體出面組織試駕會,參與的人數肯定比廠家或經銷商組織的試駕會多。同時,媒體對試駕活動的報道,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新聞傳播,比單純的硬廣告投放效果好得多。
上面談了一些新車型上市新聞傳播與集客的基本思路,看起來很簡單,但能否真正落到實處,卻很考驗汽車廠家的媒體公關能力和渠道管理能力。我在從事汽車營銷咨詢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大家公認的“好車”并不好賣,問題一般不是出在廣告上,而是出在新聞傳播的有效性和終端集客的數量上。我經常聽到一些汽車廠家的營銷人員抱怨“中國消費者不懂車”,自己的方法不對頭,卻怪罪于消費者,不亦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