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國際社會出現了一種借口西藏問題抵制北京奧運會的不和諧聲音。奧運本與政治無關,但在極少部分別有用心之人的策劃下,奧運會被強加上了不應屬于它的政治色彩。
奧運圣火一路風雨
從4月2日開始,火炬在阿拉木圖、伊斯坦布爾、圣彼得堡、倫敦、巴黎、舊金山、布宜諾斯艾利斯、達累斯薩拉姆、馬斯喀特、伊斯蘭堡、新德里、曼谷、吉隆坡、雅加達、堪培拉、長野、首爾、平壤、胡志明市19個城市傳遞?;鹁嬖诤芏鄧业膫鬟f過程中受到了高度重視:哈薩克斯坦總統舉起第一棒火炬、英國首相在唐寧街10號親自迎送圣火、阿曼派出皇家衛隊、巴基斯坦總統和總理一起高舉圣火、澳大利亞總理對“藏獨”企圖鬧事發出嚴厲警告、韓國派出8000名警力給圣火傳遞“總統級的最高保安待遇”、平壤有40萬市民到現場觀看……
奧運圣火在此次傳遞中不僅到達了舉辦過奧運會的英法美澳日韓等國,也首次進入了坦桑尼亞、阿曼、泰國、朝鮮、越南等國。圣火給這些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歡樂,很多人也為自己的國家和城市入選傳遞路線感到自豪。
奧運圣火在傳遞過程中也遭遇了一些坎坷。從天氣變化來看,既遭遇過倫敦的大雪,也遇到過達累斯薩拉姆、吉隆坡的大雨。但真正讓奧運火炬一路坎坷的不是天氣變化,而是一股對中國發展太快看不順眼的國際勢力。圣火百分之百傳遞的是中國人民的友誼和奧林匹克精神。但圣火在某些地方的遭遇卻令人震驚。
法國巴黎不僅沒保護好圣火,而且一些偏頗的法國媒體還恬不知恥地說“圣火在巴黎傳遞給了中國一記耳光”。沒過幾天,在巴黎市長德拉諾埃的提議下,巴黎市議會又把“榮譽市民”的稱號“奉送”給了達賴。倫敦和巴黎的火炬傳遞受到“藏獨”分子和反華勢力干擾后,舊金山的傳遞開始縮短和改變線路,這也導致印度尼西亞等國縮短了原定的火炬傳遞路線。
圣火在東亞的日本、韓國傳遞時,除了有支持“藏獨”的示威者出來阻攔外,還出現了指責“中國遣返朝鮮難民”的聲音,少數日本右翼還襲擊華人華僑。此外,澳大利亞、韓國一些人還對突然出現的“紅色海洋”和眾多中國留學生“感到不安”。圣火在法國和日本的傳遞過程中,都有中國學生被人毆打,在韓國還有中國學生被抓。
聲音
奧林匹克史學家學會秘書長托尼·畢克勒克: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中遭遇的沖突和輿論抵制并非孤例??棺h和抵制永遠是奧運會的另一種聲音。事實上,沒有哪屆奧運會能夠逃脫爭議。
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事實上沒有人談論抵制奧運會開幕式一事。如果一些政治家不愿意出席開幕式,那也沒任何關系,因為奧運會本來就不需要政治家,需要的只是運動員。這是一個美妙的世界,204個國家團結在一起,不同的種族、傳統、政治制度和平共存。我們為奧運會是青春、體育和和平的世界盛會而感到驕傲。
奧委會主席羅格:西方應停止借人權威嚇中國。提高嗓門不可能在中國達到目的。這是西方人的嚴重錯誤。如果奧運會不在北京舉行,媒體是否會對西藏問題予以如此強烈的關注。西藏問題現在是否會占據報紙的頭版位置。相關報道也許只會出現在第四版或者第五版。我們做出了一些成績。我想政府首腦未必能比我們實現更多的目標。
美國《僑報》社論:奧運火炬如同一面“照妖鏡”,將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未來趨勢照了個透體亮。誰是敢死隊?誰是幕后搖扇者?誰又是看客?均不打自招。對于中國而言,奧運圣火則如一塊試金石,再次警示這個發展中大國,世界激流與漩渦還太多太多,在汪洋中行船,要把穩中國之舵,臨危不亂。在這個多極化并充滿競爭與合作的時代,看出誰敵誰友、誰誠誰詐,這或許是奧運圣火在這趟環球之旅中給予中國的最豐厚禮物。
歷史回顧
1931年,柏林獲得奧運會主辦權。但近2年后,希特勒成為德國外長,而柏林奧運會成了這位獨裁者自認為統治德國期間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開幕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蘇伊士運河河畔打得不可開交,蘇聯入侵了匈牙利。為此,不少國家決定不參加該屆奧運會。而中國代表團則由于奧運村升起臺灣旗幟而退出。
1964年東京奧運會,由于種族隔離制度,南非運動員沒有前往日本。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前,一系列政治事件也讓奧運會蒙上陰影。該年4月,反種族隔離制度領袖馬丁·路德·金被暗殺;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8月,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土上開進了華約組織的坦克;就在奧運會開幕前15天,又有300余人因為抗議游行被墨西哥軍方鎮壓而命喪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廣場。最終,美國黑人運動員湯米·史密斯和約翰·卡洛斯在領獎時戴著黑色手套、高舉向天空的拳頭,成為了那屆奧運會最大的奧運解讀。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是奧運史上最悲傷的回憶。該年9月5日,名為“黑色9月”的巴勒斯坦人組織闖進奧運村,殺害了2名以色列運動員,并劫持了9名猶太人作為人質。最后,他們在慕尼黑機場與德國警方發生沖突,造成多人死傷。
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上,“抵制”一詞開始正式出現。發生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城區的一起沖突,讓百余名黑人踏上黃泉路。結果,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紛紛抵制該屆奧運會。最終,只有88個國家參加了蒙特利爾奧運會。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為了“譴責”前蘇聯侵略阿富汗,在美國總統卡特的號召下,66個國家抵制了本次奧運會,參賽的國家數,退到了20年前羅馬奧運會的水平。作為“回報”,四年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又抵制了在美國舉行的洛杉磯奧運會。
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當時韓國和朝鮮的沖突,一度讓這屆奧運會倍添疑云,但最終經過了多方斡旋,160個國家來到了漢城。
2000年悉尼奧運會從一開始就被土著居民看作爭取權利的舞臺。土著們甚至號召400米名將弗里曼——原住民的標志性人物抵制奧運會,以引起國際體育界的關注。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成為了第一屆有全世界所有國家共同參加的體育盛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環球時報》《讀報參考》《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