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五金制品行業這兩年在持續快速地發展,無論是產品的門類,還是行業的規模都有了明顯的發展和提高。但是在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的變化之下,企業2007年下半年以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這些狀況對作為五金行業發展晴雨表的中國國際五金展(CIHS)是否有影響呢?為此,采訪了中國五金制品協會的理事長張東立和科隆展覽公司(中國)總經理馮向軍。
《進出口經理人》:在目前市場不太景氣的情況下,中國國際五金展還是能逆勢飛揚,2008年的展覽面積又有很大增長。達到了世界第二的規模,哪些領域增長顯著?對于組展方來說,展會規模是不是越大越好?
張東立: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展覽面積增加了20%,主要是工具館的龍頭企業增加了展覽面積,展出了更多新產品;廚衛產品的產業鏈拉長了,增加了配件企業;國際館海外展商數量增多,展覽面積擴大,其中中國臺灣展區翻了一倍。同時我們也對展館布局與產品分布進行了專業化細分的嘗試,在原有國際館,工具館、廚衛配件館的基礎上,新開設了建筑五金館、鎖具與安防館以及磨具磨料專區、緊固件專區、電動工具與園藝用品專區,以使買賣雙方的交易與交流更加方便與快捷。
CIHS發展到今天,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長,本屆展會的規模取得了歷史性突破,首次達到10萬m2,展位數5500個,參展企業多達2200家。為把展會平臺搭建得更健康,2009年展會規模不再擴大,重點是豐富內涵,提高水平,加強服務。若速度發展太快,勢必造成管理跟不上,買家增加的速度跟不上,最終影響展會的質量。我們不再擴大規模的考慮,也是為了使參展企業能夠在這個展會上獲得更多的價值。展覽面積雖然不再擴大,但是會在參展的觀眾和專業采購商數量上大做文章,加強招商,使參展的企業數量和參觀采購的人員進一步地協調匹配,讓展會的效果更好。
國際金融形勢不太好,對中國市場會有一定的影響;另外,政府五項政策的出臺,也在迫使企業加大產品結構調整的力度。在這種情況下,展會更應起到促進整個行業自主創新,展示新產品、新技術這樣的作用。展會不能低水平地盲目擴張,要把規模和質量有機統一起來,讓展會往深度發展,把CIHS辦成非常有技術支撐的,有內涵的高水平展會。
《進出口經理人》:五金行業也是勞動密集、資源性產品較多的行業。現在的形勢對外向型企業的出口有多大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此時協會起到哪些作用?
張東立:國家大的政策導向我們要緊跟,中國五金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應該也到了轉型升級的階段,原來低質低價的競爭,粗放型的發展已經走到了盡頭。這些企業認為的不利因素影響是有,但是這是一個客觀現實的情況,企業只能去適應,沒辦法改變它。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企業要有信心。形勢稍微有一點變化,企業為什么覺得困難呢?最直接的一個表現就是沒有利潤了。所以,還是要通過自主創新,提升我們產品的檔次,提高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把利潤水平提高上去。我想這才是一個根本的出路。
同時要進一步重視建立我們自主的品牌。現在不管是我們的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還是在國內市場競爭,實際上競爭的真正對手不是國內同行,而是那些國際的大企業。從國際市場看,中國五金出口總量是非常大的,這幾年基本都是400億美元,但是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卻非常低,總體不到10%。這么大的出口量都是貼牌出去的,增值的利潤都在品牌所有者手里。五金行業的規模企業在建立自己的品牌方面還要下決心,但同時也要有耐心。
我們調查了很多企業,其中中小企業普遍感覺自身的實力還不強,去搞自主創新、提高質量創造品牌,或是自建渠道,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和人力,顯然他們還不具備條件。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對中小企業的引導也有一段過程,要給他們時間。雖然政府政策的用意是幫助他們,但政策如果過急過快,企業可能會承受不了,從而陷入困境甚至是倒閉。有些企業形象地用抽血作比喻:一次抽200cc沒問題,400cc也能抗住,一下抽1000cc就會休克了。據我們了解的情況,五金行業在這種大環境下,有20%~30%企業利潤不錯;有20%~30%勉強維持,繼續生產但沒有什么利潤;還有30%~40%的企業已經感覺到很難生存了,溫州的一些產業集群在退出。所以政府看到這種情況,也會適當調整宏觀調控的節奏和力度。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貸款難等問題,協會也跟國家發改委、工業信息部反映過這個情況。
特別這個時候,企業的發展要和國家政策保持一致。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引導工作,引導企業兩條腿走路,既抓外貿也要開拓內貿市場。我想只要我們充滿信心,并且在創新、在品牌、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同時并重發展的話,我覺得企業就可以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中找到出路。
《進出口經理人》:次貸危機的影響比想象的更顯著一些。歐美是出口企業的傳統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用什么來吸引參展商?
馮向軍:國際購買力有可能降低,確實會對企業參展造成影響,但是相對來說,次貸危機的顯現就是在2008年的下半年,我們并不認為明年或是后年展覽有一個很大的萎縮。中國招展的利潤已非常低,我們不可能降低價格來保持展覽會的規模。我們會增大促銷力度,加大展覽會的內涵來吸引展商。我們關注的不是近期的收入利潤,而是考慮一個長遠的發展。
中國有著巨大的五金市場,而CIHS可以說是中國五金行業內最高級別的展覽,是CIHS的國際吸引了很多外國組團品牌來中國,他們知道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有形市場和潛在市場,也想開拓中國市場。
《進出口經理人》:國際五金展歐美客商的比例還是比較大,若歐美出口受阻,那我們是否要在客商上有所擴充。是否會多吸引一些新興市場的客源?
馮向軍:國際五金展邀請的不只是歐美客商,而是所有海外買家。我們在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奧蘭多,德國的科隆和亞洲的印度、泰國等做了大量的宣傳推廣工作。為配合企業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市場結構,實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并重并舉的市場開發戰略,為使CIHS成為一個出口和內銷并重的展會,我們特別加大了國際、國內的招商和宣傳推廣力度,我們也有意識地邀請國內買家。目前在各個產品細分的領域,基本上所有的中大型的企業都參展,這是相對于其他展的一個優勢。
張東立:我們加強了國內買家的招商。2008年8月以來,我和石秘書長兩人親自去各地推廣,在面向東北地區的沈陽,面向西北地區的西安,面向中南地區的武漢,面向江浙一帶的南京、上海,我們分5片進行了招商動員。與國內做內貿的銷售公司開推廣會議,介紹五金行業的形勢。以中國國際五金展作為平臺,讓企業的外貿和內貿的人員到展覽會上。這個時候為企業創造品牌,建立營銷渠道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