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經》報道,商務部條法司巡視員 (正司級)郭京毅因涉嫌受賄在奧運期間被“雙規”,并牽出了北京思峰律師事務所主任張玉棟以及曾在該所擔任律師的劉陽。
更令人吃驚的是,該律師事務所網站介紹,其中“在由外國投資者成立的兩百余家投資性公司中,思峰所為其中超過半數的投資性公司的設立及日常業務提供法律服務”。由此,也引出了一個話題:在社會轉型期,律師的身份角色究竟是什么?律師的職業追求到底是什么?
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考察,當今世界存在三種不同的律師職業定位:一是提倡擴大選擇的范圍,通過市場競爭,淘汰不道德的營利行為,即“商業主義”;二是加強國家干預,通過免費服務的方式,來保障業務活動的倫理,即“國家主義”;三是依靠行業內部的結合和團體自律來維持信念和綱紀,即“職業主義”。作為律師,當然希望是三方面兼得,即:“商業主義”的對價道德、“國家主義”的權貴地位、“職業主義”的技術壟斷。因為這三種職業定位模式,正好呼應了中國律師制度恢復重建30年來的發展脈絡。
隨著體制改革與社會變遷,律師的國家公職身份已取消。此后便出現了過度的“商業主義”與過分的“職業主義”。比如過度商業化而導致只遵循等價交換,出現了不愿承擔社會責任、唯利是圖的律師;比如律師職業技術性帶來的異化,導致律師的職業滿意度不斷下降;比如容易被某些強勢利益主體為實現自身的利益所利用。
據有關學者調查和訪談,我國律師從業者更多關注的是西方律師作為專業人士所享有的市場壟斷、行業自治等特權和利益,而忽視甚至毫不了解律師的“職業主義”所要求的公共服務的一面。
于是,一個僅有“專業技術”而缺乏公共利益關懷的“職業”,在逐利心態的驅動下,極有可能蛻化為一種純粹的利益共同體。其中最危險的莫過于與政府權力或利益集團的默契配合。
這樣,商務部官員的暗箱操作與同屬于利益共同體的律師相互結合,就演繹成了可能的現實。
在我看來,律師的職業定位決定了律師的職業屬性。應當說,商業性也屬于律師的職業屬性之一。但是,法律承認律師職業的商業性,并不意味著主張律師職業的商業化,更不意味著贊成律師職業蛻化為利益集團的工具。由此看來,律師絕不僅僅是一個只會賺錢的行當。
律師賺錢本來不是罪過,帶來罪過的只是賺錢的手段和方式。缺乏社會責任賺錢的律師、超越法律界限賺錢的律師、突破職業底線賺錢的律師,絕不可能是一個成功律師。更可怕的是,將給整個中國律師業帶來致命性的職業危機。(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