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正在修改的保密法主要思路是著力縮小國家秘密范圍,完善國家秘密的確定、變更和解除機制,實現對國家秘密的全面統一嚴格管理。為此,保密法修改的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定密,二是要及時解除秘密。
我認為,保密法的這個修改思路和修改重點正切中了當前保密工作的要害。
國家秘密范圍的大小與我們如何定義秘密及其等級并能否及時解密密切相關。當前保密工作存在的問題是,不按照定密程序,而是根據領導者的意圖隨意定密,一旦某件事情被確定為國家秘密后,又“一定終身”。
所謂國家秘密,按照通常的理解,是指某個事情一旦被社會所知,可能會出現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情況,因而它需要在一定時期對社會和公眾保密。任何一個國家,總是有某些秘密需要保守的,但這不是說,一個社會國家機密越多就越好、越安全,恰恰相反,國家機密太多不是好事。因為機密多了,乃至到政府作出的每項決策都成為秘密,說明這個國家越不安全,社會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太多。
目前我們之所以有很多不需要保密的信息被列為國家機密,既有歷史和傳統觀念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出于一些官員和地方利益的需要。比如,我們在一些城市的拆遷中有時見到,對于不聽話的所謂釘子戶或維權人士,總很方便地用“非法持有國家機密”的罪名將其抓起來。在一些地方對突發事件的信息處理上,我們也看到:先是以機密為由百般遮掩,一旦走漏風聲則恐嚇打壓,最后要么是石沉大海,永遠壓下去;要么是被迫承認而又避重就輕。
如果社會需要保密的事太多,或者立法機關為了管理的方便賦予政府過大的保密裁決權,將極可能造成以下后果:有關的政府部門和官員可以任意宣布他們不愿意披露的信息為秘密,同時也可以合法地追究任何膽敢泄露“國家秘密”的媒體和公民,從而社會和公民個人不可能有安全感和選擇的自由。
知情權是公民行使言論、集會、結社、出版等自由和選舉權、監督權等基本權利的基礎。沒有了知情權,公眾不但無法監督政府及其官員,也無法保障自己的自由和安全。另一方面,政府信息不公開,真正會使得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利用老百姓不清楚政府文件內容的情況,歪曲事實,煽動民眾的不滿情緒乃至對政府的仇視,制造社會動亂。
5月1日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了涉及公民、法人等切身利益,以及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參與的四類信息必須主動公開;現在,保密法的修改將進一步縮小國家的秘密范圍,讓一部分國家秘密進入公共領域,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政府日益走向開放的執政變化,是對人民的一種信任和尊重。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