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對企業而言,成本和利潤,是其永恒的主題。成本上升會擠減利潤,甚至虧損。2008年,會使企業成本上升主要因素包括:
一是勞動要素成本上升。《勞動合同法》,包括未來可能通過的《社會保險法》等等,都意味著企業的用工成本將增加。
二是土地價格和土地使用稅提高,用地成本上升。
三是資金要素成本會上升。從2008年貨幣政策來看,提高利率必然是一個手段。
四是企業用資源價格會上漲,原材料成本會上升。包括原油、成品油、水資源、煤電等原材料價格會攀升。糧價上升的可能性也較大,導致用農產品做原料的各類企業的成本上升。
五是運輸費用上升。國際油價居高不下,而且上升的勢頭不減,對運輸成品油形成漲價壓力。如果明年出臺燃油稅,會進一步提高運輸頻繁和運輸量大的企業的成本,特別是運輸企業的成本。
六是政府對各類資源開征和提高資源稅,既會提高開發資源類企業的成本,也會提高使用資源類企業的成本。
七是國家改進和提高企業排放費的征收,也會提高一部分企業的成本。
八是減少和取消出口退稅,將相對提高出口及與出口相關企業的成本。
九是許多機構預測人民幣升值在6%~10%之間,人民幣升值會使一些出口貿易企業的成本上升,利潤大幅度下降,甚至會虧損。
十是政府各部門和各行政性事業單位的各種收費罰款等顯性成本,與政府各部門審批核準許可檢查等打交道的隱性攻關成本,以及吃拿卡要隱性成本也居高不下。
來源:星島環球網
中國持續縮緊銀根,商業銀行正被要求嚴格執行月度信貸指標。貸款緊縮、而企業貸款需求旺盛,內地貸款利率上揚已是普遍現象,銀行業者表示,優質企業目前難享利率優惠,一些小企業貸款利率上揚10%的現象已經很普遍。
銀根緊縮使得企業取得資金的成本更高、難度更大,管理層對新開工項目控制得更加嚴格;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企業新拓業務的成本。
而美國次貸危機究竟會惡化到何種地步,目前還是個未知數,而內地出口增長因美國經濟嚴重放緩而明顯減速已成事實,這些不確定因素更讓市場降溫。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內地房地產市場前景極不明朗。房地產市場的走向是影響內地投資增長的一個非常關鍵因素,因房地產業投資占全部城鎮投資的比重高達1/4,且對制造業有著廣泛的聯動關系。
受投資成本、市場前景、獲利預期皆不利的影響,2008年企業的投資行為趨向謹慎。
摘編自:三星經濟研究院中國研究中心
自2007年上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呈現由食品類價格上漲推動的持續增長勢態。2008年這種上漲更甚。
而推動PPI(生產者物價指數,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上漲的國際和國內的因素由經濟偏熱引起。國際市場價格持續大幅上漲是導致中國PPI上漲,尤其是主要原材料產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導致了對上游基礎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高進低出”現象及衣著、交通和通訊類價格持續小幅下跌說明國內下游產品仍然供大于求,間接證明工業生產供給充足,工業生產能力可能過剩。
中國政府應對通貨膨脹的措施是增加供給、干預價格、貨幣政策。但政府的三大反通脹措施面臨挑戰。各項政策都存在一些弱點,反通脹效果不夠理想。
短期內大幅增加糧食供給存在很大困難。由于中國農業發展滯后,農業人口持續向城市遷移,增加農業生產和食品供給難度不小,糧食生產與氣候因素密切相關,很難控制。國際糧價也在大幅上漲,通過進口調節糧價很困難。以價格管制為主的政策短期有效,但可能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貨幣政策調整可能對金融市場產生沖擊。提高利率、減少流動性過剩,抑制消費投資過度膨脹是反通脹的根本措施。但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資本市場處于調整期,提高利率可能對這兩個市場產生嚴重沖擊,甚至觸發美國式的次級債危機。提高利率還會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引起熱錢流入。
摘編自《廣州日報》
亞洲開發銀行4月2日發布報告稱,亞洲地區的螺旋式通貨膨脹非常明顯,中國消費價格指數增長在2008年將平均達到5.5%,但預計2008年的通貨膨脹會達到峰值水平,將可能是該地區今后10年的最高值。
亞行在《2008亞洲發展展望》報告中稱,中國食品價格上漲將使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消費價格指數增長在2008年將平均達到5.5%,2009年也將保持在5%左右。
報告認為,受到人民幣升值與奧運會等因素影響,今年中國的出口增速可能減少到19%,而進口則有望達到20%。
來源:世華財訊
中國鋼鐵業正進入一個高成本時代。2007年以來,以鐵礦石為代表的原料價格大幅上漲。
鞍鋼總經理張曉剛表示,以鐵礦石為代表的成本上升將給中國鋼鐵企業盈利帶來沖擊。但具體到各個企業來講,則影響不一。不過,目前國內外市場對鋼材的需求都比較旺盛,美國經濟雖然有一定下滑,但因為總量比較大,旺盛的需求仍然存在;而中國、歐洲和日本等的經濟也很強勢,這些因素都將支撐鋼價在高位運行,所以總體上鋼鐵行業全年效益不會很差,但考慮到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全年鋼價走勢應該是上半年高些下半年低些。
首鋼總經理朱繼民也表達了類似觀點。2008年鋼鐵行業走勢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成本上升目前是肯定的,但成本上升是全球性的,隨著成本的提升,鋼價肯定也會提升。所以成本上升對企業盈利情況到底影響多大,目前還難以預料。不過,企業的盈利情況最終取決于整個市場,而不僅僅是由成本決定,關鍵是鋼鐵產品的供求關系如何。
武鋼總經理鄧崎琳則表示,目前來看,國內供求還比較平穩,大鋼廠合同銷售也比較順暢。但下半年不會很樂觀,畢竟目前還有許多沒有釋放的產能,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鋼價下半年存在著風險。
鋼鐵生產的重要原材料鐵礦石因為壟斷已經連續多年大幅上漲。三巨頭們均坦陳,鐵礦石漲價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了風險,為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中國企業應加大走出去力度。
摘編自《無錫日報》
2007年年底珠三角數干企業因不堪成本上漲重負而倒閉,為我們敲響了“高成本時代”到來的警鐘。關于2008年中國經濟走勢,很多專家認為物價指數還會再度攀高。有專家稱“中國企業高成本時代真正來臨了”。而突圍之路各不相同。
小天鵝把高成本的壓力轉化為甩開競爭對手的機遇,提高勞動生產率,向效率要效益。公司勞動生產率雖國內領先,但僅為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可提升空間很大。
無錫壓縮機有限公司行業排名前三位,該公司除降本節支外,更以不斷的創新、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來增強競爭力。08年公司在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將超過1億元。該公司認為高成本時代既是公司進一步轉向創新型規模企業的良機,也是將對手“擠”出市場的機會。
無錫天然公司作為絲光棉行業的“龍頭老大”,公司正進行“第二次創業”。企業提出“輕公司”理念,把發展著力點放在研發、設計、國際貿易品牌建設、人才投入等方面。另一方面,企業將通過收購、控股、投資、合作等方面,在全球范圍整合資源,同時采用網上直銷等新的經營模式,壓縮支出。
專家指出,從企業的戰略選擇看,突圍高成本時代可以“走”以下幾條路徑:第一,降低內部成本、走高效之路。第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走高附加值之路。第三,三十六計走為上,實施產業梯度轉移戰略。第四,面向世界,實施“走出去”戰略。
摘編自《中國紡織報》
“2008年,紡織企業不比誰能賺錢,比的是誰能站直了別趴下。今年無疑是行業的洗牌之年。”一位紡織企業的老總如是說。
紡織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在2007年1~11月實現利潤總額1043.46億元,而行業利潤總額的90%靠占行業31.8%的企業實施產業升級取得,另外17%的企業虧損了116億元,51%的企業陷入虧損邊緣。
進入2008年,形勢更是不容樂觀。人民幣還將繼續升值,出口退稅率降低也影響了企業的運營。而與此同時,隨著原材料、能源的漲價以及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行業原料、能源動力、勞動力等成本上升壓力遠遠大于2007年。一切跡象表明,面對諸多不確定的因素,2008年紡織行業尤其對2/3的多數企業和從業人員來說,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
面對成本上升現實,各企業主動或者被動的做出應對選擇。
在成本提高的情況下,漲價卻不敢輕易提起。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在自覺地進行轉型,以結構調整來爭取渡過難關。一是企業開始注重設計與研發,避免銷售同質化的大眾產品。二是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品牌建設的作用,而一些產業集群和地方政府也開始大力推進品牌群的建設,在政策上加以大力扶持。三是企業開始注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有一部分企業已經開始進行結構轉型,以產業轉移來應對成本的上漲。
“此次正在進行的行業洗牌中,一些墨守成規、無所作為的中小企業將被淘汰,而在這一過程中依靠結構調整挺過來的企業則能在磨煉中穩步提升,并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成為行業洗牌中的生存者和強者。”一位業內專家這樣說。
摘編自《醫藥經濟報》
一方面,是制藥企業的各項成本都在增加,但另一方面,藥品價格卻受到國家控制,藥品價格總體水平將不斷下降。同時,一輪接一輪的政府集中招標采購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放緩的跡象,相反,未來可能會進一步加強,由此,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也不敢貿然提價。成本不斷上漲,而藥價卻一路走低,制藥企業的利潤空間面臨兩面擠壓。
那么,如何消化高成本成為擺在藥企面前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對于具有產品優勢的企業,將成本上漲的壓力向下游轉移將成為常態。
而對于不能轉稼成本的企業來說,將不得不內部消化這部分成本,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可供參考:
1.進行技術工藝革新,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改進工藝流程,提高原料藥的產率,溶媒的使用效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2.重視新藥開發,研制附加值高的新產品。對現有產品進行二次開發也是一個可行的途徑。
3.調整產品生產結構。毛利率高、銷量大的產品可以加大生產力度;對于毛利率低、銷量大的產品,適量生產,同時盡可能提高銷售規模,加強工藝革新,使成本進一步下降;對于毛利率高,但銷量小的產品,如果自身沒有能力做大,可采取招商代理的形式外包出去對于毛利率和銷量都比較小的產品,則少生產或不生產,或將這類品種的生產批文轉讓套現。
4.加強內部管理,壓縮開支,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5.對于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此時也許是并購的良好時機。通過橫向并購,可以快速做大,規模求效益;通過縱向并購,實現上下游資源的有效整合,節約交易成本;通過混合并購,實現多元化發展,規避一部分成本高漲帶來的經營風險。實力弱小的企業,也可以考慮成為大型制藥企業的一個單元或子公司。
6.眾多中小型制藥企業也可以組織起來結成聯盟,通過集中采購提高對上游原輔料生產企業的議價能力,壓低采購成本。
7.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和第三終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