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很多朋友看來,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發展不是很陽光,我們面臨的問題似乎非常之大。2007年好像很好,實際不好;2008年表現不好,實際會更不好。我贊同他們的分析,不過我想換一個角度,就是2007年、2008年我們宏觀經濟和企業遇到的困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的判斷是:2007年的整體形勢表明,中國已經走到了國際化陷阱的邊緣。
實際上許多不發達國家在向發達國家邁進的時候,基本都會掉入國際化的陷阱。比如拉美國家,為什么經濟長期低迷;后來的日本,上個世紀90年代發展迅速,后來掉進陷阱不可自拔,持續了15年的低迷亞洲1998年的金融危機,四小龍相繼陷入低速發展的困境;最近的越南,也基本面臨崩潰。而背后的實際原因,就是國際化的陷阱。
諸多國家相繼掉進國際化陷阱,中國會不會掉進去將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現在出現的宏觀經濟問題和企業問題,這些問題背后,其實都可以歸因于國際因素。
需求拉動價格上漲的背后
價格上漲一般是由兩個因素導致的。我們先談需求拉動型的價格上漲:需求上升非常快,導致供不應求,價格隨之上漲。為什么中國會出現需求拉動型價格上漲?需求是由貨幣支付能力決定的,凡是需求拉動型價格上漲都是貨幣多發誘發的。為什么我們會出現貨幣多發?貨幣多發主要是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中央銀行給商業銀行的再貸款;二是外匯占款,外匯流入中國,央行必須收購這些外匯以維持匯率穩定從而多發出人民幣。這兩年雖然再貸款在不斷增多,但最主要原因還是因外匯占款而多發的貨幣太多了。2006年底統計顯示,我國因再貸款多發了3.2萬億人民幣,而外匯占款竟然增發了2.9萬億,差不多到了一半對一半。一般一個國家因為外匯占款而多發的貨幣不能超過貨幣總增量的10%,但我們已經快接近50%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國際收支失衡了。國際收支失衡一方面原因是進出口我們順差很大,另一方面是國外資本通過資本項目大量流入中國,最后導致外匯大量流入中國。而這種順差和國際資本流入中國,是我們自己推行的結果,因為我們長期把擴大出口和引入外資作為基本國策。
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導致大量的外匯流入中國,迫使人民幣多發。人民幣多發促使需求上升很快,必然出現需求拉動型的價格上漲。背后的實際原因,就是國際收支失衡的結果。而國際收支失衡,就是擴大出口和積極吸引外資的結果。這些原因綜合導致了價格的全面上漲。按道理說我們應該趕快解決問題,比如說減少順差、減少外資過度引入。但是減少順差和減少外資進入必然引發失業,這就使得我們不能盡快解決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看到了中國國際收支失衡,但又不敢去解決,因為一解決就又會出現失業。
實際上失業比價格上漲還可怕,價格上漲最起碼能維持大家心理的平衡,價格上漲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但失業會打破利益平衡。2007年終于敲了警鐘,開始大面積的剎車。但是如果剎車太猛的話,就會引發整體增長速度的下滑,減少出口、減少外資引進必然影響經濟增長速度。一旦我們經濟增長的速度掉到6%以下,又會出現其他的麻煩事,所以現在是兩難的選擇。唯一可走到路就是啟動國內市場,中國如果不啟動國內市場,就會很難擺脫困境。
啟動國內市場的可能和挑戰
啟動國內市場的核心問題是啟動消費,只有想辦法提高大部分人的收入最終才能啟動國內的消費。因此最近中央提出了五條解決辦法。
第一條就是提高居民個人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我們現在這個比例不合理,國家財政收入太高,居民收入占的比重比較低。國家財政收入連續5年上漲,而國民收入卻在不斷下降,所以才討論到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問題。結果是把起征點從1600提高到2000塊錢,這能有多大意義?根本沒法提高大部分人收入。
第二個辦法就是提高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的比例,收入初次分配就是企業對個人的分配。這個建議總體看來是對的,因為勞動收入增長比較低。但大量中小企業利潤很薄,再讓提高勞動收入企業都活不了。那怎么辦呢?要讓他們提高勞動收入,只能給企業減稅,不減稅沒辦法。最近在杭州我做調研,大部分企業家提出應減增值稅,增值稅減少11%就能夠激活企業。
第三條就是提高財產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現在我們勞動收入的比例太高而財產性收入占的比例太低。在美國財產性收入占個人收入40%以上,勞動收入占50%左右。但據我們的調研,中國居民現在的財產性收入不到總收入的2%。
第四條辦法就是提高農民的收入。而現在提高農民收入又不能漲糧價,糧價一漲通脹的壓力太大。所以中央提出要解決體制性問題,提出城鄉一體化,這次城鄉一體化和以往不一樣:一是城鄉公共產品享受的一體化,現在農民享受不到我們的公共產品,比如說農民的孩子不能進城接受教育,因為他們的教育費用不在城里面,城里的公共產品享受不了;二是城鄉經濟體制一體化,城里的人買房子既可以抵押也可以流通,農民的宅基地不能買賣也不能流動,城里人買股票可以抵押也可以流動,農民的土地既不能抵押也不能流動。我們給了農民十分狹小的空間,他們增加收入十分困難。
第五條是提高落后地區人民的收入。我們過去采取的辦法就是扶貧,結果越扶越貧。現在必須想新辦法,那就是為落后地區提供就業和創業的機會,沒有就業和創業機會將永遠不會富裕起來。
提高收入的這五條辦法操作起來難度都非常大,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才行。如果不進一步解放思想,不盡快啟動國內市場,等著我們的就是國際化陷阱。這也成了生死選擇,沒有別的路可走。啟動國內市場的程度,才是我們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的根本。
能源短缺是企業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價格上漲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企業成本上升很快。企業成本上升,產品的價格就自然會上去,最后引發成本推動型的價格上漲。為什么企業成本上升這么快?主要原因是因為資源短缺導致的。所有企業成本不得不上升,最后演變成價格上漲。而我們這種資源短缺導致高價的背后原因,不是中國的自身原因,是國際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現有的資源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需要,石油的進口依賴程度到了50%以上,鐵礦砂到了85%,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給量已經滿足不了我們增長的需要,必然要全球配置資源。而全球配置資源,必然會推動價格上揚,導致企業成本上升,演變成整個中國產品價格上升。
由此看來,我們的成本優勢已經逐漸喪失了,不可能再打降低成本的主意了,必須轉向技術創新。要么是成本優勢,要么是技術優勢,當國際成本居高不下時,必須轉向技術創新,從成本優勢轉向技術優勢。因此,中國企業必須戰略轉型,而這種調整可能不是一兩年的問題,很長時間內我們都必須面臨這種挑戰。
2007年物價全面上漲,背后推動的實際上不是中國自身的原因,是國際因素拉動了國內物價的全面上漲。我們必須面對并接受這些國際不利因素的挑戰,怎樣正確應對將是中國面臨的巨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