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十年前、二十年前很多跨國企業走向中國一樣,現在有相當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機會。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中國并購海外企業在數量上已經超過國際企業進入中國。目前,從行業分布來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主要集中在金融、資源這兩個行業,而制造業、服務業、貿易業所占比例非常小。
企業“走出去”既有非常多的機會,也有很多的風險。機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直接占據海外的市場份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市場份額是非常重要的;獲得稀缺的自然資源,制造中心需要有很多的自然資源,比如礦山、油田等,這是我們國家不能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須要到海外去進行投資;更重要的是,走出去有利于企業實現品牌、技術、管理、渠道研發等方面的優勢互補,我們不能滿足于只是作為一個制造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取得品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競爭優勢等,把企業自己提高一個臺階。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走出去”不是那么容易的,“出去”的過程當中有很大的風險,我們要控制風險,避免危機。今天主要討論企業走出去要避免的五個誤區。
誤區一:國家要我們走出,所以我們要走出去
作為一個大的戰略思考,國家在積極推動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對于國家而言,中國企業走出去可以緩解外匯儲備的壓力、突破貿易壁壘、改善經貿關系,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走出去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雖然有國家的鼓勵,但是作為具體業務的經營者,企業跟國家大的宏觀戰略是有區別的,企業不能以國家戰略代替企業戰略,忽視對企業自身戰略的考慮,不能為了趕潮流而走出去。
企業的目標是為股東創造價值,為國家的資金增值保值。不是說要投到哪個國家,而是說哪里有很好的投資機會就到哪里,如果這個投資機會在中國就留在中國,如果這個投資機會在拉美我們就去拉美,而不是趕潮流。
企業對走出去戰略需要三思而后行。一思,為什么要“走出去”,對于企業而言,采取什么樣的戰略,怎么才能為股東創造價值;第二,企業有沒有能力“走出去”,能不能消化企業所收購的企業,第三,怎么“走出去”,就是要制定非常具體的項目計劃。
誤區二:現在這么便宜,還不出手更待何時
這是常常碰到的一個話題,便宜有便宜的道理,不是說今天便宜就是好貨。如果只是關注市場的價格,而不是購買對象的價值,往往就會出現相反的結果:一是現在便宜了以后可能更便宜,全世界這么多聰明的分析師在分析一個公司,如果在他們的分析下股價還這么便宜的話,難道就能保證中國企業買了以后就能返回來嗎?也許等一等能等到更便宜的價格;二是,便宜不等于是好貨,很多海外并購目標實際上是已無競爭優勢的資產,收購后反而成為了包袱。
所以,不能夠以價格來決定是否走出去。應該是以“合理的價格”購買“正確的資產”。所謂正確的資產,是指要根據企業的戰略需求對目標進行綜合考量,不是企業所需要的,再便宜也不能買。所謂合理的價格,是指要以預期價值作為支付的上限,需通過多層面的科學估值,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來決定預期價值。
誤區三:先把它收購下來。以后的事情再說,總會解決的
往往企業老總說:我是這個領域的專家,這個事情能做,先把它收購下來,以后的事情再說,總會解決的。有一些公司有A股上市公司,自己整合還沒有完成,自己的主業還沒有完全上市,但是看到外面有一個很好的“機會”,沒有做審慎的戰略思考,就先買下來,對于并購以后的問題,再慢慢的解決,或者很多企業是以財務投資者的身份進行的購買,如果整合不了的話,再把它賣掉。
沒有遠慮必有近憂。不能有效整合或者沒法整合,并購是沒有意義的,只有有效的整合才能發揮協同效應,只有發揮協同效應才能實現1+1>2的預期價值,才能賺到錢,才能為股東創造價值。很多企業期待貨幣的升值、市場的回暖來實現增值,存有這樣的僥幸心理是完全不對的。
國內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特別環境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國外的情況、體制跟我們不一樣,文化、語言、法律環境也跟我們不一樣。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很好的計劃,整合的確是非常困難的,會付出更大的成本,容易導致水土不服,很可能收購以后的效果比收購之前更糟。
我有幸參與了聯想收購IBM PC的項目,我們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研究怎么樣整合,在項目執行前就全面分析研究了整合的可行性、難度和對策,包括戰略、組織和制度、資產、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等。同時聯想管理層也和對方也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溝通。后來收購完成以后,具體的整合就相對就容易了。
誤區四:融資不存在問題,有國家支持
很多企業老總經常說有國家政策性支持,不用擔心融資的問題。其實,這是很大的問題。從企業的角度來說,資金是跨國并購中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企業必須研究好整合方案以及自身可以承受的資金范圍,企業應當結合自身的發展戰略及財務狀況制定融資策略。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算得過來賬。企業在并購融資中應當以商業性融資為主導,政策性融資應當更多地作為短期性支持。符合股東利益、能夠為股東增值、風險可控的海外并購必然可獲得市場的追逐,一定會獲得銀行或者資本市場的支持。一般的情況下,企業如果能夠獲得商業貸款、獲得投行或者資本市場的青睞,就表明這個事情是可以做下去的。
企業不應該過度依賴國開行等政策性融資機構,過度的政策性資金支撐往往是企業放松對并購質量的考量。反過來說,如果企業只能獲得政策性融資,就表明這個項目的經濟價值是值得懷疑的。
誤區五:這個行業我們最熟,我們自己就能搞定
很多企業的老總說:這個行業我們熟,我們已經在這個行業耕耘了二、三十年了,我們對并購對象非常了解,所以我們企業自身就能搞定。
事情是不那么容易的,跨國并購執行過程中充滿著挑戰,意料之外的事情經常會發生。我們覺得一個優秀的企業,在一個好的并購目標之外,還要加上一個高質量的財務咨詢,跨國并購的成功率才高。不僅僅是財務顧問,一個并購團隊還要有專業的律師、會計師、公關公司,不僅要有中國的外部咨詢人員,還應當有被并購方當地的外部咨詢人員。高質量的財務顧問應該具備獨立的分析、雄厚的金融資源、到位的財務咨詢、出色的協調和公關能力、豐富的項目和行業經驗。
總結一下我們剛才所說的幾個誤區。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首先要看是否符合企業的發展戰略,明確企業定位和發展戰略,審視并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要合理評估目標價值,全面考量協同效應及整合成本;第三,要有效實現整合,我們一直在強調,沒有有效的整合,就不要做財務投資,財務投資是另外一種類型,財務投資有財務投資的好處,有財務投資的做法,對于企業來說,進行收購就一定要整合,在整合中要注重差異化和本地化管理,把握企業整體利益與有效控制風險;第四,在戰略符合的前提下,在夠整合的情況下,再去談整合過程,要有良好的公關溝通和多渠道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