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者連續研究數據來看,在FMCG上消費者每年免費得到的產品數量約占全年所有消費量的13%左右(金額占比更高,約占19%),而且,在不同時期,在不同品類上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比如,果汁飲料、液體奶(尤其高端奶)、食用油等發展速度相對較快的品類上,這個比例就會更高一些。
當然,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比例不僅包含企業在促銷活動中免費贈送的產品,還包含單位、團體以福利形式發送和朋友贈送等一切免費得到的產品。
在消費者免費得到的產品總量中,企業在促銷活動中免費贈送的比例不是很大,約占5%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比例一直存在,而且根據不同品類的屬性和不同時期及區域特點,波動幅度也比較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特定的品類上會達到20%左右,甚至更高。
那么,這個信息告訴我們什么呢?告訴我們:“免費贈送”作為一種促銷手段,一直被企業廣泛采用,從來沒有被企業拋棄過。它雖然悄無聲息,卻細水長流,對企業品牌推廣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不過,展示這些數據,筆者并沒有誘導或暗示企業一定要加大“免費贈送”的比例,反而想提醒企業,采用這種方法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把它用到該用的地方。否則,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反過來傷害你的品牌。
免費贈送的雙重使命
體驗營銷,要包括4大體驗:認知體驗、購買體驗、使用體驗和價值體驗。“免費贈送”是使用體驗的一種提前的形式,也就是讓消費者產生購買體驗之前擁有使用體驗。所以,也可以認為它是認知體驗的一種延伸的形式,讓消費者批量購買之前有個更加深入的認知。
這樣,我們就清晰的認識到“免費贈送”的使命了。它就是讓消費者提前擁有使用體驗,并對品牌(產品)加深認知,進而促使消費者批量購買及持續消費。
不過,市場環境不是真空的,消費者不會就等著體驗你品牌(產品),他們早就形成很多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甚至忠誠于某個品牌。這個時候,“免費贈送”又肩負著另一條使命,就是要改變消費者腦子里固有的認知、習慣和生活方式,進而實現消費者的品牌轉換。
記得早在1996年,伊利雪糕開拓武漢市場的時候,就采用過大量的“免費贈送”活動。他們以“昭君歸故里,伊利送真情”為主題,在武漢市的幾大廣場向市民免費贈送10萬支雪糕,似乎一夜間打開了武漢市場,伊利雪糕進而成為武漢市民最喜愛的品牌。
近幾年類似這樣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比如,德青源雞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開拓北京市場的時候,就采用大量的“免費贈送”活動,滲透到社區、居民戶,向家庭主婦們宣傳德青源雞蛋的特殊之處,并免費贈送德青源雞蛋,讓消費者去體驗和普通雞蛋的區別。這一舉動引起了非常積極的反響,很多人因為有了這次使用(食用)體驗,而到超市去尋找德青源雞蛋,因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品牌悄然走進千家萬戶。2007年,德青源占領北京包裝雞蛋市場的75%,公司營業額超過2個億,成為把小雞蛋賣成大品牌的一匹“黑馬”。
然而,這并不是在夸大“免費贈送”的作用,大家不要被這些案例所迷惑。“免費贈送”有如此大的用處,但“免費贈送”只是一種戰術,它必須服從戰略,如果戰略錯了,你光靠“免費贈送”很難改變消費者的認知和習慣,更難以實現品牌轉換。
比如,同樣來自伊利的案例。早在2001~2003年,伊利奶粉事業部推出高端嬰兒奶粉品牌“托菲爾”。這個產品將德國技術和伊利奶源融合在一起,在全國首次在奶粉里添加活性雙歧桿菌,確實成為當時不可多得的好奶粉。這個產品出來后,通過多次爭論,最后決定選擇廣州市為試點城市。于是,他們從美贊臣、雀巢等國外企業挖人,重點開發醫院通路,試圖形成會員制營銷。他們開始向孕婦和產婦派發大量的試用裝奶粉,并組織開展很多說教型的活動。這樣的努力,雖然在特定的時間里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消費者因此而轉換品牌的頻率幾乎微乎其微,投入和產出嚴重的不成比例。后來,由于預算的問題,人員變動的問題等,他們不得不停止對此品牌的推廣。
怎么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第一,嬰兒奶粉的口味趨同,通過免費使用,消費者(媽媽們)難以體驗到功能差異,更何況當時的托菲爾在“速溶性”這個消費者最容易體驗到的指標上還不是很好;第二,托菲爾當時的目標城市選擇有問題,千不該萬不該去廣州,在美贊臣的家門口搶飯碗。因為,對一個新品牌,這是典型的“雞蛋碰石頭”。
免費贈送的先決條件
正如上面的案例,“免費贈送”不是萬能的,雖然它有著很強的品牌轉換能力,但它是有先決條件的。條件成熟了,它就會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而條件不成熟,則會導致時間和金錢的浪費,甚至會傷及到品牌價值。
那么,“免費贈送”到底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發揮積極作用呢?簡單來說,至少要符合以下4個條件:
1、是消費者明顯能夠體驗到不同之處的產品。比如,雪糕、飲料、速凍食品、軟件、網絡等。因為,這些品類(或行業),消費者一旦接觸,就會明顯的感覺到它的不同或好壞,只要產品(或服務)真的好,他們就會考慮轉換品牌。這也是為什么“美汁源”果粒橙快速走紅的原因,因為消費者很容易能夠喝出“美汁源”與其它果汁飲料有什么不同。
2、可以重復購買的產品。比如,多數快速消費品,因為,免費贈送的目的是讓消費者批量消費,持續消費,如果產品不存在重復購買,免費贈送就不會產生什么作用,只是讓消費者占一次便宜罷了。所以,采用“免費贈送”一定要注意產品是否消費者重復購買。
3、單位價格較小或變動成本較低的產品。比如,像雪糕、雞蛋、洗衣粉、香皂等單位價格比較低的產品,企業采用“免費贈送”,還能送得起;像軟件、網絡、電視節目等變動成本比較低,免費使用不會產生太大的成本,所以也能承受得起。如果不是這樣的條件,免費贈送就會導致很大的成本和預算壓力。
4、不太容易形成習慣壁壘的產品。什么叫“習慣壁壘”?就是消費者一旦習慣于消費這個品類,就難以改變他的習慣。比如,像藥物、茶葉、咖啡、酒精飲料等。這些品類,一旦消費者接受,而且接受的是別人的品牌,你僅僅靠“免費贈送”可能很難打破他們的習慣。這也是內蒙古的奶茶、云南的普洱茶為什么那么難擴大市場的根本原因。
告別“單打獨斗”時代
那么,在實際應用中,到底如何使用“免費贈送”才能更加有效呢?這個問題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條原則值得關注,即:與其它營銷活動形成合力。
因為,我們不能把某一個營銷活動或因素看得太重,更不要人為地夸大其作用。所有的營銷工具都是為戰略服務的,各行其責很重要,但形成合力更重要。
我比較欣賞蒙牛為希望小學、貧困地區的孩子送牛奶的舉動。這算不算“免費贈送”?肯定算。但這和商場里的“免費贈送”一樣嗎?肯定不一樣。因為,這已經從簡單的“免費贈送”上升到一個集“免費贈送”、“公益活動”、“媒體宣傳”為一體的大型公關活動。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合力。這種舉措,不僅可以培養潛在消費者,還可以贏得現有消費者的情感共鳴,順便還能得到當地政府和媒體的支持。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個單純的“免費贈送”怎能相提并論呢?
近期,由于農副產品的價格上漲等諸多因素導致,物價在全國范圍普遍上漲,尤其在食品、飲料領域更加突出。這個時候,一些聰明的企業就巧妙利用“免費贈送”的方法,順利規避了消費者對漲價的敏感情緒,從“漲價前”到“漲價后”實現產品的平穩過度。
還有一些企業更聰明。他們通過“免費贈送”來收集到消費者的收入、年齡、職業、家庭住址、聯系方式以及生活形態等諸多信息,形成有效的數據庫,為下一步的直復營銷奠定基礎。
所以,我們看待“免費贈送”時,不要忽略它的作用,也不要夸大其作用,重要的是把它與其它營銷活動組合在一起,盡可能形成一種“1+1>2”的效果。
總之,“免費贈送”是體驗營銷中的重要武器,但遺憾的是,它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會用,就可以讓別人流血;不會用,則讓自己流血。謹慎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