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倡導生態倫理,履行生態倫理規范,是現代企業發展的一種戰略選擇。認真分析企業生態倫理價值蘊含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生態文明,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文明觀極為重要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 企業 生態倫理 價值 分析
企業生態倫理是關于企業與生態關系的道德研究。企業生態倫理又稱為企業環境倫理,是處理企業與生態關系的倫理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實踐的總和。企業生態倫理拓寬了以往只側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注重企業的社會道德和企業的人際道德的企業倫理,把對道德的關注延伸至人與自然之間,即從企業社會倫理和人際倫理擴展到企業生態倫理,把利益平等原則從人和社會擴展到生命和自然界整個生態系統。分析企業生態倫理價值蘊含是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文明觀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企業生態倫理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企業生態倫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加強企業生態文化建設。人類自然生態活動中一切涉及倫理性的方面構成了生態倫理的現實內容,包括合理指導自然生態活動、保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對影響自然生態與生態平衡的重大活動進行科學決策以及人們保護自然生態與物種多樣性的道德品質與道德責任等。企業在進行與自然生態相關的活動中要突出為了人類的發展與進步保護自然資源,實現生態平衡。要摒棄忽視自然生態的“人類中心主義”,構建起以“生命中心倫理”和“生態中心倫理”為主旨、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生態倫理框架。因此要大力加強企業生態文化建設,讓生態文化在企業扎根。企業生態倫理把企業倫理道德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從人與人之間擴展到人與自然之間,即從企業社會倫理和人際倫理擴展到企業生態倫理,認為評價企業生產經營行為是否合乎倫理道德,主要看在發展中是否做到維持生態平衡,實現與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一致,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二是要強化企業生態管理,大力培植綠色生產綠色營銷文化。在環保生產和綠色消費成為主軸的今天,消費的核心特征——綠色,決定了生產產品的綠色特質和環保特性。任何違背消費綠色主軸的生產行為,最終都要受到懲罰,給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注重綠色環保概念的自我實現,生產過程的綠色監控應該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做好如何實現綠色生產,如何在實現綠色生產過程中將成本控制到最低的課題。企業在營銷中要做到綠色營銷,企業要以環境保護觀念作為其經營哲學思想,以綠色文化為其價值觀念,以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為中心和出發點,力求滿足消費者綠色消費需求。因為綠色營銷的主體歸根到底是企業,綠色營銷是企業的營銷活動,綠色營銷的策略主要是企業的一系列營銷策略和方法構成的。通過綠色營銷活動,協調了企業利益保護環境社會發展的關系,使經濟的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對后代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和威脅,即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要正確處理企業與環境的關系,對企業的環保行為加以道德約束,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三要強化企業社會生態責任觀,正確處理與生態關系方面的各種利益關系,決不能以損害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代價去實現企業的最大利益。作為一種處理企業與環境關系的倫理規范,企業生態倫理的實質在于通過企業對生態平衡的關心,對大自然的保護,來反映企業對自身及其子孫后代切身利益的責任心與義務感,最終的目的仍是為了實現人類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與發展。它要求企業在承擔起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承擔起保護自然環境、促進社會整體進步的責任,實現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生態倫理要求企業為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促使企業經營朝著符合生態保護的方向發展,在進行決策時要用社會觀點、長遠觀點和生態觀點,來考慮如何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以更好地協調企業、社會、后代和自然界的利益。在企業投入、產出的各個環節,從原材料購買、產品開發生產到產品銷售的各個方面,都必須考慮到有利于保護環境,把環境安全作為企業生產和產品開發戰略的重要方面。要把采用生態技術和清潔工藝,進行綠色生產,生產綠色產品等企業生產行為,提到道德規范的高度,作為對企業的一種道德要求。
企業生態倫理與傳統企業倫理道德相比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社會價值優先于企業價值。為了使生態得到真正可靠的保護,在處理企業與社會、個體與整體的關系上,企業生態倫理把社會利益、整體利益看得更為重要。企業在制定生態政策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個人偏好價值、市場價格價值、個人善價值、社會偏好價值、社會善價值、有機體價值、生態系統價值等價值關系。社會善價值,就是有助于社會正常運行的價值;個人善價值代表的則是個人的利益。生態保護政策不僅觸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問題,而且主張社會價值優先于個人價值。二是生態責任與經濟責任并重。從本質上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企業經濟行為的道德約束,既反映企業的宗旨和經營理念,又是用來約束企業內部包括供應商在內的生產經營行為的一套管理和評估體系。企業社會責任超越了過去企業只對股東利益負責的范疇,強調對包括股東、員工、消費者、客戶、社區、公眾、政府等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不僅對企業和職工承擔責任,而且要承擔社會使命、生態使命,對社會、對后代、對生命和自然界承擔責任。企業要將承擔社會責任作為愿景提出,并融入企業的經營理念中,將誠信經營、節約能源、愛護環境、善待員工、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等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更加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創造有利于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打造企業的社會責任競爭力,從而獲取競爭優勢,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企業生態倫理融入企業管理之中。企業生態道德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方面,把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的要求納入企業經營管理之中,這是企業管理進入綠色管理的重要標志。企業管理不僅要從人出發,進行尊重人的企業管理;而且要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進行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企業管理。把企業生態倫理融入企業管理之中,道德思考成為管理決策制定中的一個重要標準。把企業生態倫理引入經營管理確實可以大大豐富和深化管理理論與實踐,有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四是企業生態倫理具有更強的他律性和自律性。企業生態倫理無論在內涵方面還是在外延方面,都不同于傳統企業倫理。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倫理雖然也主張他律,但核心是自覺和自省,不是強制性的。由于生態保護問題的復雜性和緊迫性,企業生態倫理不僅要得到鼓勵,而且要得到強制執行。
二、企業生態倫理的價值分析
1.從社會價值看,倡導企業生態倫理有利于建設社會生態文明,努力建設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新型關系。生態倫理說到底仍然是人的活動的合理性問題,這種合理性所指涉的主要是主客體間的價值關系。這種價值關系依然是由人的行為造成的。因此企業生態倫理依然是一個社會現象或人文現象。人改造自然以獲取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活動表面看來是指向自然的,然而其結果卻是雙重的,一是實質上的人對物的影響,一是形式上的人對人的影響。其中后者便是倫理生態問題,它通過人的觀念和行為影響了他人和社會,為他人提供了一定的觀念模式和行為模式,因而也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共存、共生、共榮的關系。企業對待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要看到自然界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外在“工具性價值”,而且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生態價值”。因此,善待、保護自然就是關愛、保護人類自己,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傷害自然必定傷害人類,破壞自然就是毀滅人類自己。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和根本目標,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評價標準。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努力建設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新型關系,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文明觀。
2.從企業價值看,倡導企業生態倫理有利于企業樹立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的良好社會形象,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企業生態倫理的必然要求。企業生產必須把“持續發展” 作為總體目標,充分考慮到環境衛生及環境生態的維持,努力改善企業環保與發展的沖突關系,提高企業的環保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倡導生態倫理,意味著企業樹起了一面環保旗幟,它一方面引導企業去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又向社會表明企業對待環境的態度,從而制造輿論聲勢,擴大企業及產品的社會影響力。企業形象是企業在社會上得以立足的重要因素。企業要采取系列適當的步驟,進行自我革新,創建新型的綠色企業系統,積極適應新的“綠色環境”,從“綠色”著眼謀生存、求發展,從而創造一個健康型、環保型的“綠色形象”。 好的企業形象會幫助企業贏得顧客和市場,并為企業各方面的運作打開方便之門,它是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有力保障。企業如果注重環保,實施ISO14000標準并通過認證,就等于向公眾宣布該企業是“對環境負責的企業”,是“善待環境的企業”,從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知名度。樹立綠色企業形象的企業會在市場上、在公眾心目中贏得獨特的優勢,包括公司聲譽的提升,銷量和市場份額的增加,員工士氣的提高和生產率的改進,獲得更優秀的人才,以及使員工有更大自己選擇將來的自由,等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不能以犧牲環境和個體發展為代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現實途徑就是著力以存量資本帶動增量資本,從而促進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企業生態倫理化管理是實現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功利的、倫理的關系的統一,是精神關系和物質關系的統一,是一個以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為核心的、融合人類多元價值的完整的深層次的價值體系。它不僅貫徹了人本生態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更是對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全面關注和協調。
3.從理論價值層面看,倡導企業生態倫理能夠提升企業生態文明責任意識,實行生態化生產方式,有利于企業倫理建設和法制建設。倡導企業生態倫理意味著企業必須提升生態文明意識,實行生態化的生產方式。傳統的生產方式對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是資源—產品—廢物—排放單向度的線性發展模式,通過把資源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增長。這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的生產方式。因此,生產方式必須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產品高產出、環境低污染”轉變,發展循環經濟,也即使原材料在生產鏈條中多次、反復、循環利用,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流動,力爭做到廢物最小化、資源無害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倡導企業生態倫理能夠促進建立健全企業生態法制體系。用剛性的制度約束企業的不文明行為,懲罰破壞文明的行為,以制度規范企業經營性行為。企業要積極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價值和秩序為主旨、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的有限性,實現可持續能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充分依靠科技手段,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4.從實踐價值層面看,倡導企業生態倫理有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有利于實現企業更大更長遠的利益。倡導生態倫理是一種雙贏的明智之舉。因為從長遠來看,企業主動關注環境、倡導環保行為,有利于企業抓住機遇,以一種新的先導的姿態應付對手的競爭,搶占競爭的制高點,以新取勝,最終能夠獲得相應的豐厚的利潤回報;企業的清潔生產、綠色產品因有更高的質量或更好的功能,能更好地滿足顧客環保需求,也就更能吸引顧客,有利于擴大企業市場份額;擁有強烈環保意識的消費者也愿意為綠色產品付出更高的價格。因此綠色產品的制造者和營銷者具有長遠的經濟效益前景。但從局部和短期來看,企業的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往往是有矛盾的,企業在短期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很難自覺地實現生態效益。市場機制下經濟利益是企業的第一驅動力,外部不經濟性的誘惑使企業有無視環境謀求私利的動機。這就要求政府和社會通過法制建設、經濟手段和社會監督,使企業獲得政府和各種社會組織的支持,推進企業生態倫理建設,增強企業持續的獲利能力.
參考文獻:
[1]王 琪:企業生態倫理的時代價值[J]理論學刊.2001(4)
[2]張麗青:企業生態倫理建設困境及途徑探討[J]企業活力.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