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營管理體制約束,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和人才技術缺乏等是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為增強我國銀行的綜合競爭力,加快表外業務的發展,應加快混業經營體制建設的步伐,加大人才培養與技術支持力度,提高營銷水平,加強風險防范。
[關鍵詞] 商業銀行 表外業務 對策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生存壓力和發展需要的推動下,表外業務在西方國家商業銀行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其收入在銀行總收入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改革開放后,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在品種數量和規模擴展上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其發展水平相對于我國銀行規模來說還是很落后的。從銀行發展的國際主流模式及我國商行業自身綜合競爭力的提高需要來看,大力發展表外業務以拓展業務范圍,增加銀行收入,提高市場競爭力,是我國商業銀行一種現實而又必然的選擇。
一、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存在問題
1.業務品種少,種類單一。我國各家商業銀行目前從事的表外業務主要集中于代收代付業務,如資金轉移、信用證托收、經紀代理等,其他類型的業務,包括交易業務和咨詢業務辦理得很少,手續費業務屬于淺層次的業務,銀行辦理此類業務耗費的成本較高但回報較少。
2.經營范圍窄,業務深度不夠。從我國銀行已經開展的表外業務來看,絕大部分業務范圍有限,銀行只同少部分人打交道,社會公眾中的絕大多數人沒有參與進來,很多業務只是在較低程度上進行。例如,銀行的信用證業務、個人支票業務始終沒能大規模開展起來,信用卡業務主要面向社會中、高收入階層,一般普通居民較少涉足,經紀業務主要是代理收付各種費用,交易代理等較高層次的業務幾乎完全是空白,咨詢業務主要是淺層次的各類信息的傳遞,方案設計、決策制訂等較復雜業務很少提供。
3.收入有限,表外業務收入占銀行總收入比重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收入在銀行總收入中所占比重較低,沒有成為銀行收入的重要來源。表外業務占比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由以上原因導致的,即業務種類少,范圍窄,程度低;二是監管部門目前對于銀行收費有一系列的限制,如存款賬戶費等,使得銀行對于有些業務只能免費提供;三是銀行為了競爭的需要,一些業務低收費甚至不收費。較低的收入限制了銀行表外業務的進一步開展,也使得銀行通過開辦表外業務改善整體經營效益的目的難以實現。
4.人員素質有待提高,難以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表外業務很少動用銀行的資金,主要靠銀行從業人員自身的努力來完成。因此,銀行從事表外業務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對于此種業務的開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銀行之間表外業務競爭的勝負,主要取決于從業人員素質和能力的狀況。從目前我國銀行從業人員的總體情況來看,其素質和能力難以滿足表外業務開展的需要,很多從業人員對于表外業務并不熟悉,特別是在交易業務和咨詢業務方面,存在著更大的差距。
二、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1.分業經營管理體制的約束。目前,歐洲、美國、日本等許多金融體系發達的國家為了增強銀行的綜合競爭能力,紛紛放松金融管制、鼓勵金融創新,允許銀行、證券、保險、信托之間有業務交叉,實施混業經營,而我國由于各種因素限制,金融業仍然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模式。這種分業管理模式對商業銀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將其業務局限在狹窄的范圍內,縮小表外業務的拓展空間,限制了證券投資類和信托類業務可能產生的表外業務的誕生,抑制金融創新,嚴重制約著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發展。
2.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在我國,資本市場還不夠完善,股權融資要求較高,企業可發行債券融資條件極其苛刻,僅局限于少數國有企業,許多企事業單位還須要由商業銀行解決融資需求。此外,銀行的分業經營體制為銀行的傳統存貸業務高了準入門檻,受到保護,市場競爭不像西方那樣激烈。這種壟斷局面使商業銀行表內業務充足,生存壓力不大,扼殺了商業銀行拓展表外業務的自學性與自主性,發展表外業務的積極性不高。
3.專業人才與技術缺乏。銀行表外業務是一種集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的金融創新業務,集合了對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和信譽于一體的要求,涉及金融、財會、法律、稅收、外語和管理等廣泛領域,它的開發與推廣需要大批熟悉金融業務,精通先進電子技術,善于挖掘客戶需求,實踐經驗豐富,富于開拓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國表外業務從業人員中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創新開拓性不足,更多的只是熟悉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一般業務,在技術支持方面,銀行雖然實行了電子化操作,擁有了較先進的網絡服務系統,如網上銀行、電子銀行,但與國外相比仍有很在的差距,應有更完善的信息數據系統,更強的計算機軟件開發能力,滿足客戶多樣化、精細化的產品需求。
三、加快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的對策建議
1.改革金融管制模式,實行混業經營。混業經營是目前國際上的主流模式,西方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品種繁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實行了混業經營模式,允許商業銀行從事證券、保險類業務。各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不斷投入財力物力研發新產品,加強金融創新,搶奪客戶資源,搶占金融市場,而我國的分業經營體制嚴重束縛了銀行表外業務的發展,難于適應國際金融市場激烈的競爭。因此,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及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趨勢,提升我國銀行業的綜合競爭力,我們就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可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盡快實行混業經營,逐步放開對銀行業務的限制,促進銀行業對證券、保險業的滲透,擴大業務范圍,為金融業務創新提供更大的空間。
2.加強科技支持與人才培養。表外業務是科學技術要求非常高的服務業務,它的發展離不開先進的計算機軟件支持,附加值越高所需的科學技術、設備要求也越高。我們要加大計算機軟件開發力度,完善語音通訊、網絡服務技術手段,使銀行產品更方便、快捷地走進百姓生活,增強客戶的滿意度,提升產品品牌口碑。在人才培養方面,一方面要對現有員工進行多層次的全方位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提高業務技能水平,適應業務發展需要,并在內部公開選拔,挑選精通業務,善于洞察客戶需求,并具有較強的開拓研發能力的人才安排到表外業務崗位上來;另一方面可向社會,其他金融機構公開招聘一些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專門人才,充實表外業務隊伍,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并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推動表外業務發展。
3.實施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市場營銷是聯系產品與市場的橋梁,我們應重視關系營銷策略在實踐中的應用。關系營銷是較新的一種營銷理念,它是指營銷活動以建立和鞏固與客戶關系為目的,通過集中關注和連續服務與客戶建立一個互動的長期性關系,以實現企業一段時間內的利潤最大化。銀行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利用已有的寵大客戶資源,嘗試挖掘客戶需求,推出便利快捷,服務良好的產品,增強與客戶的互動關系,增強客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客戶成為銀行永久的合作伙伴。商業銀行應積極展開市場調查,細分目標市場,規范和優化產品,不斷滿足客戶新的需求,提升客戶的價值,贏得客戶的長期高效的合作。
4.加強表外業務的風險防范。表外業務總體上來說風險較小,但有的表外業務例如衍生類表外業務隱含的風險極大,操作不慎,就可能出現巨額虧損,甚至銀行倒閉,如巴林銀行事件。因此,對表外業務要加強監督,做好風險防范措施,建立嚴密科學的崗位分工與明確的工作職責,規范操作流程,嚴格區分操作職能,管理職能與監督職能,強化內部控制機制。
參考文獻:
[1]郭福全 韓 冰 楊 青: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戰略研究[J].商業研究,2006,(1):115~118
[2]許崇正:論發展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對策[J].南京師大學報,2007,(1):40~44
[3]謝啟標:國有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金融論壇,2006,(9):49~53
[4]于春紅:我國商業銀行發展表外業務分析,商業研究[J].2004,(1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