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雖然進行了二十多年,但現代經濟所必備的社會誠信體系并沒有完全確立。如何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從源頭上制止信用危機的蔓延,不僅是建立規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迫切任務,更是關系到一個地區的投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失信引發的社會危害
1.失信擾亂了市場秩序。誠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支柱,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江澤民同志說過:“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健康發展”。在經濟生活中,少數企業仍舊存在著欺詐拖欠、假冒偽劣、騙貨逃稅等失信行為。
2.失信造成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增大了商業銀行的運營風險,影響到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同時,失信也使當地的金融環境惡化。
3.失信增加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社會信用環境惡化,信用功能的發揮受到很大限制。一方面,為防范風險,我們有不少企業寧愿放棄大量訂單和客戶,也不肯采取信用結算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失信企業占用大量的社會資源,企業追債成本、維權成本成倍增加,預期收益流失,資產無效損耗,品牌形象等無形資產遭受侵害,甚至形成“三角債”等產業鏈連鎖損害,從而直接影響到真正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的發展。
4.失信抑制了消費需求。在消費領域中存在的虛假打折、以次充好等失信現象,導致消費者對商家(經營者)缺少了基本的信任。消費者在消費時害怕上當受騙挨宰,沒有安全感,不愿消費,抑制了消費需求。
二、失信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的行為選擇,主要從收益和成本兩個方面來考慮。失信者所以“失信”,無非為了“利”。利之所誘,利之所惑,可以置道德、良知甚至法令于不顧,鋌而走險。
所謂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為而付出的代價。當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失信行為有利可圖時,經濟主體就有可能選擇甚至主動選擇失信行為。從一個地區乃至更大的范圍來看,當前失信成本偏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失信的道德成本偏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歷史時間較短,與之相應的商品文化底蘊積淀不足。長期以來,社會信用觀念和意識淡薄,忽視信用資源的利用,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信用風氣。同時,在社會轉型期,受各種價值觀激烈碰撞的影響,尤其是傳統道德評價、控制機制乏力,一些人的價值取向紊亂,道德規范失控。
2.失信的法律成本偏低。法律作為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最高維護者,直接規范了社會和社會中每一個行為主體的具體行為,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在加強法制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從總體上看,法律在信用經濟的運行方面還沒有起到強有力的保障作用。這一方面是因為立法不完備,現有的法律對契約關系的維護、對債權人的保護還不夠,給失信違法者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是因為執法不嚴,失信違法者得不到法律的懲治或懲治的力度偏小,風險成本低而所得收益高,從而使一些失言違反者有持無恐,惡化了信用環境。
3.失信的經濟成本偏低。在市場經濟發育充分的發達國家,企業一旦在信用方面出現問題,將得到市場嚴厲的懲罰,面臨一系列的經營障礙,甚至導致破產,因此企業對自身信用程度高度重視,但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特別是產權制度改革尚未結束,產權界限不清晰的狀況還相當普遍,使得經濟主體不必為自己的失信行為負責,失信成本與行為者之間缺乏直接的聯系。
三、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對策思路
優化社會信用環境,構建社會誠信體系,提高失信成本是關鍵。
1.強化市場經濟道德規范,樹立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信用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會經濟主體之間的信任和誠信來維系,靠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道德規范來維系。信用道德倫理作為一種非正式的制度約束,其威懾力雖然沒有法律的約束大,但真正建立起來后,其效果則是持久而深入的。因此,在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曝光力度,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使失信者聲名狼藉,寸步難行,付出高昂的道德成本。另一方面也應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繼續大力開展“講誠信、樹形象、促發展”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重合同、守信用企業”、“誠信企業”等信用資質評定,使企業在誠信經營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益,從而自覺規范信用行為。
2.完善信用法律體系。加強失信懲戒力度。法律對信用環境具有強制約束力。建立良好的社會誠信體系,完善信用法律法規是關鍵。一要從完善信用法制體系入手。要加快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失信懲戒力度,震懾失信行為。二要從提高執法效率入手。切實提高執法行政效率,對失信維權案件建立限時辦結制度,加快對失信者利用執法時間差采取拖延戰術,長時間消耗維權者的精力,杜絕維權難現象的發生。三要從加大執行力度入手。加大執法力度,從重從快依法打擊各種誠信缺失行為,鼓勵受害人依法維護自身權益,使法律真正成為維護信用關系,保護市場經濟秩序的有利武器。
3.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提高失信者的成本代價。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失信者能夠生存延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們交往前往往不能掌握對方所有的情況,特別是很難獲得對方在商業交往中是否守信的相關資料,從而容易造成判斷失誤或者受到欺騙,給不良信用者以可乘之機。同時,由于對對方信用把握不足,在經濟活動中即使達成交易也常常要求設置保證條件,無形中提高了交易壁壘。因此,應積極促進信用信息系統的建立。要以信息系統為依托,建立嚴格的社會信用監控機制,按照行為主體的信用活動建立信用分級評定機制,運用現代信息手段確定行為者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信用權益,使行為者的信譽水平與自身利益密切掛鉤,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失利的良性機制,讓失信者從道義、法律、經濟等各個方面遭受到慘痛的打擊,被自然淘汰在經濟活動之外,從而促使公民誠實守信、企業重視信譽、社會信用總體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