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個經濟區域內各個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關系對區域經濟的整體協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本文設計了一個測度體系,對“珠三角”區域內的地區的工業產業結構關系進行了定量測度,并就結果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珠三角” 產業結構 歐氏距離
“珠三角”地區在近二十多年里,依靠毗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和國家的優惠政策,開改革開放之先河,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已成為國內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但近年來種種跡象表明,在與“長三角”的競爭中,“珠三角”地區已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此中原因也許很多,本文僅從各城市工業產業結構的角度來分析是否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本文專門設計了各地區工業產業結構關系的測度體系,對“珠三角”各城市產業結構作了定量測度,并就測度結果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
一、各地區工業產業結構關系的涵義及其測度
所謂的各地區工業產業結構關系是指在一個經濟區域內各地區工業之間的相互聯系的緊密程度及由此引起的對該經濟區域長遠發展的影響。仔細分析這種相互之間的聯系,可以把這種產業結構關系分為兩種類型:互補型產業關系和競爭型產業關系。互補型產業關系是指該區域內各地區產業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在各地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錯位發展,互通有無,互相促進。而競爭型產業關系正好相反,即指該區域內各地區產業結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從而各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有限的資金、技術、人才、資源及市場展開了競爭。
所以,對各地產業關系是互補型還是競爭型的判別,實際上就是對地區間產業的差異性或相似性的測度。本文采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歐氏距離法(Euclidean Distance,簡稱ED)進行了測度,具體步驟如下:
1.選擇評價的指標
由于本文是對工業內部各產業的測度分析,所以選取的指標是來自工業主要產業部門的相關指標。鑒于“珠三角”工業發展的特征,因此,把“珠三角”工業部門的九大產業作為分析的對象,各市各產業部門的工業總產值作為分析的指標。將選中的指標記為Xij,其中i表示工業各產業部門,j表示城市。
2.對指標進行可對比性處理
雖然選取工業總產值作為指標,它們的計量單位都是相同的。但是考慮到各城市客觀上存在規模大小的問題,缺乏可對比性。所以對各指標進行了進一步處理,公式為:X’ij=Xij/第j個城市各行業工業總產值和。
3.計算歐氏距離值(ED)
記a,b兩個地區之間的歐氏距離為EDab,計算公式為:
4.根據計算出的歐氏距離矩陣,對各地區的產業關系進行判別
由歐氏距離公式可知,Eab值較大,則說明a、b兩地間的產業結構差異性較大,互補性也就較強;反之,則說明兩地間的競爭性較強。
二、“珠三角”各地區工業產業結構關系的測度
“珠三角”經濟區域包括14個市、縣(區):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江門、惠州市區、惠陽縣、惠東縣、博羅縣、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在分析時,由于資料搜集困難,所以把惠州市區、惠陽縣、惠東縣、博羅縣4個市縣擴大為一個惠州地區,把肇慶市區、高要市、四會市也擴大為一個肇慶地區。所以在此次測度分析中總共有9個地區。
另外,根據“珠三角”產業的特點,從工業中選取了九大產業作為分析的指標。這九大產業分別是:電子、機械、石化、紡織、食品飲料、建材、醫藥、森木加工和金屬制品業。具體數據見下表:
注:由于各地工業結構中,除九大產業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產業,其產值并未列出。而總計欄中的數值是各地所有工業產業產值之和。所以,九大產業產值之和并不等于總計欄中的數值。
然后對指標進行進一步處理,用公式:
X’ij=Xij/第j個城市各行業工業總產值之和
對各指標進行處理后可得如下表:
將“珠三角”9個地區的上述指標值在SPSS15.0軟件上運行后,便可得到下列矩陣:
根據SPSS11.0軟件分析的結果,給出判別臨界區間,對9個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關系進行判別。具體判別結果見下表4:
三、各城市工業產業結構關系的分析評價
從以上分析結果,并結合“珠三角”9個城市的地理分布位置情況,可以看出:
“珠三角”東部的深圳、東莞和惠州三個城市之間的產業結構比較相似,特別是深圳與惠州之間的相似程度最高(ED<0.1)。這3個城市主要是靠吸引外資發展起來的,而且由表2可以看出這3個城市工業中規模最大的都是電子信息產業,該產業的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例都相當高(分別為58%、37%、63%),而其他產業的規模都無一例外的比較小(最高的也就10%左右)。這就不可避免的對有限的資金(特別是外資)、人才、技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生產出的相同或相似的工業產品又不得不在有限的市場中展開競爭。
“珠三角”西部的佛山、江門、肇慶及廣州、珠海、中山之間的相似程度雖沒有東部三個城市高,但由于相似的城市較多,彼此之間互相相似,所以綜合起來看產業之間的彼此競爭也較激烈。該地區的產業中,機械制造、金屬制品、家電等產業較為發達,競爭也較為激烈。
參考文獻:
[1]吳傳鈞:中國經濟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陳計旺:地域分工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3]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4]張文彤:SPSS11統計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