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旅游在中國必將成為旅游的一種主要方式,其意義在于滿足人們日常的休閑需求;從更深層意義上講,農業旅游的開展是農業區域生產結構調整的一種嘗試。本文對綿陽農業旅游的發展優勢、發展現狀以及綿陽未來農業旅游如何向縱深推進給出了研究,旨在探索綿陽農業旅游科學有效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 農業旅游 經濟發展 現狀 前景
農業旅游是把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農業旅游的蓬勃發展是與休閑時代的到來密不可分的。農業旅游是近幾十年來國內外興起的一種新興產業,產生初期就展現出了勃勃生機,體現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綿陽市的農業旅游已經成為綿陽繼軍工配套產業、電子產業、職業教育產業、房地產業之后的又一經濟增長點。綿陽的農業旅游發展勢頭很好,這與她的地理優勢、各級政府重視以及依托科技城建設而涌現的一大批善于學習、觀念前瞻、懂科學、有經濟頭腦的人才有密切關系。
一、綿陽市農業旅游的先天優勢
1.綿陽地處天府之國——四川盆地,一年四季氣候宜人
綿陽地貌屬于丘陵地形,處長江上游,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眾多,造就了相當數量的瀕水生態景觀,構成了以河谷流域的坡耕地垂直景觀(山頂水保林帶、山腰果樹復合帶、山底特色水域帶)、丘陵低洼地域的平壩農業景觀和高山無污染生態農業景觀為主的多層次多季節生態農業景觀帶。有益于農業旅游的四季開展,觀賞性強,可參與度高,體驗性好,其優勢較純平原地區更為明顯。
2.綿陽的農業產業和農產品特色突出
在都市發達經濟圈形成了一批蔬菜生產基地、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水產品示范基地、特種禽生產基地、花卉基地、水果基地、茶葉基地等,誕生了一批農業科技示范農業基地和生態農業示范基地。農產品種類齊全,名優特農產品多,如斬山米棗,龍門枇杷,平武木耳,北川綠茶等在省內外久負盛名。為建立農業觀光、農產品購物、農村民俗風情、農事勞作、垂釣、園藝等農業旅游項目打下了良好基礎。
3.傳統民俗文化深厚而獨特
綿陽境內聚集了漢族及白馬藏族、彝族、羌族等少數民族,各民族形成了相對成熟、特色鮮明的農耕民俗文化,由此導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體系更是異彩紛呈。這些散布于農村地域的農耕及傳統民俗文化不僅轉化為旅游產品的成本低,而且將極大地提高旅游活動的參與性和文化內涵。
4.綿陽的科技城建設、西南科技大學的生命科學院為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科學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農業科研人員積極引進先進優良的適合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觀賞植物等,引進工廠化農業種植模式和栽培技術,提升農業品位。農業科研單位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觀光休閑農業的開發和發展。
二、 綿陽農業旅游的發展現狀
1.綿陽的農村生態旅游因為得到了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廣,發展已初具規模
堅持市場化運作,實施“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的發展戰略。政府重點抓了以下工作:
(1)將生態農業旅游納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成立生態農業旅游領導機構,統籌其管理、監督、指導和服務工作。
(2)制定生態旅游農業的產業政策和相關法律,為其發展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3)做好形象宣傳工作,提升區域生態農業旅游的整體競爭力。
(4)優先配置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要素,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
(5)搞好鄉村旅游規劃,規劃是建設和發展鄉村旅游的基本依據和方向。規劃體現了人本、和諧、可持續發展精神,明確本地資源結構、優勢、特色、重點開發項目、相關配套、環境保護、客源承載、組織機構等的預測,然后按長、中、近期實施。
(6)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機遇,搞好農業旅游的基礎配套建設和鄉村環境建設。重點突出道路交通、給排水和能源工程。“農戶參與”是農民獲益的基本前提之一,它包括農民參與有關旅游發展的決策、參與旅游業的經營、參與旅游收入的分配、接受相關培訓與教育等。
2.綿陽市的“村村通公路”工程為綿陽的農業旅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目前全市境內已建的大型的農村生態旅游項目有:
(1)老龍山生態農業旅游區。目前老農山村莊里,約三分之二的農戶開起了農家飯店和賓館,春夏秋季,綿陽市民成群結隊驅車前往賞花、游玩,品農家飯,嘗農家鮮果,欣賞閑適的田園風景。據筆者調查得知,農家飯店每年收益最好的能達到20000元左右,效益差一些的也6000多元。
(2)龍門小橋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前幾年聘請了省旅游局專家和西南科技大學的農業專家組深入現場,對示范點的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指導。把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產品展示、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相結合,充分發揮綿江產業帶的優勢和農家樂集中的特點,促進新農村建設。小橋村大棚蔬菜種植面積上千畝,品種優良的梨子、桃子、枇杷等水果滿山遍野,構成了十分搶眼的農業觀光、采摘旅游帶,還有村上現存的清朝官員張仲齊的五世同堂牌坊和回龍古寺等古跡,形成了該村特色鮮明的田園風光、農耕文化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
(3)李白故居青蓮鄉。近幾年,該鄉依托李白故居做足了“文章”,每年舉辦李白故居文化旅游節和鄉村旅游節以及各種展覽、詩歌朗誦會,吸引了省內外大量游客。今年更是在小匡山下,占地866畝,通過自然生成的油菜花和麥苗,“寫”出了“千年李白 回歸大地”八個大字,“畫”出了巨幅李白頭像,甚是壯觀,省內外、甚至是外國游客都慕名前來觀看。
(4)戈家廟川西鄉村民居生態村。展示了川西地區特有的民居建筑風格。該村依山傍水而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川西特色的木結構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立了完整的排水系統。形成了戈家廟村渾然天成的獨特風景。
(5)江油小寨子溝森林公園。以山林自然景觀的優美環境、潔凈的空氣來吸引市民體驗回歸大自然的情趣和進行休閑、森林考察、避暑療養等健身活動。地處人跡罕至的山坳中,原始風貌未曾破壞。重巒疊嶂,林木森森,飛瀑高掛,潭水清澈,有珍禽異獸出沒,風光旖旎,猶如人間仙境。在此基礎上當地鄉政府硬化了景區道路,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逐步形成一個農業森林生態園。
(6)原生態文化村白馬藏寨。該村目前還一直延續著傳統的種植業和原生態的生活方式,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并保留了濃郁的藏文化氣息。這里鄉風古樸,諸如傳統的手工磨面、榨油、紡花、織布、草編等,鍋莊舞,獻哈達等許多較原始的生活作業方式仍廣泛存在。凡來觀光的游客既可看到原始的磨面、榨油等作業場景,還可品嘗到無公害的水果、蔬菜,購買到一些土特產品、工藝品。
三、 綿陽農業旅游的前景展望
農業旅游以其自然純樸的田園風光,以其產品的自然性,娛樂性,參與性,對現代都市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私人汽車擁有量的增加又刺激了短程農村地區旅游的發展;隨著國家對假日的調整及帶薪假日的來臨,民眾閑暇時間日益增多,是農業旅游發展的新契機。綿陽農業旅游如今己經邁上健康發展之道,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1.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確保綿陽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發達國家的農業旅游已經非常成熟。在法國,于1998年專門設立了“農業及旅游接待服務處”,建立了名為“歡迎蒞臨農場”的組織網絡,大力推銷法國的農業旅游,產品包括農場技藝、農產品市場、騎馬農場、探索農場、守獵農場、暫住農場和露營農場等系列。1998年,33%法國人選擇了鄉村度假。在意大利,到2002年,大約有1.15萬家專門從事“綠色農業旅游”的經營單位,當年夏季接待了120萬人次的本國旅游者和20萬人次的外國旅游者。在阿根廷,政府從2000年起開始推行鄉村旅游發展計劃,推出了“馬背上的阿根廷”、“南美土著部落”、“農莊生活”、“鄉村手工制作”、“鄉村美食”等旅游項目。并向從事鄉村旅游的個人和團體提供優惠貸款和補貼,向全國的農牧業生產者提供鄉村旅游知識培訓,還成立了“阿根廷鄉村旅游網”,鼓勵所有農牧業生產者加盟。在美國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農場從事農業旅游,全州農業旅游產值中三之分一來自農產品的直接銷售。合作組織是海外在發展農業旅游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大特色。具體來講,可以構建“政府+公司+農民旅游協會+旅行社”的運營機制,政府負責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公司負責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根據保護要求和規劃進行開發利用、包裝景點;旅行社負責開拓市場,組織客源,編制線路;農民旅游協會對分散的農戶進行統一的規范管理,負責組織村民參與表演、導游、工藝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飲,負責環境衛生的改善和村民培訓等,協調公司與農民的利益。
2.堅持科技創新,發展高科技生態農業旅游
高科技生態農業旅游就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高科技農業與觀光、教育、體驗等旅游活動結合起來,以高科技農業帶動旅游,以旅游促進高科技農業的發展。為生態旅游農業園區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景觀提供技術支撐,增強生態農業旅游的吸引力。利用綿陽科技城的優勢,產學研緊密結合,多層次、多元化發展。生態農業科技園區不僅要注重開發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同時還要不斷引進和發展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如無土栽培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形成在國內外均具有競爭力的技術資源體系,為技術創新奠定基礎。
3.重視電子商務對農業旅游發展的作用。
(1)利用旅游電子商務的調查評估作用,可以在網絡上發布各種調查表,評估現有旅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針對問題制定相關的措施。
(2)宣傳促銷、展現新農村的作用。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宣傳促銷成了最廣泛的方式。通過電子商務的網絡平臺可以把新農村的農副產品、田園風光、民俗風情、鄉村文化向更多的旅游者展示,提高知名度。
(3)方便農業旅游產品交易的作用。電子商務實現了旅游者對農業旅游產品的選擇更理性和交易的方便性以及安全性。要實現上述作用,還是需要發揮政府主導的機制。電子商務在農業旅游中的應用和發展,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以保證信息不斷更新與補充。政府要引導農業旅游企業和合作組織,積極運用電子商務,實現規模化、網絡化和特色化的經營與管理。以適應現代農業旅游發展的新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孫藝惠:我國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J].經濟地理,2007
[2]金茨萍:國外鄉村旅游的理論與實踐[J].南京社會科學,2007
[3]王常蕓:山東農業旅游發展淺析[J].當代生態農業,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