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蔬菜屬于易腐易爛的產品,落后的農村物流,不僅影響了農村蔬菜消費,也影響了城市的蔬菜供應。所以,筆者以紹興縣孫端鎮為例,通過現狀分析,提出新的農村蔬菜物流運作模式。
[關鍵詞] 蔬菜物流現狀 配送中心 行業協會 物流模式
一、孫端鎮蔬菜物流現狀
孫端鎮是個以農村為主的小鎮,隨著小鎮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各種生鮮蔬菜的需求不斷增加。而由于當前物流模式的先天性不足,蔬菜在種類、數量、新鮮程度上都遠遠達不到消費者的要求。
小鎮蔬菜主要的銷售地是菜市場,根據來源不同,菜市場蔬菜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農戶自產自銷,另一種是小商販進貨自行銷售。前者規模小,種類單調,一般一家農戶就三、四種蔬菜。后者規模大,種類相對豐富。這咱公式有明顯的缺點:進貨頻率低,兩到三天進一次貨,蔬菜不新鮮。進貨路線長,要到自駕摩托車一個小時以外的縣城蔬菜批發中心進貨,蔬菜進貨成本居高不下。
與外地生產,本地銷售的蔬菜物流相對應的一個逆向物流就是本地生產,外地銷售的蔬菜物流。由土地承包商承包大片土地種植蔬菜,通過將蔬菜銷往外地獲得利潤。由于蔬菜大棚帶有一定的季節性,所以逆向物流發生的頻率不高,但每次的運輸量很大。
二、當前物流模式的缺點
1.物流成本高,運貨空車率高。小鎮離縣城較遠,而且每次進貨的量不大,所以單位商品物流成本很高。再者由于沒有統一的指揮和管理,進貨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去縣城批發市場進貨的車都是空車,沒有加以利用,這又加大了物流成本。
2.進貨路線長,進貨頻率低,蔬菜不新鮮。消費者對蔬菜的新鮮要求很高,所以要求蔬菜物流高效、快捷,而像現在鎮上這種古老的物流模式要做到每天進貨,物流成本過高,幾乎不可能實現。
3.蔬菜供應極不穩定,價格浮動較大。由于小商販蔬菜供應采取自愿原則,所以蔬菜供應極不穩定,此外,農貿市場蔬菜價格基本沒有指導,形成了寡頭壟斷,特別是到了春節期間,蔬菜價格極不合理。
三、物流運作模型提出
在了解了當前蔬菜物流的現狀和不足之后,讀者試著提出新的物流運作模式。
1.企業、協會合作模型。紹興縣蔬菜批發市場環境差,市場秩序混亂,需要供應鏈核心企業入住批發市場,實行公司化管理。在原有批發交易、短期存放、商品集散等功能基礎上, 進一步擴充職能,建立綜合化和一體化的物流服務體系。企業將配送中心建設到鎮級,行業協會代替企業向下對分散的農戶起到相應的作用。鎮配送中心負責向縣配送中心進貨,把蔬菜進行分類,挑選,根據蔬菜特性和銷售計劃進行“低溫”儲存。還可以對蔬菜進行初級加工,比如將大白菜腌制,腌制過的大白菜不僅在農村有很大的市場,而且存放時間長,可以很好解決蔬菜由于季節性原因造成的供過于求問題,減少蔬菜的浪費,從根本上為農民創收。同時,鎮配送中心對當地過剩的蔬菜進行回購,由行業協會組織農戶,統一將蔬菜運至鎮配送中心,鎮配送中心利用縣配送中心送貨返還的貨車,將蔬菜運至縣蔬菜配送中心,降低空車率。行業協會和農戶接觸最深,了解農戶的交易習慣,鎮級以下的采購活動由行業協會來承擔,有利于減少采購成本和交易摩擦。具體的物流運作模式如圖。
2.增加鎮鎮之間的區域聯動。孫端鎮與馬山鎮毗鄰,馬山鎮工業發達,農業相對落后。所以兩個鎮配送中心之間可以增加交流,一方配送中心蔬菜缺貨時,可以向另一方的配送中心要貨,縮短進貨時間,增加響應速度。由于每個鎮配送中心都和縣配送中心建立了信息系統,所以配送中心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方便。這種聯動模型其實是向更優化的蔬菜配送中心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可以減少縣配送中心的工作量,縣配送中心可以隔較長的時間向鎮級配送中心供貨,原來模式下臨時性的,小規模的訂單將會減少。這種模型類似于區域蔬菜連鎖超市,相互之間互通信息,互相照應。各個鎮級配送中心負責鎮內的蔬菜供應,包括信息溝通,貨物調配,人員走訪等事宜,鎮配送中心之間有互相幫助的義務。
該系統具有如下特點:(1)構建區域系統。每個鎮配送中心作為一個區域聯動系統,鎮上每個菜市場作為一個小的聯動系統(由于距離很近,這種聯動很大程度上會通過需求情況自動發生),各個鎮級配送中心通過和縣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統進行區域聯動。(2)三層配送系統。由縣配送中心向各個鎮配送中心供貨,各個鎮配送中心再通過小商販向菜市場供貨。(3)各個鎮配送中心區域負責制。配送中心不僅僅負責各個菜市場的供貨情況,也要保證蔬菜的安全質量達到規定要求。縣配送中心數據采集只到鎮級配送中心為止。(4)意外情況面對。鎮級配送中心有自己的蔬菜庫存,可以應對缺貨狀況的產生,而且鎮鎮配送中心之間的聯動更加增加了蔬菜物流模式的柔性和抗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淑祥:我國農產品流通方式現狀分析.商業經濟文萃,2005,(1)
[2]蘭丕武 吉小琴:現代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探析.中國合作經濟,2005,(6)
[3]沈玖玖 龔花萍 劉精棋:論江西特色農產品物流系統的構建.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5(4):14
[4]李 劍:河北省鮮活農產品物流體系構建研究.河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論文,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