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現行法律對于對債權之準占有善意給付效力問題缺乏明確的規定,給交易安全帶來不確定因素。因此,有必要性在我國民法中確立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制度,以保護交易安全。
[關鍵詞] 準占有 善意給付 債權
對債權之準占有給付效力,是債的清償制度中的一個具體制度,也是債法理論中的一個具體問題。我國民法通則并未對其作出明確的規定,只是關行政規章就某些領域有所規定。而在實務中,這類案件時常出現,由于法律未有明文,法官在審理此類案件時常常感到棘手。
一、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制度的界定
要界定什么是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需要先界定清楚什么是債權準占有人。對于什么是債權準占有人,學界有不同的界定。我國臺灣學者主要有兩種定義。一是“債權之準占有人,是‘以自己’之意思,行使債權,而與債權人間,有事實上管領關系之人。如銀行存折與印章持有人,債權讓與無效之受讓人,事實上之繼承人。” 二是,“債權之準占有人雖非債權人,然以自己之意思,事實上行使債權,依社會一般之交易觀念,有足以使認為其為真實債權人之外觀。” 我國大陸民法學者對此概念少有涉及。有學者曾下過這樣的定義:“債權之準占有人,是指占有債權文書并依債權文收行使債權的非債權人。” 筆者傾向于將債權之準占有人定義為外觀征象依一般社會交易觀念足使他人認其為債權人,并為自己的意思以真實債權人的身份行使債權的非債權人。
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是指第三人因債權人的原因在外觀征象上依一般社會交易觀念使債務人認為其為債權人,并以債權人身份行使債權,如債務人清償債務系善意,則產生清償效力,受償人即為債權準占有人。其具有四個法律特征:(1)債權準占有人在客觀上具備債權人的身份資格。(2)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的法律后果是消滅債務人的債務,而不是對準占有人形成權利。(3)債權準占有人外觀征象是指其具有債權人的身份資格條件,并非指生理體態形貌上的相似。(4)債權準占有人取得足使債務人相信的債權人身份資格系債權人因素所致。一般情況下,債權準占有人取得債權人身份資格具有三種途徑和手段,第一種是非法取得,即采取偽造、變造、盜用債權憑證方式等不法手段取得債權人身份資格;第二種是合法取得,即受債權人債權讓與取得債權,如在債權人許可下,準占有人持債權存折到銀行支取款項;第三種是不當得利取得,即準占有人拾得債權人債權憑證。準占有人取得債權人身份資格的三種類型都是系債權人自身因素所致,與債務人無關。
二、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制度的立法現狀
對于對債權之準占有善意給付效力問題我國《民法通則》沒有規定,只是在某些行政規章中有所體現。《中國人民銀行儲蓄所管理暫行辦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不記名的儲蓄存款,不辦理掛失手續。”《中國工商銀行儲蓄會計出納核算制度》第五十九條規定:“儲戶來銀行掛失前,存款已被支取,銀行概不負責。不記名的儲蓄存款,不辦理掛失手續。”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辦法》第十七條規定:“銀行以善意且符合規定和正常操作程序審查,對偽造、變造的票據和結算憑證上的簽章以及需要交驗的個人有效身份證件,未發現異常而支付金額的,對出票人或付款人不再承擔受委托付款的責任,對持票人或收款人不再承擔付款的責任。”即銀行對票據憑證盡到合理審查義務后,善意且符合規程付款,既使是偽造、變造的票據憑證,付款行為也產生法律效力。該行政法規內容即為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理論的具體體現,也符合我國票據法律制度中票據權利外觀主義以及持有票據推定權利的原則。最高人民法院法(民)復(1990)13號批復依據民法通則第七十五條、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和對債權準占有人給付效力的原理,認定銀行儲蓄所在儲戶已經按規定辦理了函電掛失手續,儲蓄所工作人員因其過失向債權之準占有人給付,不發生清償的效力,“對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應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批復,是我國最高審判機關第一次正式運用對債權之準占有人給付效力的原理作出的司法解釋,確認了這一理論的現實意義,為將來在民事立法正式建立這一制度,奠定了基礎。
三、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制度的立法建議
針對我國民法尚未規定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制度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性在我國民法中確立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制度。確立對債權準占有人給付制度的意義,在于保護交易安全。在民事流轉中,交易活動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由于社會的復雜性,在有些交易活動中,交易的不安全因素經常存在,使交易活動對交易人造成威脅。如果絕對保護財產的靜態安全,權利的受讓人為預防不測損害,在任何交易中,都必須詳細調查,以確定權利人一方對該項財產是否確有權利。這樣,會使受讓人為確定權利的真實狀況而不敢進行交易,對于交易活動,將造成嚴重影響,阻礙民事流轉。因此,近代的民事立法,為促進交易活動,在某種情況下,采取犧牲真正權利人的利益即靜態安全,以保護善意無過失交易者的利益,維護交易上的動態安全。對債權之準占有人的善意清償,法律承認其效力,就是保護交易上的動態安全,使債務人對于持有債權文書的人敢于清償債務,不必去調查所有的持有合法債權文書的人是否為真正的債權人。
參考文獻:
[1]楊立新:對債權之準占有人給付效力及適用的再思考.楊立新民法網,http://www.yanglx.com/ 2008/1/18
[2]周小云 藍蔚生:建立對債權準占有善意給付制度之思考.http://qianliju945.fyfz.cn/blog1/20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