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農”問題的解決關乎和諧社會發展速度和質量,農村民間金融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空間,同時也存在著風險較大且缺乏有力的法律保護、容易滋生非法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擾亂農村金融秩序、增加社會不穩定等問題,因此,應該加強管理和規范,以便更好的發揮其積極作用
[關鍵詞] 農村 民間金融市場 問題 對策
解決“三農”問題離不開有效的金融支持。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金融供給問題突出。尤其是在銀行的商業化改革之后,農戶和鄉鎮企業貨款困難問題進一步加劇。而國有金融組織的缺位為民間金融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非正規金融組織從實際產生的效果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戶及一些鄉鎮企業金融服務上的空缺,促進了農村金融組織的創新和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拓,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農村民間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民間借貸的利率失控。民間借貸的敏感點就是利率,發生爭執的焦點也是利率。銀行利率是經過國家宏觀調控指導意見的一種執行利率,而市場利率是根據物價水平,盈利水平自然變動的利率。現在“不超過銀行四倍”的利率是以銀行利率為基準點的,雖然上下可浮動,但仍是“固定”到銀行利率基準點上的。這就難免有“銀行”導向之嫌,不利于市場利率導向作用的發揮。無論如何,民間借貸的利率應是市場化的,市場化利率是目前世界各國銀行追求的一個目標,民間借貸更應發揮其市場導向的優勢。
2.農村民間金融潛伏著金融風險,容易滋生個人非法金融問題。由于民間借貸活動的頻繁發生,個別人嘗到了甜頭,逐步從單純的借款活動中分離出來,非法吸收存款,高利率發放貸款,辦起了非法“地下錢莊”,從而擾亂了金融秩序。農村地下金融沒有合法地位,只能在體制外畸形生長,很難滿足農村資金的需要,而且地下信用沒有法律保障,仍然是采用口頭約定的簡單形式,粗陋的形式與較高的利率,既制約了資金需求,也成為眾多法律糾紛的根源。而且地下金融沒有納入人民銀行的監管范圍,國家無法掌握其規模和問題,潛伏著較大的金融風險。首先農村民間金融長期游離于國家政策法規之外,缺乏必要的法律約束,對正常的金融秩序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其次,民間金融大部分都是鄉村鄰里、親朋好友等社會小團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信用域極其有限,資金規模往往較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
3.農村民間金融容易產生經濟糾紛。農村民間金融往往有兩種主要的形式,一是口頭約定型。二是簡單履約型。貸款期限或長或短,借款利率的高低憑雙方關系的深淺而定。民間借貸的債權人或者是礙于情面,不好意思獲取必要的證明手續或者是以獲得高額利息為目的,缺乏對借款對象的審查和對借款用途的有效監督。而借款人由于急需用錢,不論利率高低,自己承受能力如何,只管把錢弄到手。結果往往是債權人不能按期收回資金或根本無法收回,債務人不能按時歸還借款,從而引發債權、債務糾紛。
4.農村民間金融給國家宏觀調控帶來困難。由于缺乏對每筆貸款貸前、貸中、貸后嚴格的調查,在貸款者對借款者的信譽及貸款用途難以知曉及控制,便會使農村民間金融風險加劇。一些用途不好、效益不好、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投資項目被銀行卡住以后,非正規金融便為其融通資金,使國家的調控手段大打折扣。民間金融機構脫離了人民銀行的監管,業務經營存在不規范,如高息攬存,盲目貸款,且民間借貸大都是在資金需求緊張迫切,銀行無法解決的情況下發生,基本上是一個賣方市場,利率水平通常很高,民間借貸形成的貨幣流量也難以預測和控制。由于目前對民間借貸活動的監督機制還不完善,一是導致部分民間借貸演變為高利貸,給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二是民間借貸活動在金融機構之外進行,造成大量資金體外循環,干擾了金融機構業務的正常運轉,給國家的貨幣政策造成沖擊。
5.民間金融目前還難以得到法律的保護。雖然民間金融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存在,但建國以來政府對其活動經歷了由禁止、打擊、到默認而不提倡的過程。即使在改革開放以來,其一直作為地下經濟的一種灰色狀態生存。目前雖已引起重視,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也沒有明確的業務管理部門,民間借貸市場還處于半地下狀態,存在缺少法律統一規范與有效監管問題。希望經濟金融界人士討論如何引導、規范和發展民間金融。
6.金融供給機制與農村金融需求錯位。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的深入,商業銀行城市化趨勢明顯,保留的農村基層機構目的在于吸收存款,成為城市吸納農村資金的渠道。郵政儲蓄資金也大部分從農村流出。農村信用社幾乎成為惟一支撐農村經發展的正規金融力量。但農村信用社受融資能力的制約,遠遠不能滿足農村金融需求;農村信用社經營商業化傾向,也影響了其為農村經濟服務的積極性。
二、農村民間金融市場發展與規范的對策
農村民間金融作為一種內生的制度安排,發揮了民間金融作用,促進了民間金融市場的形成。在彌補農村資金供求缺口、促進個體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擾亂了農村金融秋序,增加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因此,我們有必要規范發展農村民間金融,將其納入農村金融體系,并將過量的消費性信貸引向生產性信貸。
1.明確民間金融的地位。民間金融不等于非法金融,盡管現在的法律政策對民間金融仍然采取相對嚴厲的態度,但在法律禁止和正規金融已經占據的市場之間,民間金融仍然有廣闊的空間。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民間金融也是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而且具有自發性,在應對正規金融難以解決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時,民間金融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要放棄用正規金融一統農村金融的設想,正確認識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互補作用。要有條件地允許民間金融的合法化,為發展農民自主參與的各種民間金融,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可出臺監管部門受權規章,允許民間借貸在給定條件下合法存在,并將其納入國家金融監管體系,從而擴大政府財政稅收,嚴格限制和取締不正常的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和活動。
2.將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民間金融。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問題,不單是一個金融問題,而是事關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大局的重要問題。農村信用社必須堅持服務“三農”。一是立足于農村社區的金融組織;二是他的功能是聚集農村、農民和農戶的資金,并通過金融手段在“三農”發展中進行配置;三是應當使農民貸款盡可能地方便,自覺選擇在“三農”中尋求資金出路;四是他能夠自動化、開放的和動態的制度安排,隨著 “三農”需求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組織結構和功能方向;五是組織體系應當具備自我風險控制能力,接受相應的監管約束。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力爭將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基本解決農戶在農村信用社貸款難的問題。
3.規范農村民間金融,將民間金融納入金融監管范圍。農村民間金融以其融資速度快,信息費用低,利率具有彈性,服務態度好,渠道廣,回收快,資金利用率高等優點而經久不衰,但其具有高利貸、高風險、金融欺詐、隱蔽性強、不可控制等缺點,有時會影響農村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社會穩定。加強農村民間金融監管,是在農村市場金融運作中保證民間金融機構安全和提高資產質量的內在要求,也是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農村民間金融監管和農村民間金融調控是促進農村民間金融健康發展和提高農村民間金融效率的重要措施。要使農村民間金融活而不亂,實現發展、效率、穩定三者的最優結合,監管方式的科學化和調控方式的靈活有效是最為關鍵的一環。要從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在嚴格市場準入條件、提高準備金率和資金充足率及實行風險責任自負的情況下,引導和鼓勵民營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民間金融健康發展,達到合法、公開、規范,并納入到農村金融體系中加以監管,以增加農村金融的服務供給,滿足三農融資需求。
4.繼續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發展。在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發展方面,一是立足小額信貸組織僅依賴政府或捐助者的支持終會難以為繼的現實,建立合理的商業化運作方式,增強其交易風險防范和控制能力。二是鼓勵獨立的小額信貸專業非政府組織開展小額信貸,形成金融部門和扶貧部門宏觀管理和監控,穩定和發展一支小額信貸專業隊伍,建立長期為農村貧困人口提供基本金融信貸服務的機制。三是規范提高小額信貸運作機制,發展規模擴大、覆蓋面增加的有利時機,建立扶貧專業的機構,引入小組還款機制,促進信貸資金的良性運行。四是成立小額信貸行業協會。隨著小額信貸的不斷發展,有必要成立一個專門的協調機構來協調和引導小額信貸的發展,這將有利于不同機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規范小額信貸的運作,盡快結束小額信貸各自為戰的局面。
5.建立農村民間金觸機構存款保險制度,防范基本的金融風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已迫在眉睫。農村存款保險制度不僅是保障農村存款和實現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開放民營銀行的前提條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基本目的:一是保護小儲戶,防止擠兌現象;二是為處置出現嚴重問題、破產或瀕于破產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為了降低農村民間金融機構的脆弱性,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以保護公眾信心。
參考文獻:
[1]張玉鳳:我國農村金融邊緣化問題的思考[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4)
[2]浙江農村出現民間金融企業[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S1)
[3]杜 靜:應當積極發展農村民間金融[J].金融教學與研究 , 2005,(03)
[4]謝魯江:論我國民間金融的發展狀況[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01)
[5]宋冬林 徐懷禮:中國民間金融的興起與發展前景:溫州案例[J].北方論叢,2005,(01)
[6]于謹凱:我國民間金融制度的供求分析[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