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奧運經濟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它是符合我國經濟建設和首都經濟發展方向的經濟,是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基本框架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借籌辦奧運之勢,大力發展奧運經濟,將從總體上擴大投資規模,刺激消費需求增長,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振興現代制造業和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提供新的機會和更為廣闊的空間,對北京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將會加大北京城市建設力度,使北京早日跨入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行列;將會明顯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從整體上提升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推動社會各行各業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如何抓住北京奧運機遇,乘勢而上,大力發展奧運經濟,加快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我國新世紀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 奧運會 奧運經濟 社會發展
一、奧運經濟的概念
奧運經濟是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后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創造的商機,借勢發展本地區經濟的一系列活動。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直接為舉辦奧運會產生的經濟活動,如比賽場館及相關設施的投資及投資拉動等;二是圍繞開發奧運會資源進行的經濟活動,如奧運會市場開發等;三是主辦城市借奧運會契機,發展區域經濟、加快城市建設的各種經濟活動。從本質上看,奧運經濟是由注意力資源的相對集中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的一種階段性加速發展的經濟現象。如果這種注意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開發,將對舉辦城市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使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水平適當超前。如韓國借1988年漢城奧運會良機,推動經濟超速發展,1981年至1988年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2.496,1985年至199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實現了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工業國家的轉變,國際形象得到明顯改善,國際地位獲得很大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奧運經濟的基本特征
1.階段性。奧運經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奧運會是奧運經濟運行的核心資源,每4年舉辦1次,對舉辦城市的發展產生一種階段性作用。從成功申辦到正式舉辦以至奧運會后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效應的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奧運經濟周期,國際上通常定為10年到12年。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各階段呈現不同的經濟發展特點。前奧運階段,即7年左右的籌備期,以奧運場館及相關設施投資增長的拉動為主。奧運階段,即奧運會舉辦當年,以奧運會的舉辦而增加的各項消費帶動為主,如旅游、商貿、電訊等方面消費增勢強勁。后奧運階段,即奧運會后的一段時間內,受需求不足制約,可能產生房地產閑置、旅游業不景氣等低谷效應。但如果籌辦奧運會期間,能處理好可持續發展問題,可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
2.非均衡性。舉辦奧運會將從總體上拉動舉辦城市經濟的增長,但并不是所有產業及行業都能直接受益,其對產業及行業發展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非均衡性特征。從一般規律看,對第一產業中綠色食品生產行業有較強的帶動性;對第二產業中的部分行業的拉動作用明顯,如建筑業、建材制造業以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等;對第三產業的影響全而深刻,將促進文化、體育、旅游的發展。深挖機遇的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奧運效應和作用,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關鍵在于如何運作。
3.規制性。近20年來,國際奧委會在開發奧運會的經濟價值、確保奧運會順利進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業運作規則,包括采取嚴格措施保護奧林匹克知識產權,控制運動員的商業行為,以及限制舉辦城市組委會的活動范圍和權限等。它采取先取后予、互惠互利的辦法,即給主辦城市一些經濟利益,又要對主辦城市的市場開發行為予以嚴格的控制,以維護其在全球體育資源配置中的獨特地位。為此,主辦城市在舉辦奧運會、發展奧運經濟的過程中,既要遵循國際奧委會的運作規則,又要在與其博弈的過程中尋求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空間。
4.開放性。奧運會作為全球性的體育盛會,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歷經百年發展至今,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參與和廣泛支持,已成為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加強了解、增進友誼的國際性舞臺。自1984年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運作模式做出重大改革,引入商業化運作機制,制定全球營銷策略,最大限度地開發其經濟價值,使依托于奧運會而產生的奧運經濟更成為一個全球經濟系統,為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企業以及各類組織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機會,同時促進了舉辦國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廣泛開展。
5.融合性。奧運會在創辦之初,就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道德理念,旨在以體育運動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增強各國之間的團結、友誼與合作。在世界經濟出現全球化趨勢的情況下,奧運會的作用和意義已遠遠超出體育的范疇,體現了體育與文化、體育與經濟,以及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體現了舉辦國家和世界經濟、文化潮流的相互交融。因此,各舉辦國都極力以民族文化為背景,努力推動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賦予奧運經濟文化和精神的發展內涵,借舉辦奧運會之勢提升其在國際上的地位。
總之,奧運經濟與社會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聯,從空間范圍看,北京奧運對經濟最直接的影響在北京;從時間維度上看,奧運經濟影響在12年左右,奧運對經濟的影響短期主要是影響總需求,長期主要是影響生產技術,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和經濟體制,從而影響總供給和生產能力;從經濟層面上看,奧運的經濟影響包括對實物經濟層的影響和貨幣經濟層面的影響;從產業結構上看,奧運經濟影響最大的是二、三產業。因此,奧運對社會經濟影響既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奧運將對首都和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符亞明:奧運引致性需求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3.(5)
[2]史 兵:試論奧運經濟的傳導效應[J].中國體育科技,2002.(8)
[3]閻為民:奧運會對北京經濟的擠出效應[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4.(1)
[4]趙京源:“奧運經濟”的理性預期[J].統計與咨詢,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