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正確認識欠發達地區現有農村金融組織的構成和功能缺陷的基礎上,提出了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的路徑選擇,關鍵是培育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恰當發揮政府的作用。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 新農村建設 金融組織 創新
農村金融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在客觀上必然要求有一個科學、合理和完善的現代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為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目前從整個農村金融層次來說,現在最缺的就是能夠有效地在最基層的能夠提供金融服務的組織機構。改革欠發達地區現有的農村金融供給局面,構建地方性、小型化、政策性為主要特征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是解決目前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市場供求矛盾的最佳選擇。
一、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組織的構成和功能缺陷
目前構成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金融組織有正規金融組織和非正規金融組織。正規金融組織的主體是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三大金融機構。農村目前的金融組織結構具有功能的缺陷,農行不可能給一家一戶的農民貸款。僅靠農信社一家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我們的狀況是不缺大的金融機構,缺的是能夠一直深入農戶的多元化金融機構,甚至是一些微小的金融組織。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除了農村正規金融組織之外還存在灰色金融和黑色金融活動,灰色金融組織的存在具有其經濟的合理性。黑色的金融是現行法律所不允許的金融活動。灰色和黑色金融活動在農村占有重要比例。
二、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金融組織創新的路徑選擇
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約有四分之三來自非正規金融。即便是有限的正規金融服務,也還存在功能缺失、服務不足與供需錯位等問題。為此,除了需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農村正規金融體系外,更重要的是放開金融管制,大力創新并發展適合于欠發達地區三農特點的金融組織形式。
1.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建設的關鍵是培育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恰當發揮政府的作用。欠發達地區農村由于本身經濟發展的滯后,多年來一直依靠政策金融的扶持,更缺乏民間資本,這就導致了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的供給仍然要依靠政府的主導作用,離不開政府從政策層面的支持。從某種程度上講,農村金融建設也是一個政府參與的強制性的制度變遷過程。2006年底《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若干意見》的發布,為農村金融的發展帶來良機。這項意見最為重要的突破在于兩項放開,一是對所有社會資本放開。二是對所有金融機構放開。
2.構建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特別是發展適合欠發達地區的創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多層次就是建立健全包括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組織這樣一個多層次農村金融機構體系。這個農村金融體系要求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多種所有制并存和競爭。由于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的落后特征,多層次金融體系的構筑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目前解決農村金融供給的有效渠道是構建地方型、小型化的支農金融組織。比如美國的社區銀行模式可以為我們所借鑒,在欠發達地區農村完全可以效仿這種模式建立村鎮銀行和村鎮信用合作銀行。
3.繼續發揮欠發達地區農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我國的農村政策性銀行卻是缺位鄉村,我國的農村政策性銀行只有農業發展銀行,業務范圍非常有限。農村優惠利率、貼息貸款等政策性金融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有著廣泛需求,并且,這兩種類型的政策性金融也非常適合落后的地區。但是,目前從對“三農”的支持政策看,盡管政策性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相反政策性金融缺位嚴重。
4.通過對目前服務于農村信用社的內部機構的調整與改造,增加支農力度,真正提高支農的效果。由于農村信用社是商業性,追逐利潤是本性,因此,在承擔政策業務上很難會下真工夫。雖然農村信用社是要堅持走商業化道路的,但是,農信社“一家獨大”的局面在農村是事實,不能完全不利用這一資源。尤其對于欠發達地區的農信社,可以采取通過各類資本參股、收購、重組農村信用社的方式,將農信社代辦站改造為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專門服務于農民農業,成為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中的有效組成部分。
5.構建與農村金融機構相配套的信用擔保組織,完善農業保險。農民不僅需求信貸融資,也需要政策性保險和政策性擔保機制。首先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盡快研究對農業保險進行專門立法,把農業保險納入農村金融體系的總體規劃,通過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逐步積累農業保險的經驗,將農業保險作為支持和保護農業的一項政策措施。其次是緩解農民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是事關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長期國策,金融支持體系應著眼于構建可持續的創新發展模式,農民才能真正從改革中得到實惠。同時也要注意到讓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能夠收回成本并適當盈利,這樣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因此,金融組織的創新必須遵循市場機制,才能營造農村與金融的“雙贏格局”。
參考文獻:
[1]王 :優化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探析.經濟問題,2007.2
[2]彭紅利:金融抑制背景下農村金融體系的重構.農村經濟,2007.2
[3]湯 敏:期待更開放的農村金融多元化市場.銀行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