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無錫市區東南部太湖之濱的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經過十多年的創業和奮斗,如今的新區已成為長三角地區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綜合實力躋身全國54個國家級高新區的前列。近來,無錫新區又喜事連臺:國內首個軟件服務外包專業園區開園;國內首屈一指的IC設計主題科技園區集成電路設計園大廈落成。太湖之濱,一個產業轉型新地標已然樹起。
正如無錫新區黨工委書記周謙所說:“在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如何取得領先優勢?唯一的選擇是實事求是地站在國際化視野的高度,對社會、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對全球新技術革命、產業生態發展趨勢的敏銳判斷和把握,并以此作為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同時結合新區發展實際,把本地的資源稟賦最優化配置,將本地的劣勢影響最小化釋放,從而達到全面發展。”2008年上半年,無錫新區已實現財政總收入57億元,同比增長33%;技工貿總收入1371.5億元,同比增長23.9%。如今的無錫新區已開足馬力,疾駛在科學發展的快車道上。
創新型:無錫新區的核心競爭力
“無錫新區‘新’在‘創新’,它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具有特定內涵和鮮明特色的新城。”這是周謙書記對無錫新區的詮釋。因此,新區始終堅持以持續創新為第一要求,堅持向創新要發展資源、要發展空間、要發展動力,堅持經濟國際化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走以應用研發為主導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
首先是理念創新。堅持服務就是投資環境的理念。新區牢固樹立兩個重要服務理念。一是“筑巢引鳳”,營造了一個高品質的人居環境,為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創業提供優質的載體。二是樹立了“育苗造林”的理念,精心培育每一個來到無錫的項目團隊。
目前,越來越多的海外精英加盟新區、創業新區,此間已成為530項目引進落戶的熱土。2007年,這塊創業熱土上已引進了202家科技企業,其中留學人員企業25家,21家科技孵化畢業企業進入產業化,由院士領銜的創業團隊已達6個。新區2008年上半年申報的127個項目中獲得立項的達90個,占全市項目總數的1/3,其中A類項目17個,都走在無錫各板塊前列。目前,已有32家530項目扎根新區,其中紫芯科技、米高科技等8家已率先實現了產業化,預計到2008年底落戶的530企業將實現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
截至2007年,新區累計批準注冊外資150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20億美元,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已有60多家投資了80多個項目。
其次是科技創新。推進自主創新,不僅是無錫新區作為國家高新區的重要歷史使命,也是無錫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自1992年建區以來,新區始終堅持引進和創新相結合的發展原則,不斷完善創新載體建設,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實現從“制造”向“創造”的轉變。
與全區未來發展的主導產業相吻合,2008年新區立項的90個530項目集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三大領域,新材料、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環境保護類項目也占有一定份額,其中電子信息類占到項目總數的56.7%。技術先進、自主創新能力強相應成為新區530項目的特點。紫芯科技、圓芯微電子等10家企業登記了32項專利,康華鋼構、特威光纖等的核心技術更在相關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新區主導產業的集聚度猛增。建設“太湖硅谷”,新區積聚了集成電路設計、圓片加工、封裝測試以及為其配套的硅單晶材料和處延片等各類企業160多家,形成較為完整的微電子產業鏈。其中,隨著海力士一恒憶半導體的落戶,新區的集成電路工藝制造水平已躍居世界領先、國內最好水平。目前,新區擁有各類IC人才3000多名,一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為領軍的集成電路人才隊伍不斷擴大。2007年新區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近200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IC設計業規模已達30億元,約占全國IC設計業總銷售收入的七分之一強。NEC、清華紫光、IBM實訓基地等接連入駐,創新創意產業園、江蘇軟件外包園等搭建起50萬平方米的載體,目前新區擁有軟件企業485家,軟件與服務外包出口額占全市比重的50%以上。
內生型經濟成長后勁勃發,自主創新對經濟的支撐力開始顯現。2008年上半年,新區實現了高新技術產值75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9.3%,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比重已近20%。
第三是體制機制創新。靈活的市場化機制幫助創業者解決了創業難題。對于多數創業者來說,起步時期最缺乏的往往就是資金,無錫新區找準了問題的節點,從2000年起先后組建了風險投資公司、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各類風險投資公司7家,發揮政府資金的杠桿作用,逐步實現了從以往跟進社會風險投資資金到引導社會風險投資資金的轉變。近年來無錫新區按照每年不少于可用財力的1.5%的比例設立科技和人才發展資金,每年為科技人才提供創業發展的資金超過5000萬元。優化管理體制提升政府效能。同時無錫新區按照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的要求,實行“小政府、大服務”策略,以精簡的行政機構,精干的隊伍,為園區企業提供了優質、便捷、高效的服務。
國際化:無錫新區的魅力指數
不久前,新區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居住于此的外籍人士已超過4000人,幾乎是3年前的4倍。新區管委會相關人士表示,外籍人士的回流和增加,意味著新區已完成了由工業密集區到國際化新城區的轉變。
1、建設城市格局,提高新區魅力指數,近年來,新區道路建設高歌猛進,到2007年底骨干路網已基本建成,大交通格局的構筑成為新區環境整體改變的支撐點。繼新洲生態園建成后,鴻山生態園、中央公園也相繼落成。與中心城區空間距離的縮短,也引來了眾多商品住宅的投資客。據介紹,近3年新區每年開工和竣工的商品房都有100多萬平方米。
2、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新區形象。9家涉外飯店相繼落戶;率先啟動的東亞風情街和歐陸風情街目前已構筑起頗為成熟的國際休閑社區。東亞風情街集中了百余家日韓風格的餐飲、歌廳等門面;歐陸風情街則形成了鮮明的歐美特色,匯集了星巴克、番茄主義等20余家特色店。而在伊頓、日韓學校等布點的錫士路,國際教育社區已初具規模,有數百名外籍學生在此就讀。
經過多年努力,一個互為促動的良性循環體系已在新區形成。錫士路的國際教育社區周圍,樓盤一個接著一個,形成了一個可容納3萬人生活的社區。位于高浪路旁的歐陸風情街剛啟動時,生意清淡;如今,到了用餐高峰時,開車的消費者經常是一“位”難求。新區相關部門2008年一口氣引進了七八家網點,并且開始向餐飲、休閑之外的領域拓展。世界著名的牙醫品牌德真會也已經落戶新區。新區16平方公里的商貿功能區,將嶄露風姿。希爾頓等三家星級酒店、兩家大型商業品牌店等國際著名商家相繼入駐,成為該區域的又一亮點。
新城:無錫新區的和諧樂章
2008年無錫新區民生十大工程的31項任務中,至今已有半數全面完成。將民眾的愿望和需求作為第一要務,十大工程涵蓋了保障、富民、環境、公交等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著其推進的步伐,一個“民本新區”的形象日漸清晰。
翻開新區近3年的民生支出表,財政為投入主渠道的資金保障機制成為強大后盾,2008年,新區用于民生的預算在去年實際投入的基礎上翻了一番。正像周謙書記告訴記者的那樣:“民生工程不僅僅是由政府出面搞一些民生項目,而是要立足于民生的全面發展和優化提升。”
1、建立綜合保障體系。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為改善全區百姓的生活,新區著力擴大民生工作的覆蓋面,將特殊群體的解困解難與推進基礎民生工作相結合。2008年,老年純農民的社會養老補貼標準適度提高,與城鎮居民養老補貼標準接軌;新區分別按歷次和新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100%進行了保障,實行與市區接軌;目前新區各類基本社會保障覆蓋面接近98%,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和保障水平全市第一,特殊對象低保金發放標準高于全市20%。至今,新區基本建立了覆蓋全區居民、城鄉接軌,由社保、醫保、低保和社會救助構成的綜合保障體系,居民的生活質量全面提高。
而且在優化本地戶籍人口生活的同時,將外來人口納入關注范疇;在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本費的基礎上,新區落實好新市民子女的入學,并提供公辦教育的同等待遇,2007~2008學年全區中小學有萬余名新市民子女入學,占在校總數的40%。
2、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居住環境。按照和諧社會的要求,新區著眼于民生工作的系統規劃、整體推進,對全面推進社區配套設施、實施“新二通”以及開展環境整治、開展生態綠化等都作了規劃部署。按照“綠色城、生態城”的建設藍圖,新區每年投入3000萬元,建造綠地,移植大樹,使區域綠化率達到40%。在建設“綠水青山”的同時,2005年無錫新區推出全國第一個招商環境預評估體系,按照各項分值權重總體衡量項目價值,低于70分的項目原則上不予引進。目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
3、整合服務資源,建設服務型政府。新區緊緊圍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戰略任務的實施,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加強領導班子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轉變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著力轉變執政方式,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為整合區級的公共服務資源,新區民生大廈已完成選址,近期開始方案設計。這將是集政務管理、事務管理、綜合治理等于一體、全面提升服務能力的民生服務中心。按照規劃,新區各街鎮年內都將建立公共體育運動健身場地,每個行政村和新建社區配置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并且實施公交通達、自來水鋪設等工程,以全面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
我們堅信,在實踐科學發展觀和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只要繼續以民為本,堅持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堅持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尤錫新區——一個世界一流的新型國際化科技新城將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