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最終動力來自民眾
(《財經》2008年第17期“麗江:失敗的‘以錢補污’”)
麗江“84”沖突事件表明,以經濟補償解決環保爭端已難治本。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來說,綠色家園和個人健康都遠非金錢可補償。這一事件同時說明,公民的環保意識正在覺醒,而這也正是環保治理的希望所在。
一般來說,環境惡化地的民眾,生活和身體直接面對污染的侵害,因此,天然是最有動力的環保先鋒。但這股最天然、有動力的環保力量,屢屢被有關部門排除在環保事業之外。一些基層政府,甚至對民眾正當的環保維權也予以強力壓制;對能給本地區帶來GDP的污染大戶,卻睜只眼閉只眼,甚至暗中保護。這正是一些地方環境惡化、環境事故頻發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引發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動因之一。
民眾應該充分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對各類環保公共事務進行深度參與。解決中國嚴峻環境問題,最終的動力還是來自民眾。
上海 陳才
治本之道在于市場化改革
(《財經》2008年第17期“電價再臨‘逼漲’”)
在“煤電聯動”的機制下,“煤炭價格上漲-電力企業虧損-電價調整”似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推理結果。這種邏輯如果在現實中繼續下去,煤價和電價的螺旋式上漲將是一種必然。
事實上,僅就電力企業虧損這個問題來說,煤價上漲等外部因素固然不可忽視,但最重要的原因,應當是電力企業市場化程度不夠,主輔分離不力、管理不善等內部因素。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每遇煤價上漲,就逼著調高電價,這樣的循環往復,何時是個盡頭?
早在2002年初,國務院就發布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明確了市場化的電力體制改革方向,主要內容包括:建立市場體系,推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建立價格形成機制和管理體制,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市場監督等。
但這一改革目標因種種原因一再延遲,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下,電價再遇“逼漲”不難理解,“電荒”時不時來襲也是可以想見的。
北京 李敏
全局觀念不可缺
(《財經》2008年第17期“烏梁素海‘黃色警報’”)
環境問題需要以全局性的眼光來規劃和治理。以烏梁素海為例,這個地處內蒙古的淡水湖,如果僅僅從當地的立場和思路出發進行治理,勢必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因為和其他地區的利益沖突而陷入困境;二是局部環境治理可能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看,前景堪憂。
在中國,由于行政體制的原因,環保工作通常是以特定的行政區域為單位開展的。但自然界的環境系統是一個整體,大多數也不是單個行政區域的局部問題,這意味著環境治理內在地需要各個行政區域間的協調和配合。如果只是單個行政區域的單打獨斗,很可能導致“局部改善、整體惡化”。
為此,應從全局的角度,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加強區域(特別是各流域)之間環境治理的協調與配合,推動區域之間環境治理的協同共進。在這個過程中,中央政府的全局協調必不可少,同時,還應積極發揮民間環保組織在促進區域(特別是流域)聯系和協同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南京 吳雙成
保經濟增長不能冒加大通脹風險
(《財經》2008年第16期“貨幣不能松”)
保證經濟增長不是停止反通脹的借口,因為維持經濟增長的因素并沒有因為通脹而受到明顯的傷害。
首先,投資增速仍維持在高位。今年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高達26.3%。雖然東部地區由于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出現了投資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趨向,但中西部卻高歌猛進。這表明,信貸緊縮并沒有對投資構成顯著打壓,投資仍將是GDP增長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其次,出口仍然會維持在20%以上的高速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中國的出口增速達26.9%,1月-7月的出口增速仍高達22.6%,與2007年全年的平均增長水平不相上下。而且,7月之后隨著數據“失真”月份的減少,出口增速將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速上。
此外,消費仍會保持較高的速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29億元,同比增長23.3%。比上半年21.4%的增速高出1.9個百分點,雖然背后有通脹高企的因素,但高達20%以上的增速多少說明,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仍然樂觀。
北京 劉斯靜
奧運將促進中國經濟
(《財經網》8月22日“奧運停減產影響幾何?”)
16天的奧運會不可能改變一個泱泱大國的經濟,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不會因為奧運會而改變。但奧運會給中國社會所帶來的精神價值則遠遠超過經濟利益。這種積極的精神價值,也許會通過一系列的間接作用,最終影響到經濟上。這種最終作用對經濟到底影響有多大,也許根本是無法估算的。
《財經網》網友
銀行違規在于“一把手”權力過大
(《財經網》8月27日“【審計署報告】國開行巨額貸款被挪用炒股”)
很多時候,銀行內部監控部門并不是不想對違規問題進行控制,但由于在銀行“一把手”的壓力下,根本無力履行職責。如何調整銀行內部監管部門和銀行“一把手”的關系,這是擺在銀監會面前的一個大問題,也是避免出現某些重大違規事件的治本之策。
《財經網》網友
土地配置市場化的前提是什么?
(《財經網》8月25日“‘集約利用土地’口號如何成真?”)
做到市場化土地配置的前提是土地的私有化,做不到這一點,說什么都沒用。土地市場的主導者是政府,招商引資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政府。對于耕地資源集中的農業區域,由于財政收入少,招商引資的需求更強烈,低價甚至無償出讓土地的現象相當普遍。但從發展權角度,耕地集中的地區同樣有發展工業的權利,以保護耕地為由限制這些地區發展工業有失公平。
《財經網》網友
主業搞不好怎么跨行業收購
(《財經網》8月27日“中石油重組珠商行卡殼國資委”)
主業都搞不好,全靠壟斷獲得利潤,還想跨行業收購!若是收購銀行一開此禁,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國金屬等超大國企憑什么就不能收購銀行?就看中石油目前的行政級別,央行以后的貨幣政策能執行到位嗎?這背后有更嚴重的問題,目前金融國資一直沒有明確的管理部門,以后誰來監管收購了銀行的中石油?
《財經網》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