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區域旅游合作從20世紀80年代出的提出至今已經有了20多年的發展,筆者基于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等多種學術數據劇的檢索結果,對20世紀8O年代以來我國區域旅游合作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了分析與評述,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指出,未來中國區域旅游合作研究需要重點關注的一是改變政府的雙重身份問題,二是如何進一步協調好政府、企業以及市場這三組關系問題。
[關鍵詞] 區域旅游合作 發展
一、引言
區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事物,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方面值得探討。筆者基于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等多種學術數據劇的檢索,近二十年涉及到區域旅游合作問題的文章有350多篇,碩博論文20多篇。本文這些研究為基礎,對20 世紀8O年代以來我國區域旅游合作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評述,根據這二十多年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特點與重大事件對中國區域旅游合作的研究進行了發展階段的劃分,總結了各個階段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研究內容與進展,分析了各個階段研究的特點與不足,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二、國內區域旅游合作研究歷程
依據國內對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內容、方法與結果等,國內對區域旅游合作研究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逐步深化的階段。
1.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源起階段:1980年~1993年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旅游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如:市場分割、過度競爭、旅游資源重復性開發、破壞性開發、產品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偏小、旅游品牌單薄、缺乏核心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差、旅游管理秩序混亂等。針對上述問題,我國旅游界就出現了旅游區域合作的構想。與此同時,1980年7月1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推動經濟聯合的暫行規定》,希望通過各地的經濟聯合消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地域間條塊分割、相互封閉的種種弊端,促進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實現區域間經濟互動,發展生產力。作為對該項政策的呼應,于80年代中期起,中國旅游業開始從分散的、封閉的、無序的發展向區域合作的模式轉移。各地區相繼成立了一些旅游區域合作組織,如華東旅游協作區等。但由于缺乏聯合的基礎與動力―經濟利益與市場機制,全國各地區不同層次的旅游區域協作絕大多數一直處在分散化、低水平狀態,許多旅游區域協作有名無實,有始無終。
此階段的研究特征是:(1)提出區域旅游合作思想,楊時進等于1981年明確要提出將區域旅游合作作為一種改革思想。(2)形成創立區域聯合發展機制的思想,王大悟在對華東區域旅游聯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合作方在旅游資源、客源方面的合作條件進行分析時,提出了該區域旅游聯合發展的機制改革建議。(3)提出大旅游思想,強調旅游業發展的關聯性與全面性,范家駒指出樹立“大旅游”觀念對于旅游業全方位、多層次、高效益發展的重要性。
2.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的發展階段:1994年~2002年
在此階段,區域旅游的熱潮已經形成,但是大多數的合作還主要是重形式、重研討、重宣言、重宣傳,許多觀念還多停留在地區旅游行政管理層面上,仍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該階段的研究特征是:從理論上開始重視區域旅游合作問題的研究,(1)對區域旅游合作的動力機制問題的關注,如,涂人猛從理論上探討了區域旅游形成的基礎,探討了區域旅游形成的動力機制。唐德鵬指出旅游區域協作,只有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才有可能得以發展。(2)重視區域旅游合作的合作原則問題,宋家增、王興斌等人從區域旅游合作的實現方式角度出發闡述了區域旅游合作應該注意的原則。(3)重視區域旅游合作的操作性問題,王衍用,提出“陰影區”理論,認為近距離的旅游資源雷同,導致了旅游資源的“減值效應”,建議區域聯合開發,對資源重點、空間格局、市場方向、產品功能、最終目的等作統一設計,以避免這種現象。鄭耀星認為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打破地方局限性,突破行政區域,走區域旅游合作發展之路。并就區域旅游合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目標和內容、對策和保障等主要問題進行探討。
3.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提升發展階段:2003~現在
2003年長三角地區的《杭州宣言》引領的新一輪區域旅游合作開始拉開了帷幕,從“15+1”到“20+4”,中國區域旅游合作出現了新的高潮,不但在力度、廣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而且合作主體更加積極,合作層次更加深化,合作內容更加全面。同時來自學術界的關注也更加熱切。
該階段的研究特征是:(1)對過去二十年來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思想與研究進行了審視和總結,如:尹貽梅,邢相勤,劉志高回顧了旅游業空間結構的研究進展,總結出我國旅游業空間結構研究集中在旅游資源分布描述及區劃旅游空間結構演替和區域關系研究、區域旅游開發與規劃研究等領域。王對中國區域旅游合作的現狀進行了量化分析,并分別從政治經濟學、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及生態學和系統學角度對區域旅游合作的動力機制進行了分析。(2)對未來區域旅游合作的深入研究走向進行展望,如:王雷亭,王學峰,潘華麗,崔鳳軍認為未來區域旅游合作的深入研究呈現出以下走向:在空間形態上,跨區域(行政)合作的特點鮮明;在產業結構上,跨行業合作的特點日漸成形;在資源類型組合上,多樣化合作特色突出;在經營體制上,融資渠道多元化、資本合作化道路逐步顯化。(3)對旅游業區域合作的內在機理、外部形態特征、區域協調機制等綜合特征的分析歸納,并在理論上開始對區域旅游合作的一般原理進行探討式總結。如:吳泓,顧朝林運用共生理論,對跨越行政區域旅游地的旅游競合模式和機制進行了探討。秦學通過對旅游業區域合作的內在機理、外部形態特征、區域協調機制等綜合特征的分析歸納,總結出了旅游業區域合作的一般原理。楊榮斌,鄭建瑜,程金龍從地理學空間視野提出了區域旅游合作的5種結構模式,并從模式的內在結構和外部形態兩方而進一步分析模式動態演化的5種趨勢。張建探索性提出行政區劃調整、自然區域型旅游規劃、跨政區旅游產品創新、打造無障礙旅游大市場等四項措施解決行政旅游區問題。郭尋,吳忠軍探討了現階段地方政府在共同發展區域旅游的合作中所存在的制度障礙,提出建構制度化的多層次組織機構以制定統的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政策,建立區域旅游利益共享機制,重建地方政府競爭秩序以及完善政府合作原則等對策。
三、研究內容
1.區域旅游合作的動力機制研究
(1)合作-競爭博弈機制
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旅游合作主體利益的博弈過程。作為旅游合作第一主體的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是地方利益最大化(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而作為旅游合作第二主體的旅游企業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也渴求區域間和諧的,有序的市場機制。因而,地方政府之間博弈—均衡的結果將達成區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建立區域旅游合作框架。而旅游企業之間的博弈會形成競爭-合作的內在機制。
(2)區域利益驅動機制
由于區域間旅游資源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以及不可移動性,因此,從旅游資源的角度來說進行跨區域的旅游合作是可行的。同時,就各行政區域來說追求區域內部的經濟和社會利益發展也是其共同的目標。因此就形成了區域旅游合作的區域利益動力機制。
(3)多因素綜合驅動理論
該理論認為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浪潮是區域旅游合作的時代動因;而旅游空間的相互作用是區域范圍內或不同區域之間旅游合作發展的基本動力;區域經濟學中的比較優勢理論和產業集聚理論揭示區域旅游合作的內在機制。
2.區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就區域旅游合作模式而言,學者們常常提及的有“長三角模式”、“粵港澳模式”、“京津塘模式”等。經學者的總結歸納,目前主要存在幾種類型的區域旅游合作理論模式:
(1)根據區域經濟學核心—邊緣理論提出的區域旅游合作的三種空間模式理論:核心——腹地型、等級——序列型、多核——共生型。
(2)根據國內外旅游業區域合作的現實情況,從旅游業區域合作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區域對象、主體分布、內容形式、合作機制等形態要素的綜合)兩方面出發形成的四種模式理論:①內容單一化合作模式,以旅游業某個領域為內容、特定目的驅動下的單一化旅游業區域合作;②行業綜合型合作模式,以旅游行業為主要內容、企業為主體、市場推動下的全行業合作;③多元化全方位合作模式,眾多產業參與、主體多元化、綜合機制協調下的全方位旅游業區域合作:④關聯性區域合作模式,非以旅游業發展為目的、但對旅游業有促進作用的區域合作。這四種區域旅游合作模式之間的關系是漸進式,逐步深化的。
(3)以“哈格特空間結構模式”和“岡恩的目的地地帶模型”為基礎,吳必虎等將區域旅游發展模式分為凝聚模式、放射模式和擴展模式三種模式理論。
(4)從區域旅游合作結構模式出發,楊榮斌等在對我國區域旅游結構模式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區域旅游合作結構模式理論:①點——軸發展模式,區域經濟水平落后,旅游業發展缺乏區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區域旅游合作以旅游資源(點)的整合為基礎,沿交通干道(發展軸)延伸并向兩側輻射,形成中長線的特色旅游產品,構成點——軸發展模式;②單核輻射模式,區域旅游資源、市場分布不均衡,單項優勢突出,以城市(市場))區域資源或資源)市場空間關系為特征,以出游人數多、承載力大的單個大城市或某個具有大尺度吸引向性的旅游景區為核心,以旅游經濟聯系(包括旅游交通)為紐帶形成的區域旅游合作模式;③雙核聯動模式,該類型為雙核心,以城市—城市或資源—資源空間關系為特征,不管是城市還是資源,雙核在區域中的地位和等級相當,形成市場共軛或資源互補或兩者兼而有之的合作關系;④核心邊緣模式,該類型形成于區域旅游合作水平比較高的時期,是單核輻射模式與雙核聯動模式的后續發展階段,呈現多級圈層結構,不同圈層的旅游功能有差異,旅游業發展水平呈現由核心向邊緣的漸降次序,而區域整體水平高,競爭力強;⑤網絡型模式,該模式是區域旅游合作的理想形態,區域經濟發達,旅游業一開始就受到區域經濟活力的強有力支撐。區域基礎設施完備,旅游資源豐富,旅游市場發育,城市間往往互為市場,互為資源,并且度假、商務、節慶等專業層次旅游活動所占比重較大。以上5種模式中,核心邊緣模式和網絡型模式是比較成熟的模式,是單核輻射模式與雙核聯動模式發展的高級階段。
四、當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內對區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有四個方面特點與問題:
其一,雖然在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早期就開始對區域旅游合作問題比較關注,但缺乏理論指導,多數研究集中在區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與意義問題上,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合作機制與模式問題研究起步較晚,發展時間很短,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框架。
其二,針對某些特定區域的旅游合作問題研究較多,且都提出了具體的思路和操作模式,但對中國區域旅游業發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研究較少。
其三,對區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問題認識不清,甚至還有些誤區,大量研究者將當前中國區域旅游合作難以深化的主要原因歸結與行政區劃形成的制度障礙。這既是對行政區劃的一種誤解也是對區域旅游障礙的誤解。
其四,在區域案例研究上缺乏對國外區域旅游合作成功案例的分析與研究。西方歐盟國家間區域旅游合作的發展已形成成熟的框架體系,而我國學者對其認識尚有距離。總之,中國對區域旅游合作的深化發展還未真正深入到理論意義上的系統探討,區域案例研究缺乏普遍性指導意義。
五、中國區域旅游合作研究展望
區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要,是由旅游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區域旅游合作的成功實踐是政府、企業、市場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地方政府在區域旅游合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合作主體,政府的雙重行為常常使區域間發生經濟關系和行政關系的交叉與重疊,這是影響區域旅游合作的第一障礙。因此,如何對政府、企業、市場這個最基本的三角關系加以優化,如何發揮政策的外部調控作用,以及如何處理區域間旅游業發展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等都是需要在進一步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中的深入探索的。
參考文獻:
[1]楊時進等:區域旅游公司的體制伯得提倡[J]. 財貿經濟叢刊,1981.( 2):31~34
[2]王大悟:發展華東區域旅游業芻議[J].社會科學,1985.(4):20~22
[3]范家駒:樹立大旅游觀念[N].社會科學報,1987-05-07
[4]涂人猛:區域旅游理論研究[J].社會科學家,1994,(5):83-88
[5]唐德鵬等:以區域旅游為主的接待方式將成為我國旅游接待的主體[J].浙江學刊,1987, (4) 99~101
[6]宋家增:發揮整體優勢加強區域合作——環渤海地區旅游協作之我見[J].旅游學刊,1994.1,41~43
[7]王興斌:發展浙港旅游合作,促進旅游大省建設[J]. 北京第二外語學院學報,1997.78,23~27
[8]王衍用:區域旅游開發戰略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經濟地理,1999,19(2):116~119
[9]鄭耀星:區域旅游合作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新路一一制定《閩西南五市旅游合作發展規劃綱要》的深層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 29~32
[10]尹貽梅邢相勤劉志高:旅游空間合作研究進展[J]. 地理學與國上研究,2002.18.4:55~58
[11]王:競爭與整合:中國區域旅游發展與合作態勢分析[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6.1,5~11
[12]王雷亭王學峰潘華麗崔鳳軍:國內外區域旅游合作研究進展綜述[J].泰山學院學報,2003.25.5
[13]吳泓顧朝林:基于共生理論的區域旅游競合研究以淮海經濟區為例[J]. 經濟地理,2004.24.1 104~109
[14]秦學:旅游業區域合作的一般模式與原理探討—兼論粵港澳地區旅游業合作的模式[J].商業經濟文薈,2004.5 98~102
[15]楊榮斌鄭建瑜程金龍:區域旅游合作結構模式研究.2005.21.5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95~98
[16]張建:重視區域旅游合作開發中的行政區劃因素[J]. 科學?經濟?社會,2005.98.1 55~59
[17]郭尋吳忠軍:區域旅游發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礙及對策思考[J].人文地理,2006.87.1,73~76
[18]黃金火吳必虎:區域旅游系統空間結構的模式與優化——以西安地區為例[J]. 地理科學進展,2005.24.1 11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