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布森博士 (Dr.JamesC.Dobson) :知名家庭教育專家。他所創立的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如今是美國最大的婚姻家庭輔導專業機構。杜布森博士為本刊撰寫家庭教育類文章。
在你管轄下的孩子遲早都會握緊他的小拳頭,向你的權威提出挑戰。
任何曾親睹小孩子因人家不順他的意思就使性子大哭大鬧的人,大概都很納悶,不解其“內在的良善”怎么突然間出了岔!難道他的父母給了他不良示范:兇性大發、倒地不起、號啕大哭、亂踢亂打、尖叫怒吼?我想不至于吧。不管怎樣,孩童不需別人示范,就具有反叛的天性——只是有些孩子的叛逆性比其他孩子更凸顯罷了。
為此之故,做父母的必須在孩子可塑期勤加訓練、雕琢、糾正、指引、懲誡、獎勵、教導、警告、訓誨及疼愛他們,目的是修正其內在天性,以免罪性滋長,擾亂整個家庭的和樂。
為什么父母沒辦法靠講道理讓孩子服從呢?為何總得提高聲量或加以處罰才能逼使他們合作?為何孩童不能好好遵守幾項合理的規矩,避免和父母沖突呢?
據我多年與孩童相處的經驗,我認為他們的挑釁行為有一部份是由于潛藏人心深處的權力欲在作祟。從極幼小時,他們就不愿意聽別人吩咐他們做這做那。他們也最崇拜有能力、有膽識的人,這也許是超人、羅賓漢、妙仙女等童話故事人物那么受孩童歡迎的原因。或許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孩子會大放厥詞說:“我爸爸會把你爸爸打得扁扁的!”(有個孩子卻回嘴說:“那不算什么,我媽也能把我爸打得扁扁的!”)
事實上,大多數的男孩和女孩都很在乎“誰最強悍”這個問題。每當一個孩子遷入新的社區或學區,他往往得經過一番戰斗——不管是用嘴巴或拳頭——才能建立他在新勢力階層的地盤。通常在每一群孩子當中都有一個橫行霸道的“頭目”,其他孩子只能俯首稱臣。另外,在那一集團中也必有一個小可憐,成為眾矢之的、大伙兒的出氣筒。而居于這兩大極端中間的小孩,通常都懂得拿捏分寸,曉得自己在權力階層中的微妙地位。
我相信這種崇拜權力的心理,也促使孩童好奇地想測試父母師長究竟有多強硬;他們偶爾會故意不服從大人的命令,用意就在考驗他們的決心與勇氣。因此,不管你是父母、祖父母,或男、女童軍的輔導、校車司機或教師,我可以向你保證:在你管轄下的孩子遲早都會握緊他的小拳頭,向你的權威提出挑戰。他會以叛逆的態度向你傳達一個信息:“我不認為你夠強硬,能逼我照你的意思去做。”而周圍的每個孩子則都會瞪大眼睛,密切觀察你處理這類挑釁之舉的方式。你的反應可以決定另一類似事件會多快接踵而至,以及其攻擊火力有多強。
有些孩子似乎專喜歡與父母作對,有一部分是人類爭強好斗的天性使然。另一個因素牽涉到孩子的安全感問題。
舉例來說,想象你開車跨越美國科羅拉多州內,架在峻峭峽谷上數百呎高的“皇家深隘”,初次驅車過橋的游客都緊張萬分,那真是令人驚懼的經驗。我知道有個小孩在探頭看橋下的懸崖絕壁時,嚇得張口結舌大喊:“哇!爸爸,如果你從這兒掉下去,恐怕要死好幾次哩!” 現在假設這條橋兩旁沒有護欄,你會怎么駕車?一定拚命保持在路中間,對不對?即使開車時并不打算去撞那些護欄,它們的存在仍會令你覺得心安。
同樣的道理,行為的設限也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他們需要確知有哪些規定、誰負責執行。比如:父母明確規定孩子幾點鐘起床和睡覺,玩具必須放在固定的位置,到了吃零食的時間才可以吃零食等等。當孩子按照限制養成習慣,父母便可以暫時安心了。每當倔強兒感覺這些限制松動了,他就會發動另一次挑釁,再度測試那些限制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