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產品物流是全社會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農業大國,農產品物流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量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些對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針對農產品物流的特點及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農產品物流 發展策略 冷鏈物流
一、農產品物流的特點
農產品物流是指農產品從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到消費領域的整個流通過程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動。它覆蓋農產品生產布局、品種流向的確定、農產品實體運動所必須的裝卸、儲運及加工增值的環節鏈系統。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使得農產品物流與普通物流有很大不同,而具備自身的特點。通常來說農產品物流通常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農產品物流數量特別大,品種特別多。第二,農產品物流要求高。第三,物流周期相對較短但要求嚴格。第四,加工增值是農產品物流的重要內容。第五,農產品物流方向主要是從廣大農村流向城市。
二、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農產品物流尚處于現代物流的起步發展初期,大多數農產品不能實現“貨暢其流”和“物盡其值”。但我國農產品物流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的環境正在形成,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發展初具規模,為農產品物流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農產品物流體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從生產、收購、流通加工、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到銷售的一整套組織環節,但是眾多的參與個體和組織規模小、層次低、離散性強、聯合性差、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物流主體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農產品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初步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流通中心發展較快。
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第一,物流損耗率高。我國農產品物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由于沒有科學的冷藏設備,鮮活農產品損耗嚴重。據資料顯示,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O%,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5%以下。第二,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物流成本高。我國農村交通基礎設施落后,道路狀況差,物流運費高;沒有專業的車輛運輸隊,以及車況較差,路網聯通度低致使農產品物流時間過長。第三,農業的信息化網絡不適應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需要。農業信息網絡不健全,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種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需要。 第四,農產品物流的加工增值程度低。在整個物流鏈條上,農產品加工包裝能力比較低下,品牌數量少、覆蓋率低。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農產品產值與農產品加工產值之比為1:4~1:3,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比重為80%;而我國農產品加工率只有1:1,加工增值比例為20%~30% 左右,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比重不到30%。
三、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策略
根據農產品物流自身的特點和我國農產品物流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農產品物流發展策略。
1.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
積極發展冷藏運輸業務,實行專業化的發展策略,專業化的道路,購置良好的冷藏運輸設備、改進原有的設備或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運輸設備、加強保鮮冷藏庫的建設、招用專業化的人才、提供專業化的冷運服務,以確保冷藏農產品的質量;走合作化的經營之路,在進行冷藏運輸市場營銷時要重點發展大客戶,并與大客戶進行深度合作,提高冷藏運輸的規模、效率的質量。
2.加快農產品物流標準化進程
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推行和國際接軌的關于物流設施、物流工具的標準,如托盤、貨架、裝卸機具、條形碼、車輛、包裝、集裝箱等,不斷改進物流技術,以實現物流活動的合理化。
3.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
農產品物流是固定資產投入較大的產業,很大程度上依賴完備和便利的基礎設施,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中心的建設和農產品儲備、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設施的建設。今后應加大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環節的設施建設等。為做好這方面工作,要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農產品運載工具的開發生產,發展與改進各式農用運輸車;加強各種農用倉庫的建設;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產地、銷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4.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所謂農產品電子商務,就是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全面導入電子商務系統,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需求、價格等信息的發布與收集,以網絡為媒介,依托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物流配送系統,使農產品交易與貨幣支付迅捷、安全地實現。目前,國際上,傳統的農業品批發交易市場,正在被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經營方式取代。這種經營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利用現代信息網和網上交易、實現農產品“雙向直達式平衡物流配送”,將大大提高物流速度,拓展農產品流通和市場空間。
5.加快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設
現代農產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而我國目前農產品物流信息體系尚不完善,因此必須對現有的農業網絡進行集成、整合,應在原有農村經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加強市場信息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農產品物流組織模式,改變重復建設,提高網絡信息質量;實現生產者、銷售者計算機聯網,推廣網上訂單、配送等物流方式;整合農產品物流分散運作資源,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用,逐步搞好農產品信息理與發布工作,以及市場信息咨詢服務;對農產品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
6.促進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價值的提高
建立農產品質量評價體系,對農產品從收購、驗收→運輸→挑選→清洗→消毒→粗加工→精加工→檢驗包裝→儲藏裝箱→冷藏→運輸等加工工藝流程上進行控制,集中精力、發揮其專長搞好農產品生產和深加工工作,促進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價值的提高,這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和我國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鄧汝春:我國的冷鏈物流市場及其發展策略.商場現代化,2008.6
[2]張敏:大力發展我國農產品現代物流.中國水運
[3]張京衛:中外農產品物流發展比較分析研究.鐵道運輸與經濟,2007,29(6)
[4]鄭穎杰甘輝蔡海鵬:我國農產品物流組織模式現狀分析.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