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消費者享有對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真實情況的權利,即消費者知情權。為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我國已形成了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但由于法律存在一定的缺陷,消費者的知情權在現實生活中仍不斷被侵犯。因此,需要加強法律的完善,如擴大消費者知情權的內涵,完善消費者權利救濟途徑,加重經營者的責任,設置消費者的撤銷權。
[關鍵詞] 消費者知情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法律保障
一、消費者知情權的概念和內容
消費者知情權最早由美國總統肯尼迪提出。消費者知情權又可以稱之為知悉真情權,是消費者享有的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真實情況的權利。這里的“知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消費者有權主動詢問有關商品的情況;二是經營者不經詢問就應當真實地記載及說明商品和服務的情況。這里的“真實”是指全面正確地反映情況,不帶任何欺詐情節。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簡稱《消法》第8條第2款明確規定:“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分、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說明書、售后服務、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由此可知,我國消費者知情權的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關于商品或服務的基本情況。包括商品名稱、商標、產地、生產者名稱、生產日期、服務的內容、規格等。二是關于商品的技術狀況。包括商品用途、性能、規格、等級、所含成分、有效期限、使用說明書、檢驗合格證等。一般來說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使用,所以了解商品的用途、性能,以及使用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對于那些有可能危及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尤其如此。三是關于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及商品的售后服務情況。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是進行交易的關鍵,直接關系到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消費者應該對其有確切地了解,尤其是對提供的服務的價格。目前,我國服務行業的管理尚不嚴格,價格收費也比較混亂,損害消費者的情況十分嚴重,這就要求消費者在接受服務前就價格問題與經營者協商確定,以避免挨宰受損。商品的售后服務也與消費者的利益緊密相關,了解售后服務主要是看生產廠家與經營者有無質量擔保期、提供維修服務的方式以及是否收費、收費多少等等。
此外,消費者知情權還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方式標明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情況,這也是經營者應當主動履行的義務。二是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時候,有權詢問和了解商品或者服務的有關情況,即消費者主動獲取信息。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詢問、了解的權利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經營者應細致、耐心地予以回答。三是消費者不僅要知悉商品或者服務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要知曉其真實情況。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推出產品或服務時候,有義務同時提供真實的情況,如果提供的信息不實,消費者可以主張交易無效。
二、實踐中常見的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情形
社會上頻頻曝光的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商品接連出現問題,引起了消費者的極大困惑和憤慨。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知情權的行為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實踐中,消費者知情權被侵害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經營者不依法標明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情況。主要指經營商品和服務的經營者沒有按法律、法規規定的方式依法實行明碼標價制度。
2.經營者對消費者的詢問置之不理或者不作明確答復。不同的消費個體,往往對有關商品或服務有不同的疑惑,對此特定的答復信息可能構成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決定性條件。碰到有消費者不明白商品或者服務中的說明,請經營者予以解釋、說明或者示范時,有的經營者對此冷嘲熱諷,有的置之不理,甚至說一些有傷消費者人格尊嚴的話。
3.消費過程的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過程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這種欺詐行為在實踐中較為常見。根據國家工商局發布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的規定,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時,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屬于欺詐消費者的行為:(1)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2)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使銷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3)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謊稱是正品的;(4)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以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銷售商品的;(5)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準、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的;(6)不以自己的真實名稱和標記銷售商品的;(7)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8)做虛假的現場演示和說明的;(9)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商品作虛假宣傳的;(10)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11)利用郵購銷售騙取價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條件提供商品的;(12)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13)以其他虛假或者不正當手段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4.商品情況標示存在問題。有的商品情況標示不全,即指示上的缺陷,是指生產者沒有提供指示與說明,致使其產品在使用、儲運等情形中具有不合理的危險。《產品質量法》第27條第1款第5項規定“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當有帶示標示或者中文警示說明”。有的商品情況標示和說明有欺騙性。
三、現行法律對消費者知情權保障的不足之處
我國除《消法》外,其他法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產品質量法》都有關于保護消費者知情權的法律規定。但是立法的分散卻給消費者的維權帶來了諸多的不便。
1.對消費者知情權內涵的規定過于狹窄和原則。《消法》第8條規定,經營者有義務實行售后服務,而對于售后服務應該做到什么樣的程度并沒有規定,消費者實際上只得到了一個虛有的“售后服務”的權利。第19條僅規定了消費信息的真實性,而對消費信息的準確性、充分性、適當性沒有作出規定。在某些情形之下,消費者的權益僅憑一個“知悉真情權”是難以得到保護的。所謂的“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具體含義不明確,存在歧義。對經營者不履行答復義務沒有規定相應責任,導致義務難以落實。
2.消費者知情權受損害后難以實施有效的的救濟途徑。從性質上來說,消費者知情權受到侵犯,屬于典型的民事侵權,消費者理應可以采用多種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然而,按照《消法》的規定,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只能請求國家機關對經營者予以懲處,只能由行政機關來追究經營者的行政責任。此種規定無疑限制了消費者的權利,一旦行政機關違法不作為,消費者就會陷人投訴無門的地步,消費者知情權也因為缺乏行之有效的救濟途徑而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四、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對策
消費者知情權的保障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經濟、貿易、行政等方面的運行體制、管理方式,以及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等。其中,法律保障是消費者維權的根本手段。因此,首先應從完善《消法》入手來加大消費者知情權保障的力度。
1.將知情權作為一項基本民事權利,在即將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確定下來,以保障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有關組織的人身、財產及精神益免受來自各方面的威脅。
2.擴大消費者知情權的內涵,對相關的配套規定加以完善。法律應當明確消費者不僅有權獲取真實信息,并且有權獲取準確、充分、適當的信息。對于妨礙消費者獲取準確、充分、適當信息的經營者,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3.完善消費者權利救濟制度。現行法律、法規雖然規定了經營者強制性的信息提供義務的范圍,但卻沒有規定具體的標準和違反該項義務的責任。筆者認為對于消費者詢問的信息,只要符合合理性、相關性、非違法性等標準,經營者就有義務提供,拒絕履行義務的要承擔隱瞞信息的法律責任。賦予消費者在其知情權受到侵犯時的民事求償權,擴大懲罰性賠償的范圍。
4.加重經營者的民事責任。現有侵害消費者知情權最嚴重的民事責任是欺詐行為要加倍賠償,且其適用條件又常加以嚴格解釋使消費者的損失很難得到有效補償。建議在今后的立法中,應擴大經營者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范圍,如誤導行為、隱瞞行為也要承擔民事責任,并且適用加倍賠償的規定;同時對多次實行欺詐或誤導行為的,消費者可要求多倍賠償。通過加重民事責任,一方面可以讓違法的經營者有所顧忌,不敢輕易違反信息提供義務;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消費者更加重視其知情權,從而提高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
5.設置消費者的撤銷權。借鑒國外的經驗,我國也可以設置消費者的撤銷權,即經營者通過提供虛假信息、誤導信息等情況下,如果消費者基于誤解而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消費者可以撤銷其行為。如此一來,必將對經營者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脅,促使其向消費者提供詳盡而清晰的消費信息,而消費者也可以運用這種更簡便易行的權利保障手段維護自身權利。
參考文獻:
[1]曲直:知情權—陽光下的覺醒[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4
[2]張嚴方:消費者保護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魯曉明:論消費者知情權的法律保護[J].消費經濟,2004(3)
[4]趙英華:審理消費者知情權糾紛的幾個問題[J].人民司法,2002(10)
[5]袁小農:消費者的知情權及其法律保護[J].企業經濟,2004(3)
[6]陶知翔項波:試論我國消費者知情權的法律保護[J].商場現代化,2007(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