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協會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我國發展行業協會顯得非常重要。
近二十多年來,行業協會在數量上有了很大的發展,而在改革開放中也涌現出一些取得成功的行業協會,但是從現實來看,我國很多的行業協會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職能。為什么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行之有效的行業協會在我國并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呢?要說清楚這些問題,必須先要了解我國行業協會是怎么產生的,是什么性質的組織,與國外的行業協會相比較能使我們更清楚問題的所在。
一、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
1.行業協會產生的動力因素——節省交易費用
(1)交易費用
交易費用的思想源自于科斯1937年發表的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在該文中,科斯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來解釋企業存在的原因。科斯認為企業與市場是不同的交易機制,市場以價格機制配置資源,企業以計劃和命令的手段配置資源。企業的存在是由于“使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這一代價就是交易費用,正是為了減少交易費用而導致了企業制度的產生。科斯用交易成本理論論證了企業的存在的必要性,這是企業出現的動力原因。
(2)行業協會的產生與交易費用
實際上,行業協會以協會內部的監督、管理的成本代替企業間經常反復出現的談判、締約的交易費用,所以行業協會在本質上也是市場上的交易主體為了減少交易費用而達成的一系列合約安排。從這點來看,行業協會制度和企業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一樣的,都是市場交易主體為減少交易費用而達成的契約安排。所以行業協會制度產生的原因決定它所發揮出來的功能,企業放棄部分主權組建行業協會的真正動機,也是惟一動機在于減少交易費用。
2.部分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行業協會
這里選取三個有代表性的市場經濟國家的行業協會,分析其組建過程、發揮的功能、組織地位、其獨立性以及和政府的關系。
(1)德國
根據德國法律規定,只要有六個以上會員,經過地方法院登記,就可以成立協會或聯合會從事中介活動。德國行業協會的職能主要是提供協調、信息、咨詢和培訓等幾個方面的服務,特別對中小企業有很重要的作用。行業協會的協調服務分對內協調和對外協調,對內是協調同行企業間的利益關系,緩和矛盾,減少糾紛;對外是協調會員企業與其他行業企業的利益關系,維護本行業的利益,與其他行業建立良好的經濟聯系。
在德國,商會與行業協會作為經濟界的組織具有高度的自治權,這種自治權體現在其活動的主要依據在于它們的章程,它們擁有人事權。商會和行業協會的宗旨在于代表會員的利益,其獨立性并不因為它承擔了政府委托的職能而被削弱,原則上只有當它們承擔政府委托的任務時,它們才從政府那里得到資助,這使得它們能保持相對于政府的獨立性。
(2)日本
日本經濟界認為,行業協會是指以增進共同利益為目標而自愿組織起來的同行或商人的團體。日本的經濟團體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育成熟的,根據1991年的統計,全國共有經濟團體13798個,就業人員近9萬人。
日本行業協會的活動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立足于市場經濟的自由企業制度和公平競爭的基本秩序,行業協會首先服務于內部成員,為成員企業提供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各種情報、幫助企業培訓人才、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指導、密切同行業企業或相關產業間的交流、進行信息溝通和經營協調活動;另一方面日本行業協會立足于本行業在國內產業結構和國際關系中的地位進行考察,向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派代表參加政府的各種會議,謀求對政策的制定產生影響,以使本行業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政府而言,日本的行業協會代表企業,向政府提出利益要求,是一個代表企業利益的團體。日本有幾個很有影響的全國性經濟團體,如經濟團體聯合會、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經濟同友會等,不僅對日本的經濟發展有影響,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日本行業協會的主要收入來自會費,此外,還有財產租金(利息)收入、出版物收入、有償服務的收入。
(3)美國
美國《經濟學百科全書》對行業協會作了這樣的定義:行業協會是一些為達到共同目標而自愿組織起來的同行或商人的團體。據美國1985年版的《美國協會百科全書》記載,全美有18000多個協會組織,屬于工商領域方面的協會組織有3600多個。美國的協會組織都是民間性質,是以服務為宗旨自愿設立、活動自主、經費自理的民間團體,它由參加者自愿組織起來,在官方機構注冊后展開活動。
從行業協會的設立和運行來看,行業協會是由企業自愿設立和參加的民間非盈利性組織,經費獨立,活動自主,主要是為企業提供服務,并代表行業整體利益向政府提出建議,以促進貿易發展和會員利益的實現。政府不干涉行業協會的活動,并在制訂有關工商業政策時需要征求行業協會組織的意見。
美國商會、行業協會的經費來源包括會員繳納的會費,舉辦各種培訓班、展覽會或學術講座的收入以及政府機構和某些企業的贊助等。
3.對發達市場經濟的行業協會的簡單評價
在以上對美國、德國及日本行業協會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行業協會都是企業為了共同利益而聯合設立的組織,由工商企業自愿組織起來,非政治、非政府、非營利、為會員企業服務、自治自律的民間團體組織。
從組織的地位上看,國外行業協會按照自身的規則和管理程序獨立運作自主治理的一種組織,它與政府相互間是獨立的,并非是政府的延伸組織。它與政府、企業之間并無縱向、集權行政管理關系,不受政府和其它社會組織的控制。當然,它與其他的經濟組織會有或強或弱的互動關系(如德國、日本的行業協會對企業有相當的影響力,美國其行業協會對企業活動影響力偏弱),但要強調說明的是,行業協會無論是和政府還是和企業會員,都不存在行政性的隸屬關系。
二、我國行業協會的分類和性質比較
從行業協會的組建來看,在我國的行業協會分有兩種: 一種是因為政府機構改革,由原國家職能部門改建而成的行業協會,一般稱之為“官辦型”行業協會,而目前我國的行業協會大多屬于這種,官辦型行業協會大都是在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建立的,大部分依靠政府資助,其內部的會員大多都是原經濟管理部門管理的國有企業,在管理和運作上類似于政府機構。這些行業協會既不是企業組建的,也不是為了減少企業的交易費用的目的而建立的。官辦型行業協會與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相比,組建的動力并不相同,其功能也有很大的區別;另一種行業協會是在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推進過程中,企業出于聯合的需要(即為了減少交易費用)而自發建立的民間團體,一般稱之為“民辦型”行業協會。而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許多取得成功的行業協會都屬于這類。民辦型行業協會是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與發達國家組建行業協會的動力和功能是一致的,性質也是一致的。從這些分析可以看出,從我國行業協會組建的不同過程也決定了其性質的差異,組建過程基本上決定了行業協會的性質。
這里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對當前我國行業協會的產生模式的分類,一些學者的觀點認為主要有體制內、體制外、體制內外結合三種生成途徑(余暉,2002)。有學者又將其概括為“自上而下”模式、“從下而上”模式和“中間”模式,據此分別分析了這三種行業協會的功能(賈西津,2004)。其中無論是“體制內外結合”還是“中間”模式都是指這些行業協會建立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事實上,根據我國的國情,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持,行業協會是難以生存的,所以我們在分析行業協會的性質時,沒有必要對“從下而上”模式和“中間”模式區分開來。所以,這里被劃入“體制內外結合”模式和“中間型”模式大多數的行業協會,從協會的性質上來看應該歸入“民辦”。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通過協會的管理運作模式來看兩者性質的區別。一方面,協會的收入來看。在進入退出自由的情況下,誰付費就為誰服務,所以協會收入的來源是分類的第一標準。很難想象一個靠政府養活的組織有能力跟政府討價還價,可以代表企業的利益。另一方面,協會的主要領導層也是分辨的重要標準,領導層來自于民間還是政府機構,是政府部門改革安置、政府部門指定的還是企業選舉來的,這些基本上可以確定了協會服務對象。我們可以從很多官辦行業協會的宗旨里面寫的看到其中大部分的職能都是面向政府服務的,明顯沒有維護企業利益的意識。有些學者認為像日本、法國、德國的行業協會和政府的關系很緊密,可以當作是政府的組成部分或者延伸機構。這些行業協會以政府的助手的形象出現,體現在與政府一起完成對社會成員的管理(沈恒超,2004)。本人不認同這種看法,行業協會和政府關系緊密程度并不意味這這個行業協會是為政府服務。同樣的,有些民辦型行業協會與政府關系緊密,其目的是為所有會員爭取到更多好處。所以協會與政府的關系是否緊密并不影響協會的性質。
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制度產生的根源是企業為了減少交易費用所組建的團體組織。這些行業協會的共同點:自愿組織起來,非政治、非政府、非營利、為該成員企業服務的民間團體組織。而且特別強調是非營利,非政府的組織。我們通過幾種不同類型的組織比較(見下表),可以發現這兩種協會的巨大差別,民辦型行業協會無論是性質還是功能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都是基本一致的,而官辦行業協會事實上是政府部門的延伸機構,經濟轉型的產物,有行業協會之名,沒有行業協會之實。
表 我國兩類行業協會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行業協會比較
三、改革我國行業協會制度,發揮行業協會的重要作用
官辦行業協會并不是市場孕育出來的產物,它只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過渡的產物,是從政府機構延伸出來組織。現在一些官辦的行業協會,利用手中的行政職權,大搞各項創收活動。那么可以想象得到政府下放權力的后果:行業協會利用手中的行政權力,進行權力尋租,變相成為是一個營利組織。政府不干預的話,尋租行為會更加公開,危害更大,會給市場秩序造成更多的麻煩。而且由于官辦型的行業協會的存在,會直接阻礙民辦的行業協會組建和發展。還有一些學者呼吁政府指導培養出“中間模式”,也就是官民合作型的行業協會,如前文所說的,在性質上來說,沒有所謂的“中間模式”,政府也培養不出來真正的行業協會。讓政府主動讓渡權力,建立一個會反過來有可能約束自己能力的組織,這只能是一個良好的愿望,也難以相信這樣建立出來的行業協會能具備起它應該有的功能。
真正的意義上的行業協會,應該是都是企業為了共同利益而聯合設立的組織,民間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發展行業協會應該堅持以民間化為前提。因此,拓寬民辦型行業協會的生存空間是發展行業協會重要任務。現在,民辦行業協會的組建和發展都面臨一定困難,在全國范圍內,能真正成長和壯大起來的民辦型行業協會,其數量和規模都是較少的,而且存在著區域性的不平衡。究其原因,政府對民辦型的行業協會組建、協會活動等方面都有較多的限制,民辦型的行業協會生存現狀并不樂觀。而且由于有官辦型行業協會的存在,在制度上會阻礙了民辦行業協會的發展。
因此改革行業協會的首要任務是拓寬民辦型行業協會的生存空間,倡導政府放寬對民辦型行業協會的審批登記制度,給行業協會更大的活動空間,并促進行業協會間的公平競爭。只要是有利于經濟發展,應該大力鼓勵探索和實踐,最終讓企業和市場做出選擇。
參考文獻:
[1]賈西津沈恒超胡文安:轉型時期的行業協會—角色、功能與管理體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余暉邱靖基鄭江淮羅仲偉楊斌鄭新業:行業協會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理論與案例.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3]賈西津沈恒超胡文安:轉型時期的行業協會—角色、功能與管理體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