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考察了需求層次理論、期望理論以及雙因素理論等經典激勵理論等經典激勵理論的基礎上,將激勵因素分為薪酬、工作環境、工作性質三大類,并分別建立了其與激勵效用之間的激勵模型,而后將模型迭加,從而開創性地建立了薪酬、工作環境、工作性質與激勵效用之間的三因素激勵模型。
[關鍵詞] 效用 激勵模型 激勵因素
企業管理既是對人的管理,也是通過人的管理,并且只有充分激發并保持參與企業活動的人的積極性,企業經營才能實現較好的績效[1]。這稱之為激勵。對此,心理學家、管理學家、組織行為學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許多理論。其中,最著名的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佛隆的期望理論(1964)、亞當斯的公平理論(1965)、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1959)等。然而,這些理論大都是對激勵人們行為的因素的定性的描述,而缺乏定量的刻畫。基于此,本文首先考察了上述的經典的激勵理論,然后將激勵的因素歸為三類:薪酬、工作環境、工作的性質,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激勵的三因素模型。
一、激勵理論綜述
1.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所提出。該理論認為:(1)人是有需要的動物,其需要取決于他已經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才能夠影響人的行為;(2)人的需要都有輕重層次,某一層次需要得到滿足后,另一層次需要才出現。為此,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級:第一級是生理的需要,包括衣服、食物、住房、出行、醫療等;第二級是安全的需要,包括工作、財產、人身安全、醫療保險等;第三級是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包括友誼、愛情、歸屬感等;第四級是尊重的需要,包括地位、威望、自尊和受別人尊敬等。第五級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即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能,做出力所能及的最大成就。
2.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由佛隆于1964年提出。該理論認為:人的積極性被激發的程度,取決于他對目標價值估計的大小和判斷實現此目標概率大小的乘積,用函數表示為:
激勵水平=目標效價×期望值
其中:
目標效價——是指個人對某一工作目標對自身重要性的估價;
期望值——是指個人對實現目標可能性大小的主觀估計。
由于各種人對某一目標的效價和期望值不盡相同,因此效價和期望值之間就可能有各種不同的組合形式,并由此產生不同的激勵力量。一般來說,目標效價和期望值都很高時,才會有較高的激勵力量;只要效價和期望值中有一項不高,則目標的激勵力量就不大。
3.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1965年提出的,該理論的基本要點是: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并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公平感直接影響職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講,動機的激發過程實際上是人與人進行比較,做出公平與否的判斷,并據以指導行為的過程。
4.雙因素理論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在《工作與激勵》一書中提出了雙因素論:(1)保健因素,這類因素對職工行為的影響類似于衛生保健對人們身體的影響,它對職工起不到激勵的積極作用,包括企業的政策、行政管理、與上下級及同事的關系、工資、工作安全以及工作條件等;(2)激勵因素,這類因素具備時,可起到明顯的激勵作用,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責任、受到重視、提升、個人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工作本身的性質等。
二、基于效用的三因素激勵模型
通過上文對經典激勵理論的回顧,本文認為激勵因素就其本質而言,可歸納為三個方面:薪酬、工作環境、工作性質。企業員工激勵力量的大小正是受這三面共同影響的,也就是說,員工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心里評價這三方面因素給自己帶來的滿足程度的大小——效用的大小,從而決定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付出努力的大小。
1.薪酬與激勵效用的關系及模型
薪酬是企業激勵員工的重要方式。對員工來說,一方面,通過報酬可看出領導對其這個階段工作的評價,也反映其在領導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使職工獲得工作的原動力[2]。一般說來,薪酬越低,個人的效用就越低,工作的原動力——激勵就越不足;薪酬越高,個人的效用就越高,工作的原動力--激勵就越足。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薪酬的不斷增加,個人對金錢給其帶來的效用的增幅卻不斷降低,也就是個人對金錢越來越不敏感。
基于以上描述,本文建立薪酬與效用的模型如下:
(公式1)
其中:
U1:代表員工對薪酬的滿意程度,即薪酬的激勵效用;
A:代表員工對薪酬100%滿意的時候所能達到的最大激勵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