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以來,我國體育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初具規模。以2008北京奧運會為契機,提升體育產業的競爭力,加快高科技體育產業發展的步伐,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 高科技 體育 產業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的奧運會已不再純粹是比哪個國家的運動員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舉得更重了。在運動員與運動員較量的背后,是國家與國家科技發展與人心凝聚的綜合大比拚。奧運會上的各項紀錄,不僅僅是人類突破生理極限的體現,也是科技創新在體育中的集中展現。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未來奧運賽場的競爭,將越來越多地體現為科技水平的大比拼。高科技手段對體育的介入程度已越來越深,其集中表現在科技與訓練的結合方式,訓練基地的科技保障條件,先進器材設備的研制開發能力等方面。
一、高科技浪潮席卷世界體育產業
1.運動成績的提高離不開高科技體育產業
如今,很多運動如自行車、羽毛球、高爾夫和滑雪等,其設備制造常常利用先進材料提升產品性能,從而實現運動員成績的提高。奧運百米“女飛人”、美國運動員瑪麗安·瓊斯穿的新式跑鞋,只有前半截,其總質量只有99克,是有史以來最輕的運動鞋。獲得男子自行車公路賽冠軍的德國著名車手烏爾里希的“坐騎”是用碳纖維塑料復合材料作的支架,質量僅7.5千克。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美國田徑隊首先使用彈性材料制成的束身裝, 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出現的“鯊魚皮”游泳衣。還有澳大利亞運動員使用的“速達服”,美國長跑運動員使用的“強力襪”等等,使運動成績大大提高。
2.高科技體育產業有巨大經濟效益
現在,整個體育用品產業正在形成一股高科技技術流。人們對高科技技術的推崇正在全行業形成風尚。目前全世界體育產業的年產值高達4000多億美元。早在2002年,美國體育產業就創造了2130億美元的總收入,體育行業創造的產值在第三產業中排名第三,僅次于商業銀行和證券市場。在體育發達的北美、西歐和日本,體育產業創造的年產值都排名國內十大產業,成為國內產業中的大項。奧運經濟為體育產業造就了巨大的商機。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北京奧運會將在今后7年內拉動我國經濟每年增長 0.3個百分點,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體育產業。我國高科技體育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二、我國高科技體育發展潛力巨大
1.我國高科技體育產業應時崛起
據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提供的數字,目前全世界65%的體育用品是中國制造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用品生產基地。據最新數據顯示,光是2008北京奧運會所需的各類體育器材、設備用品等,價值就接近1.7億元。到2010年,我國體育產業的年產值占GDP的比重可望增至0.3%,但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已達到1%到3%之間。這表明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體育科研,不斷提供高科技體育用品,才能促進我國體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2.培養高科技人才促進競技體育發展
為實現中國體育可持續發展戰略奠定比較先進的技術基礎,要建立自己的體育工程科學研究基地,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培養自己的體育科技工程人才。既要制造出適合本國運動員的高科技產品,也要為廣大民眾制造出科技含量高、方便實用的健身器材來。在科學技術日益進步的今天,借助高科技促進競技運動的發展,讓科技為運動員添上雙翼。目前,“乒乓球發球機”、“三維測力系統”等體育儀器已經為提高我國運動員的競技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3.發揮品牌效應做大體育產業蛋糕
據業內人士估測,到2010年,中國體育產業的產值至少可以達到281.2億元,占GDP的比重可望升至0.3%。因此,體育科技領域的發展決定著我國運動產業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應加強體育訓練專家和其他專業科研人員的合作,發揮各專業的優勢,加大體育器材的科技含量,使我國競技選手在國際比賽中具有體能之外的優勢。來自國際高科技的挑戰和競爭,對于中國高科技體育企業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科技是品牌增值的助推器,是品牌抗外力的反沖器。在科技稱雄的時代里,沒有科技創新就意味著被動挨打,品牌就會失去持久的競爭力。高科技體育企業首先要確立科研、開發、產業化的發展策略,發展自己的品牌,發揮品牌效應,壯大體育企業。
三、結語
體育運動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連,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體育運動事業的迅猛發展,高科技技術與體育運動的結合日趨緊密。在不少體育運動項目中,人的體能和精神的激發幾乎都達到了極限,勝敗往往只在毫厘之間,僅靠強健的肌肉和良好的競技狀態已很難獲勝,運動員們越來越多地要依靠科學家的智慧進行一場高科技的體育競爭,在某種程度上科技的領先地位已決定了運動競技的勝敗。高科技應用于體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1]解勇國:新材料技術在競技體育中的應用與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 2003,(01)
[2]溫優良:高新材料技術在競技體育中運用調查分析[J].體育科研, 2001,(04)
[3]李曉慧:功能性運動服裝的前景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