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的有色鏡
9月3日,美國軟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公司宣布將收購中國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交易總金額不超過24億美元。“又一個民族品牌倒掉了!”此消息在網上一公布,隨之的網友評論便浩如煙海,其中絕大多數網友認為如果收購成功,將是民族品牌的一大損失,而匯源的朱新禮更是歷史的罪人。也有很多網友,在電腦前,一邊喝著可口可樂,一邊敲打著鍵盤,在網上表達著對朱新禮的鄙視和指責。新浪網調查顯示,82.3%的大陸網民反對這項收購,這起正常的跨國商業并購案,再一次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而國內飲料業的同行們也不斷用剛剛頒布的《反壟斷法》來質疑這場收購……
面對輿論的口誅筆伐,朱新禮表現出了優秀的心理素質,他反駁道:“企業確確實實要當孩子養,但是也要當豬賣。”
這句話道出了朱新禮對收購一事的觀點——這只是市場行為,不是賣國行為。盡管如此,朱新禮的內心還是比較難受的,據說8月31日簽約儀式后,他立刻將自己的手機關機,并且一個人跑到山里去了。也許他是想讓耳根清靜一陣子吧,也許他是想躲在沒人看見的角落“沒事偷著哭”吧,也許他正憧憬著在收購后,自己可以坐收超過74億港元的股份出讓款,而“偷著笑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朱新禮的情感和輿論的導向如何,該收購無疑是互惠互利的市場行為。
賣企業豈能等同于賣國?
說匯源品牌被賣是賣國行為的網友,試問美國IBM的電腦業務賣給聯想,是否也是賣國行為呢?品牌是市場化的產物,本不應該帶有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是不應該有國界和民族之分的,如果總是用政治學意義的民族觀點去看市場問題,就會產生品牌歧視,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資本歧視。在全球經濟日益趨于一體化的今天,如果在商業領域過分強調民族概念,那么試問,這和過去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又有何區別呢?那些高舉著民族主義大旗的人士,又有幾個不在生活中飲用過可口可樂呢?如果跨國公司也都抱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想法,那么中國企業就無法買到外國的“民族品牌”,包括IBM PC、湯姆遜電視機、阿爾卡特手機、德國科堡機床,也許還有GE的白色家電。
總是有人認為國產品牌一旦落入外資之手,結局總是衰落,他們甚至可以舉很多例子來證明這一觀點,如美加凈牙膏、中華牙膏,活力28、南孚電池、小護士、樂凱膠卷、樂百氏,當這些品牌落到了跨國公司手里,就失去了往日叱詫國內市場的雄風,失去了市場化競爭力,隨之被外資棄用。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企業并非完全“賣身”,比如南孚電池,直到現在仍是國內領先的電池品牌;樂凱膠卷只賣了20%的股權給柯達,而年初柯達已將股份轉讓給一家中國民企:樂百氏雖然逐步衰老,但這并不是達能所樂于見到的,事實上,樂百氏只因達能經營無方,敗在了同門娃哈哈手下而已。
退一步講,就算這些品牌都是跨國公司刻意毀滅的,他們與20多年來所消亡的其他民族品牌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消亡衰退的民族品牌秦池、愛多、三株、太陽神、亞細亞、科龍、三九、托普……可見,在自由的市場經濟里,品牌的起伏存亡是高度動態的,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外資并購充其量只是眾多“死法”里不重要的一種。
誰在受傷?
匯源被賣,如果說,傷害到了那些具有狹隘民族主義人士的話,那么國家和人民在實際利益上究竟有沒有受傷呢?
其實,只要企業經營得好,稅收不會比以前少,國家似乎也沒傷著。人民呢,可口可樂會否因為我們是“異族”消費者而漫天要價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簡單看幾個例子就會明白:美國市場的可口可樂絕不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聯想收購了IBM的PC業務,內地消費者并沒有因此而買到比美國人更便宜的IBM筆記本,相反,有很多型號賣得比美國市場還貴。而在電信行業,我們沒有被外資“侵略”,但我們的電信資費卻“遙遙領先”于世界各國。實際上,是否漫天要價只取決于該行業的競爭程度,如果一個行業被壟斷,絕對就會漫天要價,它可不管你是不是祖國同胞。
這時又會有人說了:那匯源被可口可樂收購后會不會造成壟斷呢?國內網民普遍的擔心好像都是如此,就連商務部也即將召開有關此次收購的聽證會,而以牽手為首的國內飲料企業都非常積極地向商務部遞交替代方案,以避免“品牌流失”及“市場壟斷”的出現。其實,這些企業只不過是以“反壟斷”的借口,阻止自己的競爭對手罷了。就連有關官員也曾透露:這只是市場行為,并不涉及壟斷,聽證會只是走個程序……
因為官員們也知道,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看出壟斷的說法根本是子虛烏有。因為匯源2007年的整個集團的銷售額也不過30多億元人民幣,而整個中國果汁市場接近400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匯源只占到中國純果汁市場不到8%的份額。
試問,就算可口可樂最終收購匯源成功,那么可口可樂也不過占據純果汁市場很少的份額而已,又怎么可能形成壟斷呢?既然形成不了壟斷,那么被收購的匯源也就不會“漫天要價”,另外,匯源被收購后還會被可口可樂引進新的技術和工藝,無論如何,收購后的匯源也不可能傷害到消費者。
如果真要說國人受到了傷害,那只能說是一種不必要的自尊被傷害了。
在中國,有一種現象就是:我們總愛區分中國的,外國的,我們的,他們的,一旦“我們的”變成了“外國的”、“他們的”,我們就會“很受傷”。殊不知,這個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模糊的。中國的,也可能馬上會變成外國的;他們的,也可能遷過來成為我們的。企業將總部從一個國家遷往另一個國家的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著。世界最權威的板球運動出版商wisden總部兩年前已經由倫敦搬到印度的班加羅爾。原因就是,盡管英國仍然是該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地,但它的未來在東方。據統計,全球500強中的23家公司已經把總部從一國搬到另一國,而其中的多半遷移都發生在最近五年。
如果告訴你,出售之前的匯源就已經可以算是一家“外企”,那么還會認為匯源被可口可樂收購是民族品牌的流失嗎?匯源的公司注冊地址是有著世界避稅天堂之稱的開曼群島。另外,匯源2007年財報顯示,雖然匯源掌握著38.5%的相對控股權,但實際控制人早已易主。達能集團、華平投資,富達國際以及荷銀控股,上述4家外資的持股比例約為41.05%。因此,從公司屬地和股權歸屬上來看,出售前的匯源也已經很難說得上是純粹的民族企業了。了解了這些,那么就會發現,現在的那些“很受傷”的網友,他們的受傷感覺“很遲到”。
雙贏的抉擇
朱新禮說:“出售匯源是一種多方共贏的商業行為,對國家、企業、員工、消費者等都有好處,匯源沒有坑害任何人,這正好體現了一個民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他說,“不要狹隘地理解民族品牌,應以大國的胸懷和開放的姿態來看待這次并購。”朱新禮的這番話道出了這場收購雙贏的本質,卻沒有讓人們明白為什么會是雙贏的結果。事實上,如果匯源的發展能更好一些,想必朱新禮都不會忍心賣出的。這其實也是一種無奈中的最佳選擇。
表面上看,匯源已經上市,但是,匯源通過上市募得資金以后,在業務擴展方面卻陸續遭遇瓶頸,并沒有交出符合市場期望的答卷。特別是今年以來,銷售增長和毛利率都出現下降的勢頭,與此同時營銷成本卻在攀升。一位道亨證券的分析師認為,匯源擴張的速度很快,造成了較大的現金流壓力——2007年及2008年現金流都是負值:此外,年初推出的新產品“奇異王果”市場表現一般,更凸顯了公司的銷售能力不足。如果換成是你,你覺得是繼續維持慘淡的經營好呢,還是被收購好呢?
雖然可口可樂是中國消費者廣為熟悉的飲品,但實際上,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可口可樂公司主營的碳酸飲料在世界的份額越來越少。為了順應這一趨勢,可口可樂近年來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一直在布局、發展一系列不帶氣飲料,包括果汁飲料“美汁源”果粒橙及原葉茶飲料,試圖在收購匯源后可以彌補此前的“短板”。例如,可口可樂的“美汁源”是果汁飲料,而主要生產純果汁的匯源產品正好可與其互補。另一方面,匯源要保持快速增長,需要大量資金。而如果可口可樂此次能順利實現收購計劃,其在華又有分銷渠道及管理、戰略優勢,將能有助于滿足匯源的資金需求及匯源品牌知名度的進一步提升。
由此看來,這場收購的本質動力是雙贏的利益驅使,也是周瑜打黃蓋——人家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無論國家,還是消費者,都不會有什么損失,難道我們還要用過時的狹隘民族主義去抨擊正常的市場行為嗎?
編輯 梁 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