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將“網上不罵人”明確寫入校規,聯想此前著名的“銅須門”事件、“韓寒與白燁”事件,以及“北師大教授爆粗口”事件,我們不禁想問:“網罵”是否真的會因校規而偃旗息鼓呢?
●網罵掠影
這是他最來勁的事
(文/小蟲)
阿偉最近有點兒煩,總是覺得心里堵得慌。阿偉畢業后在一個文化公司做了五年,五年時間也就是那么一眨眼工夫而已。如果說期間有什么值得回味的話,就是他那一成不變的口頭禪:你的人品咋就這么差。這句話更多地在網絡上出現。
阿偉不知算不算是一個十足的網蟲,反正只要他愿意,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掛在網上,而他的工作性質必須要使用到電腦,在提倡無紙化辦公的今天,這是必然。
有了網絡,信息飛速擴散,一些網站總是用負面新聞來吸引點擊率,阿偉經常會上一兩個著名的門戶網站瀏覽新聞,而這些門戶網站自然也不落俗套,負面新聞總是層出不窮,看了這些新聞后他總是覺得有點兒堵心,新聞后面的一些評論是他的必看內容之一,在這里尋求“共同語言”,找到了就頂上去,遇到“情節惡劣”的,也忍不住罵幾句,然后心滿意足地關掉了頁面。
漸漸地,他迷上了此道,他覺得這個叫“網罵”的東西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上一些熱點論壇,常被一些嬉笑怒罵皆成文字的帖子逗得捧腹大笑,但如果遇上那赤裸裸的“爆粗口”,他就會留下自己那句經典的口頭禪,然后快速閃人。
這,竟然成了他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網友說道
扭曲的網罵
常青(32教師)近來,網絡謾罵之風日盛,即使是再平和不過的話題,只要放到網上,就有可能招來肆意的亂罵,且言辭之辛辣、刻薄、惡毒,非常人所能想象。盡管我們對網絡謾罵沒有必要過度憂慮,但“網罵”折射的不僅是道德缺失,其所帶來的社會危害性卻不可小覷。
蕭山(26職員)“網罵”之風盛行,在很多情況下是現實生活的折射。在競爭激烈的社會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承受著生活的壓力和艱辛,都會碰到僅憑自己一己之力而無法解決的難題。于是一些人便在網絡這個匿名空間里,充當“價值”的主宰者和批判者,從不著邊際的謾罵中得到情緒上的“滿足”。但是,不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虛擬世界里,人們仍然要控制自己的行為,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不能妨礙其他人。
窗之戶(38律師)網上罵人并不是逃避法律制裁的避風港,對于發生在網絡中的語言攻擊行為,被罵者仍可按侮辱誹謗罪進行起訴。盡管是網絡語言,但只要可以認定它公開的語義構成對人格的侮辱,被罵者就可以將其以人格侮辱及誹謗的罪名告上法庭,現實中這種成功的判例并不是沒有。
●專家團
心靈是鎖不住的
文/范國平(心理學碩士)
常識告訴我們,吃多了甜的,我們就會向往咸的;在鬧市里居住久了,我們自然會渴望寧靜的鄉野。其實,心靈也是如此,樂極生悲,喜極而泣,正是對這類現象的描述:我們越是努力朝一個極端努力,客觀上常常會出現另一個極端的后果。前陣子,艷照門事件鬧得沸反盈天時,有調查顯示,向陳冠希、張柏芝等主角舉起道德大棒的,大多數在私底下不止一次瀏覽艷照,而且看得越多,罵得也越兇。為什么在現實世界循規蹈矩、彬彬有禮的人,到了虛擬的網絡世界,就成了“出口成臟”的“粗人”、“暴民”了呢?其實,道理也是如此,他們在社會規范之下,在公序良俗面前,一直小心翼翼地扮演著正面角色,內在的本我沖動被死死地壓制著,動彈不得,然而,這種沖動并沒有消失,一旦有了釋放的管道,就會破繭而出。
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無論成人,還是孩子,為了生存、發展,我們不得不戴著形形色色的面具,按照某種要求,去扮演特定的角色,我們的喜怒哀樂常常無法自然表達。而四通八達的網絡世界,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便捷的空間,在這個虛擬世界,我們可以平等、自主、自由、自然地交流。由于網絡具有隱匿性特征,在這個平等、無序的空間里,肯定有與公序良俗不同的聲音,甚至是偏激的謾罵和攻擊,我們是為了拒絕一只蒼蠅而關閉整扇窗戶,還是在享受更多清新空氣的同時,允許個別蒼蠅飛舞呢?
網絡世界的言論其實也是網民內心表達訴求的延伸,現實中,我們無法框定人們的說辭,同樣道理,在網絡世界,也沒有這個可能,更沒有這個必要。雖然嘴巴長在每個人臉上,他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罵人就罵人,但實際上,很少人這么做,因為罵人的人是不受歡迎的,如果罵得太出格了,別人會起訴你,告你誹謗、侮辱。在網絡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有話好好說
文/趙忠心(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表示,北大考慮修改師德條例和學生守則,把不在網上謾罵造謠等規定寫入。這表明北大的學校領導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主動承擔責任,也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我非常贊成。
我也經常瀏覽網絡。我發現,“網罵”現象已經相當嚴重,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網絡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是伴隨著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出現的新生事物,有利于思想解放、溝通交流和資源共享。而網罵的泛濫,已經對網絡社會功能的發揮產生消極的影響。對此,我有深切的體會。不少朋友建議我開個博客,我遲遲下不了這個決心。讀者有不同觀點可以爭論,但那種無端的謾罵實在讓人不寒而栗,望而卻步。
“網罵”現象的出現,首先跟當今浮躁的社會風氣有直接關系。社會競爭的壓力,使人感到很壓抑,而壓抑到忍無可忍的程度就要借機發泄。面對面地張口罵人,那是不允許的;而面對虛擬的網絡空間和看不見、抓不著的陌生人,有的人稍有看著不順眼事、聽著不順耳的話,就如入無人之境,隨心所欲地罵罵咧咧。
這些固然都是“網罵”的成因,但畢竟只是外因。我們不得不承認,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并沒有使人們的道德修養同步提高。“網罵”者具備自由獲得信息的能力,但嚴重缺乏自律的能力。謾罵絕不是戰斗,如不收斂,任其自由泛濫,就很有可能出現心理疾病。你想啊,逮誰罵誰,都不會說正常的話了,那是什么狀態?所以,有話好好說,無論在網上網下,都應該是一個態度。
編輯/吳桐 bj2066@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