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貿易投資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征,FDI除了對貿易有數量上的效應外,還對貿易結構的變化有影響。本文在回顧了有關的文獻及歷史之后,對1980年~2006年的中國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得到貿易競爭力指數,用初級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制造品貿易競爭力指數、FDI、實際匯率進行協整分析,在對制造品的三個主要分類的數據進行同樣的分析,并根據分析的結論給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 FDI 貿易結構 貿易競爭力指數 協整分析
一、導 言
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勢頭迅猛。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額為1.76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對外貿易占中國經濟中的份額近70%。與此同時,流入中國的FDI也有巨大增加。1995年時,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只有不到1000億美元;而截至2006年底,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8000多億美元。
目前,在FDI與進出口貿易的相關性問題上,FDI對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的研究還相對匱乏。另一方面,反觀歷史上發展中國家對待跨國公司態度出現的轉變,外資對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的貢獻有限引起東道國對外資作用的懷疑也是重要的原因,這是值得中國警惕的。因而,結構問題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二、文獻綜述
國內對FDI對貿易結構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且基本認同FDI優化了中國的出口貿易結構。岳昌君(2000)得出FDI變化率與產出變化率之間的關系表達式,依靠跨行業數據分析FDI與商品貿易之間的關系。結果認為,中國的FDI促進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凈出口。
賴明勇、包群(2002)認為,利用FDI對東道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質量提高有一定的作用。激發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活力,通過加大技術投入可以實現其向附加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轉變。而FDI聯系地區資本,使東道國相關產業參與到跨國公司的垂直和水平分工,這樣也能增加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機會。
江小娟(2002)通過對外國直接投資企業與國內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的比較,提出FDI將促進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增強出口商品的競爭力。
三、FDI在中國的現狀
中國的法律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的優化,為中國吸引大量外資提供了前提。根據資料顯示,192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萬多家,實際投入外資金額達60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近450家已在華投資,而在這些當中30多家設立了地區總部。另外,外商投資設立的研發機構600多個。
來自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06年1月~10月中國共登記技術引進合同8692項,合同總金額187.4億美元,同比增長37.1%;其中,技術費122.9億美元,占合同總金額的65.6%。2006年1月~10月中國專有技術許可合同引進金額59.7億美元,同比增長57.9%。
四、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已經超過了初級產品的比重。1980~2006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的比重從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6年的5.46%,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則從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6年的94.54%。
在工業制成品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超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這是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迅速高度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已從1980年的75.9%下降到2006年的45.1%,下降了30.8%。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所占比重已從1980年的21.8%上升到2006年的54.7%,上升了32.9%。
五、實證分析 與結論說明
1.方法說明
本文決定采用1980年~2006年期間的年度數據,采用協整技術對外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與初級產品、工業制成品、化學品及有關產品、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業制品、機械及運輸設備之間的關系進行經驗分析。各變量的數據取自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分析工具是EViews5.0軟件。本文之所以選擇這些變量,是因為在實證分析中,將考慮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這里的短期、長期不是針對一個純粹的時間,而是從對貿易結構的改善實際效果的角度來看的。短期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對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這兩個比較宏觀的數據,長期則關注工業制成品內的主要分類。
同時,本文選擇貿易競爭力指數(TC)的變化來反映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這一方面由于FDI的影響作用可用競爭力的變化顯示,另一方面也因競爭力的變化是貿易結構變化的動因之一。
貿易競爭力指數的定義:
上式中Ei為產品i的出口總額,Mi為產品i的進口總額,TCi為產品i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它表明一個國家i類商品是凈出口國還是凈進口國,以及凈出口和凈進口的相對規模。如果TCi>0,則為出口專業化,表明該國是i類產品的凈出口國,該類產品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力或比較優勢;如果TCi<0。則為進口專業化,表明該國是i類產品的凈進口國,i類產品的出口競爭力較弱或處于比較劣勢;如果TCi=0,則為水平型分工,說明該國i類產品與國際水平相當,產品進出口交叉明顯,進出口純屬與國際間進行品種交換。
計算1980年~2006年相關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如表1所示:
2.變量設定
用變量FDIt、TC1t、TC2t、TC3t、TC4t、TC5t分別表示每年的實際利用外資額、初級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工業制成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化學品及有關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業制品及其制品貿易競爭力指數、機械及運輸設備貿易競爭力指數,用 表示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實際匯率,它由兩種貨幣的名義匯率和中美兩國的物價水平計算而來。為方便,并考慮到各時間序列數據經過對數處理后不會改變其性質和關系,且更容易得到平穩的時間序列,所以回歸模型中的變量均采用取對數后的變量,分別記為1nFDIt、1nTC1t、TC2t、TC3t、TC4t、TC5t、1nRt。
3.主要目的
檢驗各變量與FDI變量和匯率之間是否具有長期均衡關系。采用協整分析方法對變量進行檢驗,如果時間序列之間存在顯著的協整關系,說明它們存在共同的趨勢水平,這些時間序列的協同變化受長期均衡關系的約束。
4.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
為了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需要對各個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如果非平穩時間序列Yt的一階差分△Yt是平穩的,則時間序列Yt是具有1個單位根的I(1)過程。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統計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
注:檢驗形式(C,T,P)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方程中的常數項、時間趨勢和滯后階數
結果表明所有變量原序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不能通過檢驗,因此原序列都不是平穩序列;而所有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在5%顯著性水平下都不拒絕變量有一個單位根的原假設,所以各個對數變量的時間序列中都只存在一個單位根,即這些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因而在此基礎上可以繼續檢驗這些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
5.Johansen協整檢驗
為避免偽回歸,需對所建立的模型進行協整檢驗。若所考慮的時間序列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且某種線性組合(該組合的系數稱為協整向量)使得組合時間序列的單整階數降低,則稱這些時間序列之間存在顯著的協整關系。通過協整關系的估計檢驗,也就度量了經濟系統中的長期穩定關系。特別的,對1階單整序列而言,其協整關系便是線性組合后的平穩序列。
本文運用Johansen技術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見以下各表(考慮到雜項制品的統計無法清晰地被應用于本文的分析,所以在這里暫不考慮)。
結果表明,初級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的函數、化學品等貿易競爭力指數的函數在5%的置信水平下,似然比統計量小于5%臨界值,不能拒絕不存在協整向量的零假設,不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其他三個函數則相反,在5%的置信水平拒絕了零假設,存在唯一協整關系。
存在唯一協整關系的各變量的協整方程系數如下:
LnFDI在前兩個方程中的協整系數為負,第三個方程中為正,說明與lnTC2和lnTC4具有相同的變動趨勢,與lnTC5有相反的變動趨勢。
6.實證結果
本文通過對初級產品競爭力指數和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變量水平值(對數變量)時間序列協整檢驗,結果顯示初級產品的競爭力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資之間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這一部分的出口商品結構,至少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下,不認為是與FDI有關聯。
而制成品貿易競爭力指數與FDI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協整系數為負),這說明隨著FDI的流入,中國的工業制成品國際競爭力是有所增強的,一般認為具有相對的優勢,那么在貿易中會優先發展這些部門。因此,FDI對貿易結構的短期影響是有利的,至少提供了向更優結構變化的可能。
本文對工業制成品競爭力的主要的兩個分類數據(化學品等產品在上文的檢驗中未通過,這里無法進一步考慮)進行了協整檢驗,結果可以發現,FDI與輕紡等產品的競爭力指數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且有相同的變化趨勢,但是機械等產品的競爭力指數與之有著相反的變化趨勢,雖然最后反映在工業制成品的競爭力上,FDI確實是與之同向,但是內部結構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中國的投資環境決定了外資的流向。勞動力的豐富仍然是中國主要的要素稟賦,與外資結合之后產生的效果就是輕紡等產品較強的競爭力。但是在工業制成品競爭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機械等出口,FDI的影響其實是長期不利的。一般考慮的技術溢出效應和貿易替代效應、創造效應,很難比較客觀地說明FDI對機械等貿易競爭力的合成效應,這里從另一個角度認為FDI在中國涉及機械等中國一直沒有競爭優勢(這從長期為負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可以看出)時,更多的是對中國出口優勢進行弱化,而其自身利用中國的要素實現利潤。
因此,這樣的內部結構影響對中國實際是不利的。低端的輕紡產品等出口,實際上只是對初級產品出口的變相替代,而體現生產力水平、繼而可以產生較高附加值、帶來長久貿易利益的是高端的機械等產品的出口,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這部分的出口與FDI的長期關系是不同向的。所以FDI對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短期來看,即從初級產品、制成品大類的貿易結構來看,是有改善的;但是對于長期的發展,即深入到制成品的內部結構來看,是不利于結構的改善與優化的。
六、政策建議
政府應提倡外商在中國進行研發,在根本上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水平。政策上,依靠設置免稅保護區或者有針對性地對外商提供的關鍵技術減稅。通過立法,完善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營造安全的法律環境。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聯合企業提高中國引資的技術接受能力,形成吸引外商投入更高水平的技術的條件。政府在建立一套合適的篩選指標之后,對于那些有可能成為合資、合作對象的國內企業給予資金和政策優惠,鼓勵其開展自主研發,從而在一個更高的層次與國外技術接軌。
作為國內企業,應該爭取和外資企業在技術層面取得更多的合作交流,而不是單純的購買與引進,需要實現自身能力的質變。企業可以與跨國公司之間實現有規范的人員交流培訓,也可以與跨國公司合作建立研發機構。
參考文獻:
[1]耿 楠:FDI對中國貿易結構變化的影響: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2]江小涓:中國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第4~14頁
[3]江小娟:中國出口增長與結構變化: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南開經濟研究,2002年第2期,第30~34頁
[4]李榮林: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的關系:文獻綜述.世界經濟.2002年第4期,第44~46頁
[5]賴明勇 包 群:中國外商直接投資與技術進步的實證研究.經濟評論,2002年第6期,第62~66頁
[6]劉 煦:FDI與中國貿易結構變化的經驗分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7]謝建國: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一個中國的經驗研究.世界經濟研究,2003年第7期,第34~39頁
[8]冼國明 嚴 兵 張岸元:中國出口與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南開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第45~48頁
[9]岳昌君:國際貿易、比較優勢與技術進步.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
[10]詹曉寧 葛順奇:出口競爭力與跨國公司FDI的作用.世界經濟,2002年第11期,第19~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