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十大涉稅違法案件中,都至少有一半以上屬于制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其他發票的發票違法案件,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制度設計上旨在加強財務管理,保障國家稅收收入的發票制度與現行如此猖獗的假發票案件有何關系?除了發票稅收制度外是否還存在其他導致發票違法犯罪的問題呢?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去求證真正經濟活動事項本身的合法性和真實性,惟有對照貨幣資金的真實往來和實際運作,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
一、假發票市場能成為“產業”,背后則是旺盛的需求
首先是制售假發票、虛開發票、非法代開發票有著廣泛的需求市場。不法經營者為逃避稅收監管,購買使用假發票,虛列成本,隱瞞收入,偷逃國家稅款;一些企事業單位及行政機關人員購買假發票,報銷開支費用;不具備一般納稅人資格的經營商,在大宗商品交易申購貨方需要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進項稅款,稅務局代開要征收13%至17%的稅款,為了偷逃稅款,經營商非法購買虛開的增值稅發票進行商品交易。但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因假發票獲得最大利益的,還并非這些制售假發票的違法犯罪分子,而是那些購買了假發票回去使用的人。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在納稅的同時,也因為一時的貪念購買假發票。
假發票豐厚的利潤,使不法分子鋌而走險,違法手段呈現專業化趨勢。據烏魯木齊市地稅局稽查局執行二所稽查人員介紹,不法分子有很多手法,有的用藥液“洗票”:將取得的小額發票洗去字跡和印章,為他人虛開;有的票號還沒出庫,假發票已經把未出庫的票號用掉了。例如,制造一本(50張)滬寧高速公路的過路費發票成本僅需18元,而以80元一本出售,制假者可獲純利62元,駕駛員購買并報銷從中可獲利100余元,入賬的企業單位可偷逃大量稅收。本案犯罪嫌疑人多的一天可售出假票70多本,其利不能不令相關利益方心動。再者,有些種類發票制售的非法所得可能會超過制售假鈔,制售假鈔最高可判處死刑,而制售假發票至多判處七年有期徒刑,這樣的高收益、低投入、低風險的誘惑,也是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的一個原因。
二、制假售假團伙手段狡詐、隱蔽
一般而言,“代開發票”有三種類型,一是由稅務機關代開勞務費發票等,屬合理合法;二是公司發生相關費用,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取得發票,為所得稅扣除等方面的考慮請人代開發票,屬合理不合法的;再有是以偷稅為目的代開發票,后兩者都屬于違法行為。違法人員制造和倒賣的假發票、稅票,無論從紙質、格式、印章等都與稅務機關的真票極為相似。很多機打票難辨真偽,只能通過稅票號碼查找發票所屬稅務機關,再通過發票查詢系統比對、驗證發票的票號和開票單位是否一致,才能分辨真假。更有甚者利用撿到的身份證,在工商、稅務部門登記成立了一家“皮包”公司,以“正當身份”到地稅部門套領了10萬元版的發票2100份,采取“大頭小尾”的方式(即在上繳稅務部門的發票存根聯上開小金額,而將準備倒賣的發票聯以空白形式出售)進行倒賣,一張發票的最大面額可以開到99萬元。
1.制售假票有專業化、家族化發展的趨勢。通過搗毀的幾個制售假票的案例可以看出,假票在制造、流通、銷售幾個環節,都存在分工明確的特點,存在一個無形的網絡,每個環節上大多由家族人員共同協作。上述案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家庭成員六人,無一例外的都涉案。
2.發票制假的工藝水平有了提高。以前的假發票往往質量粗糙,印刷水平低,通常從紙張質量、制版水平、印刷工藝、印章仿真程度、水紋印等幾個外觀特征上,幾乎無需仔細觀察,即可識別真偽。但隨著電腦技術、照相制版等現代化印刷技術的運用,印刷設備等硬件設施得到很大改善,使假發票的印制質量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有的幾乎用肉眼難辨真假。
3.反偵查的能力較強。通過多次聯合“打假”,制售假發票犯罪分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有所增強,反偵查能力有所加強。目前,制售假發票在分工明確的基礎上,各環節之間往往采取單線聯系,聯系人之間一般不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住址、身份等基本情況,給案件的偵破工作帶來了難度。就拿車站、碼頭兜售的人員而言,也是“狡兔三窟”,一改以往隨身攜帶,供購買者挑選的兜售方式,往往采取談價和交貨異地進行的方式,這給我們當場取得證據帶來了難度,也是我們最近組織的幾次“打假”活動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三、我國法律法規中對假發票的買方市場處罰力度比較小
除假發票印制、販運和買賣過程較隱蔽,難以取證等因素外,懲戒力度不夠也是制售假發票行為屢禁不止的一個關鍵因素。
1.現行刑法與行政法規銜接不緊密,法律存在缺陷,懲治依據不足。1997年實施的《刑法》規定了非法制造發票、出售非法制造的發票的犯罪,給打擊這方面的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對于非法持有假票的涉嫌出售假發票犯罪,法律法規至今沒有具體規定,對此只能處以經濟處罰。即使查扣到犯罪嫌疑人的大量假票,也只能認定其持有,無法認定其出售,而事實上,他們持有的大量假票均是準備出售的,其行為應屬犯罪的預備階段。
2.取證難,無法定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曾于1994年印發了《關于辦理偽造、倒賣、盜竊發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規定》,對“非法印刷、倒賣其他發票250份以上,違法所得數額在3000元以上的”認定為情節嚴重。實際工作中發現,制售者和購買者主觀上因為自己的行為是犯罪或違法的,所以都不愿供述假票的動向或來源,多是稱賣給了不認識的人,或向不認識的人買的;客觀上假票買賣交易的對象不定,雙方都是現場交易,票錢當場兩清,買賣雙方多數不相識,更沒有固定的聯系,因此有些嫌疑人事實上出售了非法制造的發票并且數量較大,但要取得足夠數量的證據,確實勉為其難,無法定罪量刑。
3.《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第38條規定:“私自印制、偽造變造、倒買倒賣發票,私自制作發票監制章、發票防偽專用品的,稅務機關可并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可以看出,10多年前制定的此項法規對各種違規行為的界定比較籠統,對制造、出售、開具和使用假發票的行為處罰標準低、彈性大,不利于打擊發票違法犯罪行為。此外,按照檢察機關的規定,在抓捕違法人員過程中,不法分子隨身攜帶假發票在50份以上才構成倒買倒賣違法行為,這給發票販子提供了鉆空子的機會。在很多案件的稽查過程中,不法分子攜帶假發票不超過50份,難以對其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