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兵團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人力資源的開發。本文在分析兵團人力資源的現狀以及開發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若干對策。
[關鍵詞] 兵團 人力資源開發 問題 對策
一、兵團人力資源的現狀
1.兵團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到2006年底,16年間兵團人口增長了43.59萬人。但與此同時,兵團從業人員卻由1990年底的106.3萬人減少到2006年底的98.75萬人,16年間減少了7.55萬人。其中,僅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就減少了6.16萬人。由于兵團經濟以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為主,且近年來播種面積不斷擴大,故兵團每年不得不大量招募約40萬內地民工到兵團承包土地或臨時務工。隨著兵團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人力資源儲備。截止2006年底,兵團國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達12.44萬人,每萬名職工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878人;農業技術人員1.28萬人,每萬名職工擁有農業技術人員193人。和2000年相比,兵團國有單位每萬名職工擁有的專業技術人員增長了1.23倍,但總量卻減少了0.61萬人;六年來農業技術人員僅增加了187人,每萬名職工擁有的農業技術人員僅193人。
2.兵團人力資源的分布和配置
兵團人力資源相對集中于烏魯木齊、石河子、昌吉、奎屯等天山北坡經濟帶,聚集了兵團50%以上的人口,而南疆和邊境師團明顯偏少。兵團人才大部分集中于城市及其郊區,基層團場人才稀缺,部分團場技術服務站因缺乏技術人員而名存實亡。此外,兵團的人力資源配置結構也不盡合理。兵團80%的專業技術人員集中在團部以上部門,高層次、高職稱人才大多分布在農一師阿拉爾市和農八師石河子市等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以及兵團直屬機關,邊遠貧困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嚴重短缺。此外,兵團人力資源的職業配置也過于集中。2006年兵團49.32%的從業人員從事第一產業,其中農業從業人員又占了83.63%,從事林、牧、漁業的僅占9.44%(其余從事農、林、牧、漁服務業)。
二、兵團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教育發展水平較低,人力資源開發力量不足
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之一。但目前兵團教育發展水平比較低,與新疆相比還有一定差距。2006年底,兵團人口占新疆的12.58%,但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數量僅占新疆的8.81%。2006年兵團普通高等學校僅有4所,僅占兵團教育機構(不計幼兒園)總數613個的0.65%。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對人力資源的開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2006年兵團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中學僅33所,上規模、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機構更是鳳毛麟角;成人教育學校僅4所,難以滿足實際需要,而且還普遍存在著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教學質量差,片面追求學歷等問題。此外,兵團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師資素質亦不容樂觀,與新疆地方院校相比,存在著相當的差距。兵團有些邊境團場,地處偏遠,條件艱苦,中小學教師較為短缺,素質堪憂。
2.農牧團場人力資源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
近年來,隨著兵團農牧團場老一輩軍墾戰士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參與兵團建設的支邊青年的大量退休,其下一代又大多不愿從事農業生產,使得團場承包土地、從事農業生產的一線在崗職工不斷減少。但兵團農業生產規模和播種面積卻逐年在增大,因而不得不從內地大量招募民工充實到農牧團場農業生產中來。這些民工大多來自內地比較貧窮落后的地區,知識文化素質偏低,小農意識強,有的甚至是文盲。據2003年抽樣調查,新職工中文盲占15%,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占80%,高中和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約占5.5%,其中大專學歷的不足0.5%。這些民工對兵團農業的大規模、機械化作業,以及統一管理、集體經營的生產和管理方式一時很難適應,而部分團場對基層員工的培訓又跟不上,故兵團農牧團場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有所下降。
3.高層次人才缺乏,年齡老化
首先是兵團高層次人才存量不多。據兵團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04年末,在單位就業人員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僅占0.2%;在具有技術職稱的人員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只占6.5%;在具有技術等級資格證書的人員中,具有高級技師、資格證書的人員僅占1.3%。其次,兵團現有教育機構高層次人才培養力量不足。2006年兵團普通高等學校只有4所,僅有4個博士點,8個博士流動站。2006年兵團博士生招生僅29人,碩士生招生553人,畢業研究生僅210人。再次,近年來兵團高層次人才流失問題較為突出,且一般都是兵團企業、醫療、科研、教育單位的骨干和技術、管理人才,以中青年居多。再加上到內地大學就讀的大量學生畢業后沒有還鄉,使兵團原本薄弱的人才基礎更是雪上加霜。最后,兵團現有高層次、高職稱人才大多年齡老化,已經或即將面臨退休,使得部分單位中青年專家學者、學術學科帶頭人減少,梯隊斷層。
4.人力資源開發管理觀念落后,機制不完善
一是兵團還沒有形成一整套科學、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機制。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能進能出的流動機制、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豐富多樣的激勵機制、科學公平的考核機制等尚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和有效運轉。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機制的不完善,使新的人才不愿意來,舊的人才又留不住。二是人才觀念陳舊,未把兵團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擺在應有的重要位置。在兵團,從政府到企業普遍注重硬件建設、輕視人才培養。存在著不尊重人才,對人才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等關心不夠,不注重培養人才,對繼續教育重視不夠,對人才的教育培訓脫節等現象。三是兵團遠離內地,部分地區環境惡劣,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靠待遇引人、事業留人尚且力不從心,部分地區和單位卻未能深入領會及落實各項人才政策,存在環境改善慢,配套措施差,軟硬件投入不足等問題,使人才無用武之地,乃至失望而走。
三、兵團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對策
1.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促進兵團人力資源開發
(1)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由于兵團特殊的體制因素,各團場承擔了過多的公共職能,使職工負擔沉重,財政積累不多。部分團場財政更是入不敷出,用于教育的投入難有大的增加。兵團要增加教育投入,就應改變過去教育依靠國家、兵團投資,完全由政府主導的思維,動員社會力量,引導官方投資與民間投資相結合,多方籌集資金,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提高兵團教育水平,一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增加招生規模。二要積極實施中小學素質教育工程,把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盡快提上來。三要積極引進和培養優秀師資力量,并通過制定實施優惠政策,創造優良條件,吸引優秀教師到兵團農牧團場基層去工作。
(2)加快發展職業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首先,應大力推進兵團農業技術人員職業教育培訓,鼓勵在廣大農牧團場舉辦各類職業學校,穩步提升農業技術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其次,要積極推進各級各類職業學校、技校的發展,為兵團經濟重心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提供所需的大量實用型人才。最后,要大力開展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特別是,針對近年來兵團各基層農牧團場因大量招募內地農民工而使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下降的狀況,必須加強新進農民工的崗前、在崗培訓。
2.加強兵團高層次、急需人才的引進、培養和開發
兵團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首先應立足于現有人才的培養和開發,這也有利于人才隊伍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對于急需人才,兵團可以委托內地重點院校或科研單位進行定向培養或合作研究,為兵團培養和儲備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也可以組織內地專家、學者到兵團合作指導研究生、開展講學、科研協作、技術推廣和掛職鍛煉,或組織兵團相關專家、學者和管理干部赴內地參加學術交流,接受培訓和掛職取經。[7]其次,要在培養和用好現有人才的同時,大力引進兵團事業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堅持引進人才與引進智力相結合,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觀念,進一步完善兵團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鼓勵新建市、新開發墾區及實力較強的師和單位,以更加靈活的機制、更具發展的空間、更加優惠的政策,率先成為兵團人才集聚力最強的“人才開發區”。最后,在引才、留智方面,由于兵團財力有限,僅靠待遇引人、留人是不夠的,必須做好“事業引人”、“感情留人”的工作。
3.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減少人才浪費
目前,兵團人力資源配置遠未達到“優化”的程度。一方面,人力資源區域配置不合理,行業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大量優秀人才擠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基層團場專業技術人員則嚴重短缺,造成人才大量浪費。
解決以上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兵團要加大對基層團場、條件艱苦地區人才引進的支持力度。制定并實施鼓勵各類人才到基層團場尤其是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的邊境團場工作的制度和優惠措施,增強其對人才的吸引力。二是繼續推行兵團“選派生”制度。積極選拔高校畢業生到兵團基層連隊擔任副職,充實到兵團工農業生產第一線。此外,要結合國家實施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吸收優秀人才為兵團所用。三是對部分行業或單位采取適當限制措施,如嚴控人員超編、破除行業壟斷等,防止人才過多過快流入。四是倡導人力資源合理消費,防止兵團部分單位超越生產、技術實際,搞“人才高消費”。
4.更新觀念,完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機制
一要樹立人才觀念。兵團各級政府及用人單位要把人力資源開發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為人力資源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科研條件,加大軟硬件投入,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免除其后顧之憂。
二要完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機制,推進兵團人事制度改革。要放開對人力資源的過多束縛,打破區域界限和戶籍限制,允許兵團人力資源自由流動。在人才選拔上,要摒棄過去“論資排輩”的僵化作法,大膽啟用、破格提拔年輕人才。針對兵團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人力資源一潭死水的狀況,建議實施“自薦與民主推薦”、“競聘上崗”、“末位淘汰”等制度,著力解決過去人才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尷尬,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寬松環境。要建立公平、科學的激勵和考核獎懲體系。在激勵方案上,要避免單純的物質獎勵,應與精神激勵結合起來。在考核獎懲上,要堅持“科學、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杜絕人情關系,防止平衡照顧。
參考文獻:
[1~4]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2007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2000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2007年新疆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5]劉月蘭 汪學華:1954年~2005年新疆兵團人口發展特點及制約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08(1):101
[6][7]劉 追:新疆兵團高層次人才開發的途徑及對策[J].新疆農墾經濟,2007(9):53、56
[8]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才隊伍建設“十一五”規劃